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如人名
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
地名,
就是一座村庄的身世。
历史缓缓向前,
流传中,许多地名已非原意。
身在汤阴的你,
是否知道各乡镇村地名的由来?
今天我们来盘点伏道各村名字的由来,
快来查找你所在的村子吧!
1、伏道据传,战国时名医扁鹊,周游列国路过汤阴,秦太医李醯知技不如扁鹊,使人在村附近伏于道旁,将扁鹊刺死,葬于伏道南岗,故得名伏道,遗址尚存。又据《汤阴县志》(年版)记载殷纣知民怨己,遂驻兵于伏道,以监视羑里。据此伏道名称已有年历史。
2、大性据明嘉靖二年《彰德府志》(年)记载该村宋代就叫大性(该村明以前建清凉寺,寺东、寺西有两个大性屯,后合在一起)。据一些老人追溯,此村老辈人以性情善良和睦著称,“大性”有“受尊崇的德性”之意。
3、司马据明嘉靖二年《彰德府志》(年)和《汤阴县志》(年版)记载,县城东南30里有司马泊,周围17里,近司马村,《帝王世纪》上说:邺西南有司马,是殷王太甲(公元前17世纪)带兵常驻地。据此司马村已有多年历史。
4、七涧据挖掘出土北宋元丰六年(年)石棺有“相州汤阴县孔村管七涧村”记载。相传因村周围有七条涧沟,一遇雨天就出洞水,而得名七涧,沿用至今。
5、辉泉据传,该村古代石灰窑较多,加上村北有四个水泉,便起名辉泉。后来人们以“灰”字不雅,改“灰”为“辉”。成为“辉泉”。
6、岗阳据查,该村原址在村西北一里许,名大明洼。约明代辉县药材商户,每年三至五月来赶扁鹊庙会,曾在此盖房数间,并请大性村尚家看守门户,后大洼人也迁居于此。由于地居岗之朝阳处,故取名岗阳。
7、夹河据查,该村原在扁鹊庙岗附近,名白草洼。明末清初为躲避官府银粮,便迁至现址,因位于七涧河和永通河之间,便取名夹河。
8、东师庄据查,明洪武年间,一师姓人家从山西迁民在此落户,取名师家庄。后因“师”与“申”谐音,为避免“师家庄”和“申家庄”含混,冠以方位词称东师庄。
9、南申庄据查该村以申姓人家最早在此落户,取名申家庄。19世纪30年代初期,县钱粮处曾给记名南下里,与申家庄名称混合使用。解放后,恢复申家庄。后为避免同师庄(谐音)混同,冠以方位词称南申庄。
10、侯庄据查,此村明初大迁民时,侯姓二十多户人家来此落户,因较张、申等姓户数多,便取名侯家庄,后演化为侯庄。
11、南阳据查,该村原有柏林寺,明万历年间为寺院铸的铁钟上村名书作南阳。该村北、东部地势较高,南部西部平坦,其村名有朝南向阳之义。
12、寺台寺据查,过去该村之岩乐寺和西南大青山,东北五里村两个寺院连成一线,由此得名寺台寺。
13、前小滩据查,该村古代旁临一条淤泥河,村北有一旱滩,开始居住人家较少,取名小滩,又因方位在南,故名前小滩。
14、后小滩据查,该村古代旁临一条淤泥河,村北有一旱滩,开始居住人家较少,取名小滩,又因方位在北,故名后小滩。
15、西官庄据查,古代(约清代以前)有一官员路过这里,村里有一人拦路喊冤,这位官员当场断清了这场官司。后来人们把问官司的地点(村内一丁字路口)叫做官司口,村也因此得名官庄。
16、东官庄据查该村和西官庄对称得名东官庄。
17、小贺屯据查古代村西头有一水池,水徐徐向西北流入永通河,故取名小河头村。后因村内贺姓人家占多数,改为小贺屯。
18、小屯据查,该村清代曾叫伏屯里,后因人少村小,演变为小屯。
19、前攸昙据查明代正德八年(年)在此村建圣佛寺,后来寺院内有一棵花树,称菩提又称昙。开花时节,香飘十里。当时有一文人在庙前书一对联“菩提树长千年茂,优昙花开十里香。”该村故取名优昙。民国初年,演变为攸昙,前攸昙是和后攸昙对称而来。
20、后攸昙村名前攸昙是和后攸昙对称而来。
21、东水磨湾据查,该村位于永通河中下游,河水至此向北转弯,且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故得名水磨湾。因村在河东故名东水磨湾。
22、西水磨湾据查,该村位于永通河中下游,河水至此向北转弯,且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故得名水磨湾。因村在河西故名西水磨湾。
23、北里于据查,村南原有一大寺名丁觉寺,清同治十三年(年)重修大寺碑记,记村名里于(明嘉靖《彰德府志》记做南李北李)相传是寺庙离村一里余,演化而来。该村方位在北故名北里于。
村名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的背后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对游历在外的人们,它更是家的代名词,一碰到自己村里的人,就像遇到亲人一般。
以上这些村名是我们在综合汤阴伏道文史资料及网友提供的材料下,整理的一部分,时间有限,难免有误,敬请谅解。也希望伏道朋友们能够将自己村村名的来历在下方留言给我们。
别私存!请放到圈子里,给你的朋友也看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