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中学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般不带宾语。清苦的范围比清贫广,更符合语境。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意思与前面的“退却”重复。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这与“退却”构成递进关系,符合语境。)

2.A(B.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不少”应移到“便利”前。C.表意不明,从中难以确定究竟是谁的观点值得商榷。D.“超过……左右”矛盾)

3.D(拟人,其余为比喻,B同时为排比。)

4.C

5.B

二、名句默写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2)飞鸟相与还(3)寄蜉蝣于天地(4)心凝形释

(5)奈何取之尽锱铢(6)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诗歌鉴赏

1.(1)(4分)描绘了秋日中午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每点1分,“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1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3)(3分)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每点1分)

四、现代文阅读

1.证明自己有出色的记忆力;表现“不再年轻”的作者对回忆的珍视、怀念(含蓄点出作者对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怀),与下文的内容相契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文采,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2.作者“记性”很好,仍能清晰记得久远的事,现在仍有好的背诵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忘性”也使人惊异,对去过的地方,写过的文稿以及和别人的交往都忘记得彻底,而且忘记得越来越多。

3.生动形象地写出写出自己的“忘性”,表现作者对自己记忆的怀疑和困惑;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忘记的思考。

4.不矛盾。作者得意于出色的记忆力,强调记忆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同时认识到没有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必须坦然面对忘却(启示我们坦然面对遗忘、衰老,对人生中一切必然到来的事物欣然接受);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忘却可以给内心留出余地,容纳更多美好(我们需要忘记)。

第二课时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界线”和“界限”两个词都指不同事物分界,但此处重在强调“限度”,是抽象的,非实指国家界线,故宜用“界限”。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臵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此处强调态度,故用“隔岸观火”。绥靖:安抚,保持地方平静。常与“政策”搭配。妥协: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

2.C此项与例句中的“桃花”都运用比喻手法,以桃花比喻美丽的女子。

3.B(A语序不当、不合逻辑;C两面对一面;D成分残缺,“讲述”后面缺宾语中心语)

4.D

5.C

二、名句默写

(1)凌万顷之茫然(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杳不知其所之也(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理固宜然(6)舞榭歌台(7)士不可以不弘毅(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诗歌鉴赏

(1)“寒碧”,借代,(1分)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1分)

(2)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2分)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2分)

四、文言文阅读

1.B(腹心:犹言至诚之心,即衷心)

2.C(②说的是夏侯详的人生态度,④说的是夏侯详辞不就职,⑥说的是夏侯详谦虚退让。三者均与人物的“多谋善断”无关)

3.C(“一同来抵抗高祖”表述错误,应为“两人共同响应”)

4.(1)况且现在北魏军队靠近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图谋。(“次”“去就”“异图”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去就”也可以译为“去向”“行动”等)

(2)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及辅政”“大用”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3)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未下”“如”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守丧因过度悲哀而损伤身体。在服丧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曾有三只脚的麻雀飞来停在小屋的门上,大家都感到非常诧异。三年丧满,刺史殷琰征召他补主簿之职。

宋泰始初年,殷琰占据豫州反叛朝廷,宋明帝派遣辅国将军刘勔前去讨伐,双方攻守连月,城内叛军人情危惧,军心动摇离散,殷琰打算向北魏求援。夏侯详劝殷琰说:“我们现在的行动,本意是对皇室表示忠节;如果今天朝廷有人主持,就应该归附朝廷,怎么可以屈身投靠北方异族呢。而且现在北魏军队已接近淮河,全军如果难测去就,怕会有反叛的图谋。现在如果就派使者去表白我们的诚意,他们一定会高兴地接纳,岂止是免除死罪呢。如果不信,请让我充任使者。”殷琰同意派他前去。夏侯详见到刘勔后说:“将军你严围壁垒,矢刃如霜,我们城中守军,实同困兽。军民害怕将军诛杀,都打算投降北魏。我现在之所以出得城来,向您坦露真诚的心意,只是希望将军您能弘浩荡之恩德,降霈然之恩惠,下令解围退兵,那么我们都会相继前来归降了。”刘勔答应了夏侯详的条件。即日殷琰及其部将全都出城投降,全州的百姓得以保全。

齐明帝为刺史的时候,对他极为器重。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明帝常常整日整夜跟夏侯详及同乡裴叔业一起谈话,夏侯详却表现得漫不经心,不予酬答。明帝就问叔业什么原因,叔业将明帝的疑问告诉夏侯详,夏侯详回答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因此明帝有点不悦。夏侯详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齐建武末年,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事先还在荆州,山阳的副将潘绍欲谋反,夏侯详就假装叫潘绍前来议事,在城门口斩了他,荆州各府因此得以安定。夏侯详迁司州刺史,但他却推辞而不去上任。

高祖发兵起义时,夏侯详与萧颖胄协助高祖同创大业。凡是军国大事,颖胄多向夏侯详求教。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夏侯详向高祖献计说:“越是处境艰危的壁垒越容易坚守,而想攻取它却很困难;驻兵攻取坚城乃是兵家之大忌。确实应该多加谋划,广泛询问并采纳大家的意见,规定军主以下直至平民百姓,都把他们的见解献上来,尽其所想,择善而从,并且选用能人,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还需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以及敌人的粮草储备,窥探敌方的军心民情,权衡双方的形势。”高祖表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计谋。

天监二年,夏侯详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诏解除他侍中之职,晋升为特进。天监三年迁为湘州刺史。夏侯详善于处理政事,在湘州任职的四年时间里,为老百姓所称颂。湘州城南面临水处有座险峻的山峰,古老的传说说“刺史如果登上此山官职就会被取代”。因此历任的官员都不敢到那儿去。夏侯详却命人在山上建造起亭台楼榭,延请僚属,以表达自己谦虚退让的志向。天监六年,夏侯详生病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寒假作业答案(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

机敏: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灵敏。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潦倒:颓丧;失意。潦草:(字)不工整;(做事)不仔细,不认真。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不赞一词: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2.C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应该注意,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有几种“像”字句就不是比喻句:表示同类比较的,表示举例的,表示猜测的,表示联想、想象的,表示说明的等。

3.B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不符合语境。

4.A

B.⑤⑥先承接前一句继续用比喻解释“三危”,然后用“灵感”总启下文。②①④先表明乐僔和尚到三危山的时间,然后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写“三峰”和“小峰”,揭示“三世佛”等产生的灵感。③揭示“飞天”产生的灵感。

5.B

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也适当结合地域文化知识,期待同学们能“读万倦书,行万里路”等。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欢歌迎春:水泽源流江河湖海(青海)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欢歌迎春: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云南)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

二、名句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2)樯倾楫摧(3)歌窈窕之章(4)浩浩呼如冯虚御风

(5)赢得仓皇北顾(6)渭流涨腻(7)小人长戚戚(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三、诗歌鉴赏

(1)①远近结合,先写南雁飞回的远景,再写墙阴雪霁、兰芽破土的近景;②俯仰结合;先写仰望天空南雁侧阵飞回之景,再写俯视雪霁、兰芽嫩之景;③虚实结合,南雁飞回,雪霁为眼前实景,兰芽嫩为内心感受;④选取南雁、霁雪、兰芽等具有初春气息的意象,铺陈细描;⑤层层深入,由南雁回飞的依稀征兆,到墙阴雪霁的实景,再到遍觉兰芽嫩,一步步写出春天到来的过程。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2)刻画了午夜酒醒、忆想前欢,感慨时光流逝、内心烦忧的主人公形象。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3)通过花期渐近,寒梅传信(1分),写出对春天到来期盼、向往之情(1分),表达了词人豁达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态度(2分)。

四、现代文阅读

1.本段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作铺垫。2.①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②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又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3.(1)运用了插叙的方法,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的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4.①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②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③从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④从宝宝的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⑤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坦然(达观)。(能答出三点即可)

寒假作业答案(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A(遮蔽:遮住;遮盖:从上面遮住,隐藏或者隐瞒。往往:根据以往情况,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间隔不久。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2.B(ACD拟人,B为比喻)

3.D(既欣赏“山中”,又欣赏“朝中”洁身自好的高雅情操有误)

4.D

5.C(A“晡时”为接近傍晚;B“除”为授予官职,“乞骸骨”为请求退休;D应为秀才、举人、进士)

二、名句默写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2)以兴利除弊(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一尊还酹江月(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6)泣孤舟之嫠妇(7)赢得仓皇北顾(8)难壬人

三、诗歌鉴赏

(1)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形象地写出远眺江水的蜿蜒之景(1分)。

(2)描绘了一幅青山绵延、十里长街、人烟稠密、榕叶满川、白鹭翩飞的辽阔雄浑的画面(2分),词人由远及近(1分),动静结合,(1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3)末尾两句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绪,(2分)同时又流露出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2分)

四、文言文阅读

1.B.这里“尚”应为“娶”。

2.D.①句交代的是吕嘉所任的官职及其家族势力。②句交代的是吕嘉家族势力及地位。③句交代吕嘉颇得民心的情况。

3.C.吕嘉产生背叛之心并不是在宴会之后,而是在屡次劝谏南越王无果后。

4.①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因、比、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属、便”各1分,判断句式1分。)

③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兴、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们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于是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他在南越国内的地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南越王要上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举动,王没听。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饮酒当中,太后对吕嘉说:“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王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吕嘉就出去了,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庄参说:“若是为友好谈判而去,几个人就足够了;若是为动武而去,两千人不足以干出大事来。”庄参推辞不肯去,天子罢免了庄参的官。郏地壮士、原济北王的相韩千秋奋然说道:“这么一个小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内应,独有丞相吕嘉从中破坏,我愿意得到二百个勇士前往南越,一定杀死吕嘉,回来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派遣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他们进人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反了,并向南越国的人下令说:“国王年轻,,太后是中国人,一心想归属汉朝,把先王的珍宝重器全部拿去献给汉天子,谄媚汉天子;带走很多随从的人,走到长安,便把他们卖给汉人作僮仆。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脱一时的好处,没有顾及到赵氏的国家政权,没有为后世永久之计而谋划的意思。”于是吕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赵建德当南越王。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五)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例句和B.宾语前置句,即“为何”,“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为什么这样呢;不知道断句,不解决疑惑;A.定语后置句,即“利爪牙,强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C.定语后置句,即“有异态山水”,译文:认为凡是州中有奇异风景的山水;D.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后置,译文:况且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故选:B。

2、A.“博学”解释为“学问广博”有误,应解释为“广博地学习”。句子翻译为: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的省察自己;B.“或”解释为“或者”有误,应解释为“有些人”。句子翻译为: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C.“异”解释为“奇怪”有误,应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句子翻译为: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D.正确;故选:D。

3、A.骤,屡次得到,译文为:(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觉,醒来,译文为: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B.披,拨开,译文为: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喻,通晓,领悟,译文为: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C.译文为:屈驾前来探望我(和我互相问候);曾,连,译文为: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D.译文为: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巧辩的小人,不算是拒绝别人的意见。。故选:D

4、例句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A.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句子翻译为:而如今又在哪里呢;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翻译为: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所约束;C.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赤壁之下游”。句子翻译为:苏轼和同伴们结伴在赤壁之下泛舟而游;D.定语后置句,“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应是“有异态山水”,句子翻译为:认为凡是永州这个地方有奇异形态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故选:B。

5、A.迩:近。译为: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二、语言文字应用

1、A.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B.比喻,山像是舞动的银蛇,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C.比喻,皎洁的月儿像玉盘一样晶莹洁白。D.比喻,用“一江春水”喻愁之多。故选:B。

2、A.不合逻辑,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将“网络诈骗等手段”改为“等网络诈骗手段”;B.正确;C.不合逻辑,表降低、减少时不能用倍数,应将“一倍”改为“一半”;D.搭配不当。“慈善文化”与“营造”不能搭配,可在“慈善文化”后加“的培育”。3、C.“顶上功夫”,指头顶上的功夫,应为理发店。4、语段表明了菊花的品格,文人墨客深爱菊花,菊花不畏寒,菊花有高尚的节操。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故选:B。

5、②这两句选自贺知章的《咏柳》,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所以写的是春天的美景;①这两句选自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而且后面写到蛙鸣之声,也是夏天特有的,所以是夏天之景;③这两句选自李璟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描绘的是秋景;④这两句选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这是写的冬景。故选:A。

三、答案:(1)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2)“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诗人描写这美妙迷人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3)“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译文: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赏析: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1)A.“古代男女二十岁时行冠礼”错,应是“古代男子”。(2)C.“全都被君王采纳”错,原文“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是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3)①重点:“强御”,豪强之人;“或”,有时;“宽贷”,宽恕。译: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豪强之人他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有想宽恕的人,薛聪就据理争辩。②重点:“聪深为孝文所知”,被动句式,“为……所”,表被动;“遇”,看待;“心膂”,心腹。译: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当德才兼备的能臣看待,对内把他视为可以托付的心腹。(4)“理识”是句子的宾语,其后断;“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分别承前省略主语,其前断;“见者”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断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译: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答案:(1)A。(2)C。(3)①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豪强之人他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有想宽恕的人,薛聪就据理争辩。②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当德才兼备的能臣看待,对内把他视为可以托付的心腹。(4)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译文:薛聪,字延智,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精力过人,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兄弟的情谊和睦深厚,但家教特别严,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在当时,魏孝文帝留心于厘清氏族,审定官秩品级,士大夫入仕做官,优等的人也只能担任奉朝请,薛聪一开始就是著作佐郎,当时的人评论称赞他。后来升任书侍御史,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强横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想宽恕人,薛聪就据理争辩。孝文帝常说:“我看到薛聪,不能不感到害怕,何况是其他人呢?”从此权贵外戚都不敢妄动。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备的能臣,对内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亲信禁卫之兵,都委任薛聪管辖统领,所以整个太和年间,薛聪一直担任直阁将军。群臣退朝以后,薛聪总是陪伴侍卫在皇帝身边,谈话直到夜深人静。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劝谏皇帝的过失,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他稳重沉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行迹。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对他说:“你的道德修养已经很高,本来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荣耀的。”又任命他为羽林监。孝文帝曾和朝臣议论天下姓氏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对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薛氏是蜀人,肯定是蜀人吗?”薛聪回答说:“我薛氏的远祖广德,世世代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称之为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当时人称之为蜀人。我现在侍奉陛下,只能算臣虏而不能算蜀人。”孝文帝拍手笑着说:“你自己说明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还要挖苦我呢?”薛聪于是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了。孝文帝说:“薛羽林喝醉了。”他被皇帝知遇到了这种程度。二十三年,跟随皇帝到南方征战,兼任御史中尉。等到宣武帝登基,任命为都督、齐州刺史,执政简约平静。在齐州去世,官民都怀念他,留下他的坐榻用来纪念他。赠为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号简懿侯。魏前二年,追赠薛聪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s/9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