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深处》,创作的土壤在天津市静海区,也作静海县。作者高仲恒,是天津市静海区退休的宣传部长,他长期工作生活在静海这片北方土地上,亲身经历了天津静海大邱庄改革发展的许多故事,也了解许多中国第一村原党支部书记禹作敏的故事。特别是禹作敏带领全村农民在搏击农村经济改革大潮中经历的万千险恶,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在静海区几乎家喻户晓,在全国也是备受注意,甚至在理论界都激起千层波澜。
非常感谢作者历时三年多创作的这本44万字的宏篇巨著,用这样一部小说,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弄潮儿的传奇。我们不便猜测书中人物与现实的差距,只就本书的记述,书中塑造的人物的传奇故事谈论关于一些文学的感受,至于书中有多少人和事与现实有多少相连,不在研究的范畴。姑且写来,姑且听来,要是您想深度交流,可请笔者小酌面授“天机”。
本书主人公名叫曲卓敏,主要故事是以燕津市瀛海县大奇庄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改革背景下,杂糅了部分浪漫主义材料,人奇事奇结局奇。
如果您想了解80年代左右,乡镇企业改革惊涛骇浪的先锋人物,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一本读物。读来和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同时,笔者也感觉作者在创作之时,受到时间、空间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创作艺术变化较深,可能是出于对许多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和现实中人的尊重,也可能是无法了解到当时的具体人物事件,有些语言的表达感觉与当事者身份不符,有的过于政治化和理想化。但是作者最后也解释了一二,对于材料都倍加珍惜,尽量保留的情感,呕心沥血给我们创作了这样一份回望历史波涛巨著。
主人公曲卓敏,曾经的全国乡镇企业优秀企业家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第一村大奇庄“原庄主”,也是一个戴着土皇帝,土围子帽子的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
读完本书深觉:“曲卓敏重义,但是义法不清,因义聚贤却因义犯科;胆大,但是胆大妄为,因胆成业却因胆失事;有功,但是功不抵过,因功立世却利令智昏”。
全书以曲卓敏从一个农民家的第三个“秃小子”,到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第一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十余年成立余家企业,年全村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亿元,多项经济指标全国第一,讨饭村成了首富村,一个村的钢铁产量竟然可以占到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村民在9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养老,医疗,退休金等福利。
曲卓敏仗义,大胆,脑子灵,算盘精,从小就有猴子一样的机灵劲。他带领生产队出劳务,精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创新创造,有效避免“大锅饭”,鼓励多劳多得,与县里企业局重诚守信,敢于接别人不敢接的急难险重劳务活,发动村民一股作气,打响了村集体劳务品牌,这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思想还没有完全开化的时代,是何等的魄力和勇气。他果敢勇毅,在钱圈洼打苇子一役他发动群众拔得头筹。但坊间谣传他们行贿,火烧苇子洼,后来证实绝无此事。他识人善任,发掘刘氏兄弟成立轧钢厂,带领村民赚到第一桶金,同时加速利用中国改革带来的大潮,创造的几十个产品畅销全国,甚至打到了国际市场。他组织接待的各类参观团,外国友人等不计其数,小洋楼、进口高档汽车,这种在城市还是“奢侈品”的物事,在大奇庄已司空见惯,这在90年代,绝对让人惊叹不已。大奇庄,在十年改革中,创造了北方农村的人间奇迹。
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大约在年前后,曲卓敏的心境和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曲卓敏管理下的大奇庄,私立公堂,私押人员,殴打伤命等,同步也引出了高象山这个招商十年办十企的“大拿”“告病而退”,不再出山,对其中缘由并未交代,或许也是一种预示吧。同时,文章也流露了关于曲家和刘家恩怨的事情,这也和某些坊间传说不谋而合,但是后文也一一化解开来,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年,在燕津市新市长到任后,在老市长、县委书记等三次给其台阶下的背景里,曲卓敏一意孤行,使桀骜不驯的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因包庇、妨碍司法等被依法逮捕,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故事中,矛盾重生,有政治的,有计划经济冲击下的思想交织,也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雨兼程,也有钱论里关于对金钱的看法,这个问题当时在《人民日报》也引发了热议。无独有偶,根据中国四十年思潮书中记述,八九十年代,中国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了很久,也在意识形态,黑猫白猫的问题有过大量理论争执,而曲卓敏作为改革的排头兵,也确实是这个时期争论重要代表人物吧。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功不能抵过,无视法律也终将受到法律的处罚。这也是本书更加深刻精彩的地方,给人更多的警示和忠告吧。
曲卓敏是敏而果敢、卓而不群。在80年代初,全国都在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的改革条件下,大奇庄以曲书记为当家人,划分将农村改成不同版块,进行了工业、农业的大块分工协作,大规模推行机械化,并且农民夫妇马国良还受邀到法国作了报告。村里合办大专班,给多个光棍娶上老婆,重点引进高技术企业等等,在当时改革的条件下,眼光确实远道,也是对当时当事理论界一个现实的回应。
再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凝练了诸多静海地区(河北沧州、青县)等地区的一些常用方言谚语等,特点风格独来一笔,非在他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吃村嚼户”等等,有灵动,有质朴,这些让一些北方农村出身的人,读起来更有亲切感受。
故事的最后,年10月,在保外就医的曲卓敏病故,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与他结怨的燕津市公安系统领导黄廷训,临终遗言“待天除奸告曲翁”。故事中的黄领导后来在办公室畏罪自杀,当天,大奇庄多数人家放炮庆祝。同时,书中最后以老曲家的孩子与老刘家的孩子结成连理为结局,这也许是美好的期许,也许是果有其事,但是都是过眼云烟和历史的风雨了。
感谢作者能够用这样长的历史眼光,记述这样一个小小村落的兴衰得失,有人性、有光彩、更有得失,是对那段历史记忆里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时间仓促,写得不深,复读深记,仅为荐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