早安,盘锦大洼稻占技艺农耕文化的珍

盘锦非遗(32)

大洼稻占技艺——农耕文化的珍贵遗存

据考证,“大洼稻占技艺”这一辽河口稻作文化诞生的神奇技艺,是古代农业试种占卜技艺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同治四年。当年,已60岁的王宗贤老先生携稻占技艺从山东蓬莱迁徙至大洼东风驾掌寺,后传王正达、王绍先、王景良、王洪阁。

稻占简单地说,是对水稻品种的预测,也是对收获的卜而知之。其技艺流程复杂,一般从寒露开始,到来年立春结束。从最初的选种到最后挑出杂质、抛粒,整个过程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农艺难以比拟的,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经济价值。

一般操作过程,是将水稻入斗称量,计算产量。从斗入圆笸之后,再用瓢舀装入粮仓收储粮食,防霉防虫。有的品种作种子,从粮仓侧门将水稻流到腰笸里之后,晾晒10分钟。

没见过王洪阁之前,我想象他或许是位飘飘银髯加口若悬河的老者,但见过后发现他是位朴实,甚至有点不善言谈的实诚人。正式场合,他一般身着一件绘有龙纹的丝绸上衣,脚蹬草鞋,头顶草帽,然后手舞葫芦,并敲铜镩,向空中四周抛撒水稻粒,根据经验判断出种子的优劣。根据种子的变化,预测来年的天气干旱情况及降雨量的多少,帮助广大农民趋利避害,增产增收。

而多年来的反馈也证明,经王洪阁每年推荐的品种,都有足够的发芽率,良好的保苗性。到新世纪,这一既细腻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稻占仪式,除了朴素的祈祷功能,已逐渐演成集武术、太极、娱乐于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奇葩。

王洪阁女儿王琬璐是第六代传承人,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随着科技的发展,选种或许有更好的方法,但稻占技艺所蕴含的对大自然敬畏弥足珍贵。而百余年六代人一直坚守“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功德无量的好事,也令人起敬。

今年是牛年,俗话说得好,牛马年好种田,我预祝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

文字:姜树杰

责编:范铁宝

编辑:黄培

校审:王蕾

新闻

投稿邮箱:pjrbxmt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s/11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