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记忆——烙煎饼
在编者儿时的记忆中,年关临近,家家户户就支起鏊子烙煎饼。在那个贫穷年代,逢年过节才偶尔吃些馒头,即使新年也是以煎饼为主。在农村还有一个乡俗:不过正月十五不蒸干粮,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摊几大“盖顶”煎饼。小年一过,母亲便在锅屋里用砖头支起鏊子,摊上一天煎饼就能吃到正月十五。长一点的,能吃过正月里。
鏊子是铸铁的,鏊面有脸盆子大小,呈凸起状,就像弥勒佛鼓起的肚皮;我常常看它像一顶旧时的毡帽。由于长年累月地烟熏火燎,鏊子都是黑不溜秋,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布满岁月的沧桑与艰辛!
这就是“鏊子”,别看不好看,但很好用。
烙煎饼那一天,母亲会早早起来。把外屋地打扫干净,抱来一堆柴火(麦秸、豆秸等),支起鏊子,开始点火。每年此时,我们兄妹都会早早起来,像叽叽喳喳的麻雀,围在母亲身边。看着忙忙碌碌的母亲,想着金黄酥脆的煎饼即将出锅,早已垂涎欲滴,坐立不安了。鏊子热了,母亲用一个头上裹着棉布的“油袋子”,在放着油的碗里蘸一下,然后麻利的均匀涂抹在鏊子面上。油遇高温,发出“呲啦”一声脆响,随即升腾起一股烟雾,油也从凸起的地方向下流淌;母亲马上回身,用勺子在身边的桶里,舀起一勺已经用玉米面、豆面和白面和好的面糊,向鏊子垂直倒下,又是一声响亮的“呲啦”声,在屋里响起,母亲用“木持”在鏊子上平整的摊开面糊来,过个几十秒,看看是否熟好,只要有没有了生面,布满大小不一的泡泡,这个煎饼就熟了。母亲就用一个小铲子,掀起煎饼一角,一个满月一样美丽的煎饼就挑到身边的“盖顶”上,顿时散发出阵阵清香,沁入心脾。
这是“盖顶”,用“蜀黍”秆做的,用线穿起来,然后2层交叉着固定上。蒸馒头、烙煎饼、包饺子都可以放在上面的。
不一会儿,母亲身边的“盖顶”上十几张金黄的煎饼,摆放在那里,像个小山一样。母亲既要同时照看鏊子,还要掌握好鏊子下的火。火候是很关键的,火过于旺,糊糊入锅就会变得焦糊;火太弱,摊得煎饼就会生熟不一,缺少了味道。时间长了,忙忙碌碌的母亲额头就渗出细碎的汗珠儿,在寒冬腊月,闪闪发亮。
看着“盖顶”上的煎饼,小山一样堆积起来,早已“偷吃”饱了的我们,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我们就前脚跟后脚出去找小伙伴玩去了。母亲还不忘嘱咐我们在外边别“刑事”(刑事,就是别惹事的意思),早点回家。
后来,只有新年才能吃上的煎饼,被终日的馒头取代。每天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再次吃到煎饼,不知道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现在,那形状未变的煎饼,仍然金黄,像满月一样,虽然添加了更多的粮食和作料,却没有原来清香浓郁的味道!看着集市的煎饼,忽然想到,有多少美好回忆可以从头再来?有多少温馨往事可以温暖记忆?那一个个满月一样的金黄的煎饼里,裹满了我儿时温馨的记忆!
沂蒙煎饼
沂蒙山区的农家“摊煎饼”,原料是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等,因需要不同而自行搭配。在摊煎饼之前要把这些原料磨成糊状,发酵后即可使用。摊煎饼的鏊子是特有的,几乎家家必备。它实际上为铸铁制成的圆形铁板,直径一般在50—80厘米之间,平整光滑,中间稍有凸起。再就是一个耙子,一个木板上安有一个把手,可以用手拖拽。鏊子烧热以后,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煎饼糊所到之处迅速地被凝固一层,就形成了煎饼。
传说煎饼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实力薄弱,常被曹兵追杀。一天,刘备大军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将士饥饿困乏,情势危急。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铜锣置于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杀出重围。后来,当地人也习得此法,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制成锣状的煎饼烙,俗称“鏊子”。从此,煎饼便在沂蒙乃至齐鲁大地上流传开来。
清代蒲松龄曾作过一篇《煎饼赋》,里面写到“(煎饼)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正宗的山东煎饼正是如此。
好的煎饼要薄如蝉翼,厚度均匀。这不但要求煎饼糊磨得要细,稀稠适当,最重要的还在于摊,手要麻利,火候还要适当。过去要考察新媳妇会不会干活儿,摊一次煎饼就能知道。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煎饼最好吃,又薄又脆,带着粮食的甜味和清香。
将凉透的煎饼叠在一起,在上面盖上布,这样就能长期保存。山东人吃煎饼是一定要卷很多层的,卷得结实,才吃得香。最经典、最普遍的吃法,当属煎饼卷大葱了。拿一大块煎饼对折几下,卷上一根水灵灵的大葱,抹上酱,口感鲜嫩,味道十足。山东人对煎饼有着特殊的感情,走到哪里都习惯塞一摞煎饼在包里。
山东民间有“煎饼卷大葱蘸大酱越吃越壮”之说。正是这煎饼的韧性、大葱的辣味和大酱的芳香,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耿直仗义、豁达大度的性格特征。
关于“煎饼”的传说
传说一有人认为诸葛亮生于临沂,未为家乡做出贡献而写诗讥讽:生在琅琊郡累死在西川赤面愧故土常持羽扇煽
其实这是误解,临沂人的主食煎饼就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罗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成罗状的煎饼烙。从此煎饼在沂蒙大地上流传至今……
外交赤壁大战前,诸葛亮来到东吴,孙权设宴款待,周瑜做陪,席面上南北大菜齐备,足显东吴富足,开宴时周瑜将江东的特色菜归置在孙权的面前,以示固守江东之意,孙权也会意的笑望诸葛亮,诸葛亮命从人取来煎饼,将其余菜肴卷入而食,周瑜大惊:“先生欲席卷天下乎?”诸葛亮笑答:“江东独存”。孙权也取一张煎饼卷入除川菜以外的菜肴而食,并与诸葛亮会心的哈哈大笑。自此,双方联合大败曹兵。武则天的谏臣徐有功(临沂人)至赤壁时曾做诗一首:滚滚长江虽天堑怎挡百万虎狼兵若非煎饼合吴蜀天下早已归曹公
煎饼传秘令赤壁大战后,天下三分,孙权因刘备借荆州不还极为恼火,便派诸葛瑾去讨要,刘备和诸葛亮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便修书给关羽,让诸葛瑾带着去见关羽,并嘱陪同人员,见面时送煎饼和糯米粥给关羽,以示慰劳,关羽收到后便明白了这是“兼并荆州”的意思,所以关羽才逐回诸葛瑾,将荆州正式归入西蜀的版图。为此,东吴人皆归罪于关羽,关羽也因此走麦城,并为东吴大将吕蒙所杀,所以在关羽的故乡山西运城有:“煎饼成全诸葛亮,却害关羽走麦城”的说法,而身为明朝太子太保的临沂人王憬却不以为然并写诗为煎饼正名:人食煎饼皆福寿何以但独害关公英雄最忌骄袊气应防吴下有阿蒙
传说二传很久很久以前,东蒙山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蒙山望海楼下.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王洪三,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一觉醒来,巧珍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象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
临沂煎饼
临沂煎饼以沂蒙煎饼为代表,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其营养丰富松酥柔软,能缓衰老健胃生津。常吃煎饼促进食欲,还能促进面部运动,不失为是保健食品。有益智力健康神经。“六姐妹”煎饼是蒙阴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聘请了当年在孟良崮战役中,野店镇烟庄村六位姐妹支前小组烙煎饼能手来作技术指导,因此而得名。“六姐妹”煎饼以它独特的原料配方,特制工艺,先后经过各种粗细粮配比后浸泡,用石磨磨糊、摊制烙熟、成型整理,包装而成。煎饼光滑均匀、口感劲道、粮香可口、品种丰富、色彩各异。系列产品有香米煎饼、板栗煎饼、荞麦煎饼、柿子煎饼、荠菜煎饼等二十多个品种。仲村镇小米煎饼曾以向清朝皇宫进贡而闻名。主要是用沂蒙小米、高梁、大豆为原料,手工烙制而成,该产品营养丰富,酥脆可口,香甜适中,余味无穷,是沂蒙山区闻名土特产之一。
在临沂吃煎饼卷菜还有特别的讲究的
猪头肉:半肥瘦的猪头肉,软糯鲜香。卷在煎饼里毫不肥腻,吃得人满嘴流油。牛肉渣:用牛肉切碎、芹菜切碎,加葱姜蒜辣椒花椒暴炒,热辣生猛。牛肉和芹菜都是能包住水分的东西,卷在煎饼里,看着瓷实,咬着却滋润,尤其那香气,怎么搂也搂不住,简直是透过煎饼卷往外散。拿牛肉渣卷煎饼是让人吃着最顺口的。可惜一般人家做不好这菜。方圆几十里地,有家小吃铺做这菜最出名。出名到那铺子只做这一道菜。你要别的,绝不伺候。黄鲫子鱼:黄鲫子鱼,裹上鸡蛋,煎的的透骨酥脆,洒上椒盐卷煎饼。口感绝佳风味绝佳,这是只卷一两层煎饼来吃的效果,像吃烤鸭时用春饼包鸭肉那样。而老临沂人是照例要卷很多层,要卷很结实,却也吃的很香。各种咸菜:干的湿的软的硬的荤的素的都行,很硬派的搭配。辣椒:俗话说要解馋,辣和咸(山东话版本是:要拉馋,椒子盐)。油炸干辣椒,撒一把糊盐,要是有炼猪油剩下的油渣那就更好了。拿这样一个煎饼卷给老沂蒙,那简直是满汉全席都不换。对临沂以外的人来说,关于煎饼最出名的恐怕还是卷大葱。但这吃法只是早年间穷时的旧事了。有大肥肉,谁还吃葱啊。
陈毅元帅与煎饼
陈毅将军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沂蒙老区是个革命胜地,当年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由于游击战的特性,适合在山区作战,所以陈毅在山区的时候比较多。沂蒙山区的群众,主食是煎饼,而陈毅所带领的新四军多为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就新四军那牙口,吃煎饼还真不行,咬不动,不是因为煎饼硬,是筋道。
陈毅带兵刚进驻沂蒙老区时,遇见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煎饼。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新四军再习惯吃米饭,也不能跑到南方去买大米,只能入乡随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再不适应,也要吃饱肚子,才好上战场。可是,子弟兵却大都是南方人,吃惯了米饭、软饼,这又硬又大的煎饼张张都由盖顶大,拿到手里不知道怎么下口呢!战士们有的捧着煎饼转圈儿啃,有的乱窝成一团往嘴里送,(煎饼要卷着吃才行,圆圆的煎饼,对折两次,然后在卷成筒状,里面卷上菜。)大家都听说过煎饼卷大葱,可就是不会卷,还有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块吃。到末了都个个累的牙根痛。战士们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陈毅一看,这样不是长法啊,不行,要叫部队学会吃煎饼。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积极帮着老乡磨面糊烙煎饼。老总的号令一发,战士们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粮来支前,妇女们不怕烟熏火燎地为了子弟兵烙煎饼,深受感动。从此,再无人抱怨煎饼难吃了。可是吃起来还是怪费劲儿。老总想:“我得先学会吃煎饼。”老总拿着煎饼就去找房东老汉的孙子小石头。这孩子看来连奶牙还没换,可吃起煎饼来,却像铡刀扣下切草一般。小石头嘻嘻一笑,说:“吃煎饼有啥好学的?叠好吃呗!”陈老总问道:“咋个叠法儿呀?”小石头更乐了,把着老总的手儿教他前一折后一窝地将煎饼叠好,又张口为他咬出个头来。小石头两手比划着说:“吃煎饼手摇攥紧,牙要猛咬,吃起来就像割青草。”陈老总学着小石头的样儿吃起煎饼来,果真顺道,一气儿吃了四张大煎饼。第二天,陈老总召集队伍,一手拿着白纸,一手拿着铅笔。把白纸比作煎饼一来二去地叠好,又把铅笔比作大葱往里一塞,风趣地说道:“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从此都学会吃煎饼了。乡亲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陈老总的大军到哪方随哪俗,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呀!”。
打那以后,陈老总吃煎饼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区流传了。
★临沂人编纂,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回复任何数字,查看目录
回复数字“1””,查看
回复数字“2”,查看
回复数字“3”,查看亲,留着绝对用得上!
回复数字“4”,查看
回复数字“5”,查看
回复数字“6”,查看
回复数字“7”,查看
回复数字“8”,查看
回复数字“9”,查看
回复数字“10”,查看
回复数字“11”,查看
回复数字“12”,查看
回复数字“13”,查看
回复数字“14”,查看
回复数字“15”,查看
回复数字“16”,查看
回复数字“17”,查看
回复数字“18”,查看
回复数字“19”,查看
回复数字“20”,查看
回复数字“21”,查看
回复数字“22”,查看
回复数字“23”,查看
回复数字“24”,查看
回复数字“25”,查看
回复数字“26”,查看
回复数字“27”,查看
回复数字“28”,查看
回复数字“29”,查看
回复数字“30”,查看
回复数字“31”,查看
回复数字“32”,查看
回复数字“33”,查看
回复数字“34”,查看
回复数字“35”,查看
回复数字“36”,查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