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泉
如果有人问我,城泉村在哪里?这还真是个让人不好回答的问题,我只能指着池家寨东北方向的群山对你说,“瞧,那一片全是!”
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城泉村由散布在大山中的10个村民定居点组成。最要命的是,这哥十个根本分不出谁是老大,谁是老幺,这10个村民定居点人口都差不多,最多的60来人,最少的也有30多人。整个城泉村口人,就像撒芝麻一样散布在大山的各个角落,而城泉村这个概念,更像是一个由10个村民定居点组成的松散联邦。
城泉村的这种分布特点给我们的文化挖掘工作带来了难题,这个村的中心到底在哪里?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去哪个定居点了解全村的情况?
◆◆◆◆◆
我们试着先从村名入手了解一些情况,据本村人介绍,城泉村原来的名字叫城子村,因曾是穆柯寨的城池而得名,而城泉这个名字是由城子和大小泉子山合并而成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城子这个村民定居点,应该至少曾经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但是根据当地村民给我们提供的10个村民定居点的各自人口数,城子这个定居点只有40多人,人口总量在“十兄弟”中只能排在中游水平。并且城子位于银线河西侧,其他9个“兄弟”中,有8个在银线河东侧,以往交通并不发达,隔河相望的城子如何统帅其他“兄弟”也是个问题。
既然从村名上无法解答我们的疑惑,我们决定再从村中的姓氏入手。城泉村共有刘姓、张姓和徐姓等姓氏,人数最多的刘姓分为两支,都与内层山峪刘家寨的刘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一支刘姓散居在靠近内层山峪的山上,据说他们是刘家寨刘姓的直系亲属,另外一支刘姓居住在外层山峪南部的三亩地一带,他们被认为是刘家寨刘姓老祖抱养孩子的后代。张姓主要居住在阴家沟,与池家寨的张姓不同,城泉的张姓并非新中国成立后才搬迁来的,他们在这里也居住了很长的时间。另外,马连山子前还居住着部分徐姓村民。
如此看来,城泉村又有点类似刘家寨的“卫星村”,或许当年刘家寨的刘姓族人人丁兴旺,在内层山峪居住不下的情况下,部分族人迁到了外层山峪,散居在山上各处。那么关于城泉村的人文历史,就要从刘家寨这个源头寻找了。
◆
◆
◆
前文所提及的民国时期的“楼子石”城寨,就位于城泉村东北的山上。这座用来抵御土匪的城寨,最初就是由刘家寨的刘姓族人兴建的,说了这么多,究竟刘家寨的刘姓有何神奇?让我们继续沿大温公路翻越马拦山,进入大洼内层山峪的大洼行政村,首先了解组成大洼行政村的第一个自然村——刘家寨的故事。
(未完待续)
END
本文作者:寇磊
责任编辑:蒋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