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洼
大洼被群山包裹,石多土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木了树,这个普通的树种,就喜欢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大洼村山场广阔,木了树满山遍野,不用人工栽种自然生长,山顶、山坡、山沟、石缝,到处是它的身影。木了树耐干旱、耐高温、耐严寒,生命力极强。春季,椭圆形的小绿叶庇荫山野;秋季,一串串緑嗖嗖、油乎乎、圆嘟嘟的小果实挂满树梢,像珍珠,似玛瑙,煞是好看,这就是木了。它的外面是一层绿皮,中间是一层硬壳,最里面则是果肉,太行山独有的硬果。它含油量十分丰富,可食用。山民们用它来榨油,还是原始笨拙的手工工艺,榨油坊就在村口。榨出的木了油清清咧咧,纯天然,无污染,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转基因,山民们一年四季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恩福,让城里人眼馋得不得了。
山民们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信仰,村中的奶奶庙、龙王庙、关帝庙、山神庙等庙堂香火旺盛。每到庙会或每月的初一、十五,四邻八乡的香客就会涌来,烧香、焚纸、许愿、还愿、上供、祈祷,或求学、求财、求官,或求子、求女、求福,每人各怀心思,虔诚跪拜,嘴唇慢慢张合,不知祷告些什么,各路神仙则耐心悉听,有求必应。一面面锦旗挂满庙宇。这里气候干燥,十年九旱,遇上龙王爷久不下雨的赖年景,种子下不了土,来年的生活就没了着落,这时候祈雨就成了村里一件最要紧的事情。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心里熬煎,不用开会,不用号召,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张罗着、准备着。领头的人称香首,通常在村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者。首先要率领众人在龙王庙外的空地上搭建一个雨棚,把龙王爷从庙里请出来,举行一个隆重的请神仪式,然后挑选十多名身体健壮、对神灵十分信奉的汉子,头戴柳条帽,拿上香火贡品,抬上龙王爷塑像,到村后山上一座天然溶洞前停下来。山洞称作白龙洞,在洞口前把龙王爷塑像安置好,点上香火,摆好贡品,每人头顶上一个碗,碗里盛上半碗水,长跪下来,这时香首嘴里开始念念有词,嘟嘟囔囔,哼哼唧唧,用十二分的真诚感动着龙王爷,只至龙王爷显灵。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甚至十多天,一直等到洞里钟乳石滴下水珠,一滴不行,两滴不行,三滴不行,只至水滴成线,祈雨算是成功。参与的人个个心花怒放,点燃鞭炮,以示庆贺。一行人回到村中,全村男女老少早就等在村口翘盼,就象迎接从战场凯旋归来的英雄。当天或近几日内,就会有一场透雨洒向干涸的山田。雨后还要向龙王爷还愿谢恩,摆贡品、唱大戏什么的,让龙王爷保佑年年风调雨顺。
走在大洼村上坡下岭的石街上,远处鸡鸣鸟唱,近处驴欢狗吠,从石缝中钻出的木了树俊秀挺拔,一派风流,给生命唱响赞歌。一盘盘石碾、石磨,静静地坐在地上休息,随时等候主人召唤。每户石头房的门口,大都墩放着一个石槌臼,用来捣豆抹、豆浆、玉米粒、韭菜花等食物。在一户石头房的大门外空地上,几位大娘、大嫂围坐在一起,有的扯麻皮,有的挽着裤腿搓麻绳,有的在用剪刀裁高粱秫秸,有的戴着老花镜在用高粱秫秸穿锅帕。她们边干活,边说笑,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穿好的锅帕放在一边,有长的,有方的,有圆的,就象工艺品一样好看。这锅帕不但好看,也很实用。蒸熟的馍馍、包好的饺子放在上面,底部通风透气,不容易粘连、霉变。我们问大娘、大嫂:“锅帕卖不卖?”一位大嫂心直口快:“你们城里人要这土里土气的东西干啥?这是我们自己用的,不卖。看中了就拿一个,不要钱。”话虽这么说,不要钱白拿人家劳动成果,我们真不好意思。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奶奶庙跟前,她建在路旁高高的台阶上,同伴彦斌提出要上奶奶庙里看老案,我和慧丽都有点累了,慧丽就说:“你去吧,我们在下面等你。”彦斌刚上几个台阶,突然旁边一位在地里干活的大娘喊道:“快别上去,一人不看庙,二人不看井。要看就跟你的同伴一块进去看。”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慧丽赶紧站起来紧走几步,陪同丈夫到庙里观看保存了两百年完好无损的大洼村张姓老案。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张大娘家吃饭。张大娘不好意思地说:“春季家里没有什么新鲜菜蔬,到更乐镇上买要跑二十里路,到城里就更远了。咱们这样吧,家里现成的有山药蛋和红薯,干菜什么的都有,正好还有刚蒸出来的柿块、柿皮馅包的甜豆包,吃抿节饭就豆包,你们看行不行?”我们三人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说:太好了,我们就是想吃这个饭。张大娘说:“那行,你们歇歇喝口水,我赶紧去和面。”
不一会工夫,张大娘和儿媳妇就把抿节饭做好了。是用大铁锅煮的,饭里有红薯、山药块、南瓜条、干豆角、萝卜条等菜蔬,她们还配了山韭菜、香椿叶、花椒芽菜做调料,往饭里一搅和,真是有一股农家饭特有的清香味道,平时闻不到的味道,让人胃口大开。我们也不客气,端起饭碗就大口小口呼啦起来,一会吃了个肚饱腰圆。
临走,我们和大娘算饭钱,推来让去,大娘说啥也不收,弄得慧丽没办法。我急眼了,甩下钱,推上彦斌、慧丽就往外走。大娘拿起钱疾步赶上,死死拽住我的胳膊不放,硬是把钱塞到我手里说:“你们要是这样,以后再来就别来我家,谁不合适家常便饭吃一顿,那能要钱,我们山里人可没这个规矩,以后再来,还来我家,我给你们做更好吃的饭。”山里人的纯朴、热情,让我们有话说不出来,除了感激,我们还能说什么?又是一个不好意思,真的不好意思。
大洼,这个藏在太行山深处、偏居一隅的小村庄,被石头层层包裹、风情浓郁的小村庄,随着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石头挡不住她的诱惑,大山挡不住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山外人想来探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想来体验。您看:大洼的石头房笑了,大洼的“立交桥”笑了,大洼的木了树笑了,大洼的太行驴群笑了……
晋代陶老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记》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数人寻觅这个与世隔绝、不知今夕是何年、被大山层层包裹、几乎无路可走的神秘山村,但都没有找到。陶老先生生活在一个官场腐败、社会污浊的年代,他厌恶官场,他不想做士大夫,他想逃避现实,过一种“种豆南山下,草壮豆苗稀”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多是他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而大洼村,确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版的桃花源。
(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