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的历史沿革① 自古以来即为低洼之地的大洼县,临河濒海,历史悠久。当东部沿河一带有人定居时,西南部犹为辽东湾波涛所浸。因此,地广人稀,开发较晚,设治亦迟。 考查史书和邻县古志,历代归属,分并可稽。 年,由辽宁省、营口市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盘山县沙岭、高升及城郊乡的梁屯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遗址7处。出土文物有石斧、细石器及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经年复查及碳十四测定,其结论是尽管盘锦地域西南部成陆较晚,但东北部年前便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了。 传说上古时代,神州大地分九州,即: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②。《尚书·舜典》载:“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继位后,分医巫闾之地为幽州。本境属幽州③。若按《尚书·禹贡》记载,禹继位以后,复九州,“海岱惟青州”。本境复属青州。《中国通史》④载:战国时燕将秦开攻东胡,领土扩大到今辽宁大部,以大凌河为界,设辽西郡、辽东郡,本境属辽东郡。秦及汉时仍属辽东郡。 《大清一统志》载:东汉置辽东属国,别领昌黎、宾徒、徒河、无虑、险渎、房县六城。盖房县与险渎皆为辽水西滨海之地。按幽州刺史部图所示,房县当在本境,治所尚未考定。 三国及晋时,本境属昌黎郡。南北朝时,属北魏之营州,后为高句骊所领,唐平定高句骊后,复营州。后归渤海国承德府。还有一种说法是,本境在三代时期地属幽州,春秋战国系燕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划分三十六郡,又属辽西郡。汉属玄菟郡。三国时期属魏之平州。晋属平州玄菟郡。南北朝时初为营州望平县,后来高勾丽占据辽西,本境归属高句骊,一直到隋。唐设巫闾守尉都护府,属营州。不久,建渤海国,属显德府。五代后期及宋地属契丹。辽时北部属显州奉先军⑤,南部归海州南海军。金灭辽后,又属北京路广宁府。元分属广宁路和辽阳路。 金、元、明、清各时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 年(明洪武元年),明在辽阳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设若干卫。南部属海州卫,北部广宁卫。年(明洪武二十七年),明政府为加强边防,自大宁到广东路设驿、筑台、修建城堡,加强防务。境内的大堡子城址等即为明代遗迹;随着城堡、墩台的修建,境内人烟渐多,逐渐形成了稀疏的村落。 清开国后,使辟本境入牧放官马之场。 年(清顺治元年),设海城县,本境归其辖。 到十七世纪中期,中原人口增加,于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从关内直、鲁、豫等地先后有大批移民迁入东北地区,一些移民多在沿河右岸开荒占草,繁衍生息,也有人在滨海附近制盐。据《盘山县志》载:“年(清康熙十八年)政府始建盐场,招募盐工,并在常家屯设盐厘局”。此后本境人口逐渐增加。当时大辽河为重要水路,舟楫往来,商贾云集,交通方便,成为当时较大的农工产品集散地。其西南的二界沟在乾隆初年也有从直隶东渡的渔船到此下网捕捞,逐渐成为沿海的渔村。 年(清康熙三年),设广宁府广宁县,北部属之。到年(清嘉庆十三年)又设新民厅,县境东北部(今新开农场东部一带)又划属新民厅,南部仍属海城县。至此,现境乃分归三县(厅)所辖。 年(清同治二年),奉天将军驻锦州副都统恩合奏准丈放东北莽涨湖(今黑山县四家子乡南),到湖嘴子(今大洼县新立镇前胡村)之地,并在盘蛇驿⑥设总管衙门。是为本境土地首次丈放。因土地碱薄,垦殖不多。 鸦片战争后,营口开港,商业骤兴,田庄台的商业也为营口所夺。 年3月9日,日军在田庄台与清兵交战,田庄台遭受炮火洗劫,损失惨重。据《营口地方志》记载“日寇占领田庄台后,大量杀戮中国人民,并焚烧房屋,一万余间房屋的城镇,一日之间化为灰烬”。 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营榆铁路通车(营口河北至山海关),贯通本境中部,加强了对外联系,方便了物资交流,沿线居民也有所增加。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新民厅改为府。本县境当时成为三府分治地区。奉天将军增祺奏准对牧场进行勘丈,委在籍道元蔺祖荣为垦务总办,驻沟帮子,划恭、宽、信、敏、惠五段。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分锦县东部、广宁西南、新民西南各一部分设新治,隶锦州府。下辖16区,村,以信字区康家段为治所(今盘山县胡家镇城基屯),因款绌未建,治所驻盘蛇驿,因此地乃原盘山驿旧址,遂改称盘山厅。设盘山厅于双台子,原属广宁县部分改隶于盘山厅。原新民府辖的地区也请附盘山厅。 同年4月,设营口直隶厅,将海城西南三乡(田庄台、二界沟等地)划最营口直隶厅。余者仍属海城县。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到年(民国二年)府、州、厅一律改县,盘山、营口同时改厅称县,各辖旧域。本县区域成为三县分治。此后延续30余年,疆域无大变更。在军阀割据下,本境为张作霖所统治。 在军阀混战年代,经过两次直奉战争,农民破产,工商凋敝。每当青纱帐起,土匪横行无忌。“二十多年,几无宁岁”。 年前后,东北军阀曾组织“营田公司”,开垦营口西北辽河右岸(现在荣兴朝鲜族乡境内)大片荒地,试植水稻,为本县大面积种植水稻之始。 日本侵略者进入东北以后,山河沦陷,大洼的土地被倭寇践踏,大洼的人民,被倭寇欺凌。 年“九一八”事变,同年11月24日,田庄台被日寇占领,28日,大洼火车站失守,29日,盘山沦陷。 年1月8日,伪盘山县公署成立,警察署、警察队相继建立,日伪军队在境内进行“剿匪”,实行集家并村。一些零散的小村落被迫拆迁毁掉,许多人无家可归,土地连年荒芜。 年日寇派遣“满鲜拓殖会社”以没收东北军阀的产业为名,在荣兴一带,强行占地修造水田。接着“南满州农事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新义农场”,也在魏家沟、小庄子一带开地。朝鲜地主集团“平安农事株式会社”于年在田庄台北5公里处(今平安乡一带)设“平安农场”和“天一农场”等屯落,大批朝鲜人迁入,开垦水田。 年,日伪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定,乃调整行政区划,于当年12月1日,把辽河西岸的海城县第六区(驾掌寺一带)和营口县第七区(田庄台地区),划属盘山县,自此辽河西岸从三贫河以下的广大地区才统归盘山县管辖。结束了本境现区域三县分而治之的局面。 年(康德七年),日本推行其大陆移民政策,伪“开拓总局”对盘山南部(今大洼县区域)地区十分注目,在大洼、王家、西安、郭家屯、坝墙子等地强占民田(名曰收买),强征民夫(即劳工),在田庄台、二道桥子等地修抽水站、挖沟修坝、开发水田。随即开始向本境移民,成为日寇殖民、拓垦、掠夺的重要区域。 年“九·三”胜利后,伪官吏一度继续把持地方政权。9月末,我人民解放军进驻盘山,接管了伪维持会,第一次建立了民主政府。但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翌年春节前,国民党军队沿沟营路南下,企图取捷径进犯营口,根据当时战局形势,盘山县民主政府工作人员于2月10日撤离盘山。 国民党统治期间,地方实行乡保制度。为扩大内战,抓丁拉夫,苛捐如毛。国民党农林部、两合公司和国防部东北屯垦局接管了水田,迫使当地农民耕种,征收高额实物地租。造成生产停滞,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民党的统治民谓“二满洲”。 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县内部分地区获得解放,部分地区陷于敌我拉锯状态。 年2月1日,全境获得解放,大洼人笑逐颜开,迎来了新生。盘山县民主政府分三片(盘山县城、沙岭尖台子、哈吧的大房身)领导全县人民在农村组成农民会,进行反霸斗争。当年十月,驻扎在沈阳一部分国民党军队企图沿台安、盘山向营口寻找退路,窜至我县东部,根据当时形势,盘山民主政府和各区工作人员于10月28日转移九龙屯。不久,盘山县民主政府干部重返盘山。年初,全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打倒了封建势力,人民当家做主。水田地区,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成立“盘山农场”(场部设在田庄台)。 盘山农场建立以后,到改变为盘锦农垦局,时间经过6年,四易隶属关系,五次改名。年初由辽西军区、辽西省人民政府农业厅管辖,改名“辽西省盘山第一稻田农场”,年改名为“辽西省盘山机械农场”,年6月改名为“盘锦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受辽宁省农业厅领导。年2月原属轻工业部的盘锦苇场并入,改为“辽宁省盘锦农垦局”。 年撤区并乡,盘山县在大洼设地区办事处(是盘山县政府的派出机关),下辖12个乡。 人民公社化中,盘锦农垦局也改名为“红旗人民公社”,所属国营农场都改称管理区,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荣兴水库、疙瘩楼水库、于家楼水库,在年相继建成。从而保证了农业用水,扩大了水田耕地面积。 年4月,撤销“红旗人民公社”,恢复盘锦农垦局和各农(苇)场。同年6月划归营口市,设盘锦区。撤销盘山县的大洼地区办事处。 年,盘锦区增设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把田庄台镇、二界沟公社划属盘山县。 年,国务院批准大洼镇建制。 年3月,盘锦农垦局与盘山县合并,成立盘锦垦区。取消盘锦区,场、社、镇归垦区直接领导。 从年到年是垦区水利建设的高潮阶段。9年中共建成南河沿等大、中、小型排灌站14所,及一系列水利配套工程,许多旱田区改成水田,全境基本实现了水利化。 年盘锦地区成立,下辖盘山区、大洼区、台安县。大洼区革命委员会设在大洼镇。从此,大洼开始列入县(区)级单位。为调整区划,将坝墙子农场划归盘山,田家公社、二界沟公社、田庄台镇划归大洼区。 六十年代初期,国家地质、石油勘探部门在我县境内发现石油矿藏。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以兴隆台为中心现已成为辽河油田的主要采区。 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大洼县,属辽宁省营口市。全境现设15个国营农场,2个国营苇场,1个渔业公社,2个镇。 年,县、场、乡、镇都取消了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县、乡(镇)人民政府。 年,成立盘锦市。大洼县又归盘锦市辖。 年6月,实行政场分设,一场一乡(镇),全县仍是20个乡镇。 年,根据省、市部署,大洼县又合并了一部分乡镇,未并的农场的仍保持农(苇)场名。有史以来,大洼县行政区划、政治经济、生产关系几经变革,历尽沧桑。建国后,大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把昔日的十年九涝的盐碱荒滩,建成初步繁荣富庶的鱼米之乡。注 释 ①本文参考了盘锦市地方志办公室撰写的《盘锦地域的历史沿革》和《〈大洼县志〉草稿选登》中的《历史沿革》。同时,参照相关史料,修正了这两部文献中交叉部分的矛盾性错误。 ②《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③《尚书·舜典》称,帝舜每五年巡守天下一次,并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与禹贡九州相比,多划分出并州、幽州、营州。 ④参见《中国通史》四卷本页。 ⑤“军”为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州、府级、也有县级。 ⑥在医巫闾山东南,有一个群蛇盘踞的小村庄——盘蛇,因古代这里曾设驿站,又称盘蛇驿。盘蛇驿在双台子东北,年从盘山县划归北镇县(今北宁市),现为北宁市吴家乡的一个村。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盘蛇设厅,因“蛇”字不雅观,改称“盘山厅”.也有说该处系明朝“盘山驿”之遗址,遂更为“盘山厅”.盘山厅辖锦县以东、广宁(今北宁市)东南、新民西南等地。隶属锦州府。此为志书记载的本地设治之始。厅衙门于年迁至双台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根本无山的双台子叫作“盘山”,一直叫到今天。年(民国二年),厅改称县。年,海城县的驾掌寺(今大洼县东风镇)一带、营口县的田庄台一带划归盘山县所辖,从那时起,盘山县便奠定了如今盘锦市的雏形。设置县以来,双台子一直是盘山县政府所在地。人们都习惯把双台子叫作“盘山”。掌握盘锦in驱辽河充盈瀚海,驭盘锦俯视环球,崇鹍鹏标新立异,弃燕雀合污同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