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十八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364576.html
蒙山第七代护林人——杨希路

年的冬天,笔者从临沂国旅辞职后来到蒙山旅游区工作,当时的蒙山旅游区刚刚经历了体制调整,各项旅游事业方兴未艾。蒙山旅游区管委会解东主任向笔者问及有关蒙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鉴于蒙山旅游区辖区范围小,革命战争年代红色资源相对稀缺,笔者另辟蹊径回答道,“蒙山护林员的艰苦奋斗史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解主任听后告诉笔者,“那你可以了解下大洼林场的杨希路。”

于是笔者开始从网上搜索有关杨希路的相关资料,检索出来信息是一大串有关他的荣誉:临沂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护林员、全国优秀护林员、“山东省绿化奖章”、“中国绿化奖章”、“感动临沂”年度人物、“山东青年五四奖章”……此时的杨希路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时代楷模,形象高大但又有一定的距离感。之后,因笔者忙于景区宣传营销工作,一直未能与这位蒙山护林员的典型代表谋面。

六年之后的年冬天,笔者受命组织大洼文化挖掘小组,对大洼山峪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调研。因凌云宫地处大洼深处,地理不熟的我们需要一名大洼林场工作人员带路前去探访,为此大洼林场场长李东安排了一名林场工作人员为我们带路。

当我们赶到约定好的汇合地点后,从一辆现代轿车里面走出一位中年汉子,客气的向我们打招呼,并且自报家门,“我是杨希路,给你们带路去凌云宫。”这时笔者才知道,李场长安排给我们带路的工作人员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全国优秀护林员。不过与笔者印象中那个颇有距离感的时代楷模不同,眼前这位杨希路貌似与普通人并无差别,平和中甚至带着几分内秀。

几句寒暄后,我们换乘杨希路的现代轿车沿护林路向山上进发。这是一条狭窄、曲折且坡度极大的道路,杨希路熟练的驾驶着车辆在各种急转弯、陡坡中行驶,小组中唯一的女生谢文华吓得紧闭双眼,我们几个大老爷们也都紧张的抓住车内把手。

“杨主任,这路没问题吧?”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问了一句。

“没事,这路我一天上下好几趟。”杨希路平静的回答。

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让笔者感慨万千,随后肃然起敬,这就是大洼护林员的工作环境,平日里只有在特技车表演中才能看到的画面,他们却是每天都要面对。

车辆行驶了一段距离后,需要下车徒步攀登,尽管我们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但是面对有些地方需要手脚并用的羊肠小道,平日里缺乏锻炼的我们走得异常吃力、气喘吁吁。抬头再看杨希路,只见他健步如飞,已经落下我们十几米。他停下步伐等着我们,顺便给我们讲解有关鬼谷子的传说,话语中听不出任何喘息之声。“看来网上报道他为了巡山护林,每天都要走四五十里山路是真的,不然不会有这般体力。”笔者心中暗想。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抵达凌云宫遗址,之后对遗址的勘察工作进行的异常顺利,所有工作完成已经接近中午1点,杨希路热情的邀请我们去附近他的姨父家吃饭。由于事先我们并不知道探寻凌云宫遗址如此艰难,此时的我们深处海拔多米的蒙山深处,四周杳无人烟,再三推辞不过,只好叨扰他们。

杨希路的姨父也是护林员,老两口居住在凌云宫旁边的护林房里。山里人异常热情,我们到家之后,老太太已经做好了一桌饭菜,主菜是炖的家养的草鸡,饥寒交迫的我们早已顾不上吃相,直接狼吞虎咽。席间,杨希路和姨父向我们聊起日常护林防火的事情,或许是与我们已经熟悉,言语中并没有网上报道的豪言壮语,更多的是当作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谈笑风生。笔者在想,即便是楷模人物,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也不可能都如事迹报道中一板一眼,只是我们认为了不起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杨希路,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杨希路。

饭后,杨希路又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坐一坐,不知深浅的我们以为路程不远,随口答应了,结果又是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才步履蹒跚的抵达位于云蒙峰下杨希路的家。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挺大的一块平地建着几间房屋,屋后有一棵两百多年树龄的栗子树。据杨希路介绍,三百多年前,他们杨家祖上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蒙山,在这里种树护林,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而那棵栗子树就是他的第一代老祖种下的。

在一块巨石下,杨希路向我们介绍,他的祖辈就是在这里生活,他的父亲杨金山就是在这块巨石下出生的,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的杨家人是如何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的。而直到杨希路的父亲杨金山这一代,才简单的盖了几间房屋,杨家人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点的家。

护林员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被人戏称为“守着金山银山的穷人”,山林都是国家的,杨家人不仅要阻止盗伐者,就连自己种植的树木要砍伐,也要经过上级批准。当年杨希路的姐姐出嫁,杨家人穷的实在没有可以陪嫁的东西,父亲杨金山只好向上级提出申请,砍伐屋旁他自己当年种植的三棵梨树之一,用来给女儿打造了几套家具作为嫁妆。

由于天色已不早,我们在杨希路的家中仅仅逗留了很短的时间便匆匆下山,回程走的是另外一条护林路。

“这条护林路是我从年一点点修起来的。”杨希路向我们介绍。

“花了不少钱吧?”我们问他。

“具体花了多少钱我也忘了,反正有钱就修一点。”杨希路回答。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头十年,这个阶段属于林业的阵痛期。一大批在岗人员经历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活维艰的尴尬局面,80年代开始,林场已是一个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杨希路修建的这条护林路,完全是自己掏腰包,因为修路,杨希路还差点摊上了官司。

原来在修路过程中,一个工人因自己操作不当,在开石材的时候眼睛受伤失明。自己雇佣的工人受了伤,杨希路第一时间提出了赔偿方案,并表示自己会负责到底。但是这个工人却不依不饶,扬言赔多少钱也不要,并威胁杨希路要“以眼还眼”,非要将杨希路的眼睛打瞎来抵偿。

“当时觉得心里挺委屈。”杨希路告诉我们,“自己掏钱修护林路这些都不是事,出了事我也不是不负责,但是这样胡搅蛮缠让人受不了。”当然,几经波折,这件事最终也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杨希路修的这条护林路在最近几年蒙山森林防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杨希路的家正好处在几个县区的交界处,所以一旦有森林火灾,他家周边的山顶就成为了监控火情的最佳位置,而这条道路也成为了防火救援人员通往火灾现场的一条捷径。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与杨希路分别之际,我们相互加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y/8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