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子夏的足迹蒙山文化探索十六

本文作者王照波,山东蒙山人,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总工程师,临沂大学特聘教授,地质高级工程师。

在读光绪《费县志》时,有一段文字记载,久久不能释怀。记载如下:“金线河西东对空山一石蔚然大可半亩上刻四像三并列一在上面东向题字在左(子夏讲书处)……”(下图)

子夏:孔子著名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在去年的冬天,曾经决意去寻找子夏讲书处,先在地图上查找金线河,没有发现相关标注,倒是在国内其他省份有多条金线河。在询问了几位当地居民后,多也不能确定金线河具体是哪条河,表示大洼山谷似乎为金线河,因此就奔大洼山谷而去。根据地势,判断应在小刀山以南水库的西岸,因为后来采石场对于原地形地貌破坏严重,已经没有任何保留“大可半亩”巨石的可能了。转到水库东岸追寻、询问终归无果,无功而返,怅然而归,想必应该被石材厂给采将去了。

前两天再次查阅光绪版《费县志》时,在其中地图上,惊奇的发现,金线河原为流经石河村的河流,而并非大洼山谷的那条,那条实为银线河。至此,寻找子夏讲书处的行动再次列入外考计划。

春风送暖,驱车前往,在金线河的谷口来回两趟,也终没有收获。犹豫间,见山脚有村民耕地,便前去请教。根据雕像的记载情况进行交流,村民说有块叫“柱子石”的石块上,有雕刻的人像。喜出望外,按照村民的指示,终在一小水库的西岸找到了所谓的柱子石,确有雕像四尊,但是与记载有出入,实际是“上三下一”,而光绪版《费县志》中记载为“下三上一”,这应属于记载的失误。在雕像东侧的摩崖文字为“子夏讲书处”。故此,除了孔老夫子东蒙之行外,夫子的得意门生子夏也曾在东蒙讲书,且其迹尚存,与史料记载也吻合。(上图)

雕像风化严重,只能大体辨识雕像的特征。上面三尊雕像应为直立像,且姿势近似。下面(也可以说前面)为坐像。由于雕像均位于近似佛龛的石窟中,初看如同佛像,但是仔细分析,雕像头部均梳有发髻,可以排除为佛像的可能。因此从雕像的布局来看,反映的场景应为先生在为三名学生讲书。结合文字记载,前面的单独一尊雕像应该就是子夏了。(上图)

对于雕像的雕刻年代已经无从考起,但是光绪版《费县志》云:“笔画古劲,体式怪伟,虽未刻年代姓氏,然非隋唐以后所能。”说明雕像大约出自隋唐之前。子夏来蒙山讲书的具体情形已经不可考了,但是,这毕竟是圣门贤才在传播圣人之思想,弘扬道德之光辉。此遗址值得敬仰,也非常值得保护。

在子夏讲书处的南面三千米处(上图),刚落成的蒙山实验学校焕然一新,已有数千学子就读于此,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你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吧,子夏讲书处,也算是数千年前先贤们在蒙山实验学校安下了一块教育的奠基石,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正是数千年来圣人先贤们的愿望所在吗?

注:刻有雕像的巨石为第四纪冰川运移的漂砾。

蒙山之子写于东蒙瓦舍年3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y/10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