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记事
张华北
一
那天,我骑着家里那辆黑漆斑驳的“飞鸽”自行车,沿着土堤路西行,车后带了铺盖、脸盆、饭盆等杂物,怀揣着一张通知书。越过一个小村北尚庄,照直北行,下了港堤路奔向荒洼中的一个小村。其实,那小村不能称得起村,只有两、三排四五栋土房。路没有了,只有荒草漫上沟堤,一条排沟挡住了去路,如果从几里外的木桥上拐过来就好了。“家雀不吃回头食”,反正沟不深。我脱掉鞋袜挽起裤腿,把车横梁扛在肩上,趟着茂密的水草过了排沟。
这里有上千亩耕地,年,正是农场蒸蒸日上的时候,沧州市将一批社会青年、无业居民二百多人安置到农场。在最边远的西北角洼地上,垒起几十间一人多高的土坯房。村,好歹得有个名,因是新建的职工队,场长拍板定为新建队。后来有人说场长名叫新建,是以他的名取队名,人们只是一笑,谁也不当真。到沧州接他们来的那天,负责人员说:到南大港每天吃大米饭熬梭鱼,长了都要吃腻的。果然,大卡车开进总场大食堂,果真吃了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熬鱼,不过,鱼不是梭鱼是大厚子(草鱼)。以后再拉到新建队,吃不吃米饭熬鱼就没人负责兑现了。
小村边,几个半大小子在一辆散了架的木轮大车上玩,那个个头最高的甩着根麻绳鞭子学赶大车,嘴里“吁来”、“喔”叫个不停。过后知道,他叫铁蛋。见我的到来,他们高兴地指着前排东头说:“那是队部。”全队劳力都下地了,只有一个会计和伙房的厨师在家。直到中午,宏亮的大喇叭响起,播放的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消息。大队人马收工了,人们先用惊愕的眼光看着我,继而放下镰刀,拿起饭盆淡淡地从我身边走过。我很快被安排到一间六人的大宿舍里,这是一铺大火炕,一人一卷铺盖靠墙卷起,门后戳着铁锨、锄,镰刀插在墙逢上。下午,哨子一响,我就随着大队人马下地砍野箐(野苎麻)了。队上,夫妻孩子同来的有十几户,一户一间,我们是单身汉,六七人一间。同屋有小王、小戴,比我稍大,共同语言多些,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细四清工作队还没撤,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工作队长杨主席和队友三人还在队上,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和工作队员在一块地里砍野箐,刚下过大雨的地里,野草有一人高,草里、沟边到处都长着箐,两米多高的箐杆上叶大如扇,枝顶黄花串串,籽夹如朝天的小灯笼。在耕读学校的三年,使我受益非浅,干起活来毫不生疏。当手中的镰飞快地砍下第一棵箐时,我的劳动生涯也就正式开始了。
二
早晨五点,哨声一响,人们从炕上骨碌碌爬起,抄上镰,到两栋房之间的空场集中。“男的泡箐,女的去打草。”队长麻利地分完活,人们散漫着跟着队长、副队长下地。每日三出勤,使我总是处在饥饿中,每月四十斤口粮计划,半个月下来,就所剩无几。只好找队长,队长好说话,要干活,反正要让人吃饱。随手开一张二寸纸条:“给,省着吃。”那是裹叶子烟的纸条,上面苍劲的一行字是“伙房:解决饭票四十斤。”那时,一来队上有一些长期回沧州不归者,节省的口粮正好排用场。二来是纯职工队,对长有办法找总场要粮。
那场“大革命”的狂飙终于吹到了这个死寂般的小村。八月底,全队集合步行到总场参加大会,不去不记工。会场设在中学操场,按分场、单位排开。许多人见我到场,投来诧异的目光,人们在窃窃私语。大会主题还是从那些片言只语中捕捉到,原来今天召开批斗大会,继父是牛鬼蛇神中的一员。我感到会场所有的眼睛都在看我,批斗的不是别人,而是我。心中的茫然紧张的感觉迫使我悄悄地站起来,默默地离开了会场。家里已经杂乱不堪,小小的一间住房,门上、墙上、窗台上贴满了大字报。家里无法呆,我默默地走回队里。过后,小王对我说,那天大会上揪出了十几个人,斗得很厉害,会后游行,把他们戴高帽子游街。天好热,满街上人山人海,象过节似的,我们只跟着喊口号。
王徐庄刘家大祖坟被“红卫兵”平掉了,“红卫兵”就是那天成立的。刘家五百多年前的那位祖爷的坟,挖到底没见着一对水缸,(据说是水缸埋着的)人们说:坟悠了。原来,每年雨水冲刷四方不一,但清明培坟又四面平均,每年偏上十公分,那对缸早已几十米开外了。如果老祖先的儿子聪明一些,立上一块石碑就不会出这个问题了。
第二天,工作队长杨主席见了我说:“小张啊,不要、不要有别的想、想法,好好干吧。”一句话虽说得结巴,却说得很温暖。在此后的日子里,确也证实了队上没有多少歧视我的行为。多少年后,杨主席去世,我仍记起他的那句话。
三
远在广州的同学给我寄来造反派的传单,火药味十足。他是飞行学员,随部队驻守广州。农场造反派也很快分成了两大派,一派叫“只争朝夕”,一派名“八·三一”,标语、传单满天飞。但农场几万人要吃要喝,生产不能停,沟要挖、河要修。于是,四月里,在草长莺飞的季节,全队男劳动力,包括我们这些只能挣七分工的劳力,全部住进了二十九队,开挖那条通海的小排河。这个农场最东界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队,牲口棚、队部、仓库所有能住人的房全部塞满了民工,晒场上还新搭上了几十排窝棚。这可能是这个队有史以来人最多、也最热闹的时候。我和小王、小戴用队上唯一的牛车,其他壮劳力没有我们的幸运,两人一副杠,用大筐抬。那头牛是头仕牛,我们的大锨垡子挖起的粘土足足半米长,象大瓦片一片片扣在车上,小牛奋力上拉,一人前面拉缰绳,两人左右相推。河泥越堆越高,拉车越来越费劲,喝斥声也越加频繁。终于有一天,小牛拼力爬坡,拉绳绷得很紧。忽地,小牛前腿低下,两膝跪在地上,一个劲向上使力。我们奋力推着,拉起小牛,把小山似的车拉上堤顶。从此,车上的山头小了许多。“歇畔”时,小牛独自倒嚼,见我抚摩它的头,就用舌头友好地舔舔我的手,我也很羡慕它随时能嚼东西吃,而且那么香。几十里的河道里,民工如蚁,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时有造反派的宣传车开来,高音喇叭里大声批判着另一派的劣迹。有人小声地说:“哪来那么多鸡巴事,干点活不好吗!”繁重的体力劳动,使我饭量大增,每顿二两一个的大包子可吃到八个,还要喝上一饭盆水,人的胃有这么大吗,真不可思议,好在挑河的民工口粮满足供应。
文工团要来慰问了,河工们奔走相告,确实,枯燥繁重的劳动需要精神的慰问。文工团成立于农场建立之初的年,河北梆子、话剧演技水平不低,演员也十分出色,在全国农垦很有名气。舞台设在大食堂旁边,晚饭后灯光通明,人们从窝棚里、土房里、牲口棚里走出来,三三俩俩从四面八方围拢来。随着激越的锣鼓,演出开始了,漂亮的男女演员举着红语录跳上了舞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演员们伸展双臂,夸张地仰望着上前方,一付付虔诚的目光。两个节目过后,突然,人群一阵骚乱,舞台一侧几十条小伙子挤上了舞台,一齐向演员们推搡着。原来文工团也属于一派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惊呆了,继而很快反应过来,一齐举着语录本高唱起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那些人不管这些,一齐乱嚷:“下去!下去!滚下去!”文工团员们冲出重围,爬上卡车,连夜离开了这个队。据说,男演员们衣服全被撕破,女演员们身上被人拧红。一个月后,我们队河段完工时,整条河上已没有几个队了。小牛车拉着我们奔回四十里外的家时,小麦已有尺把高。这条笔直的渠道,两岸的黑土散发着盐腥味,渠底平坦如砥直伸向远处。
四
入冬,寒风过后,几场大雪压下,大平原上白皑皑地不见天际。队上不可一日没活干,人们下地,将一条条毛沟的积雪用锨扔进地里,给旱田增加些水分。大队从五个小队各抽一人去写标语语录,小队居然推荐了我。我那年十八岁,其他几个都三十大几,清一色的“四不清”会计。细四清时他们上了“楼”(挨整),然后下了台。我穿上厚棉衣、棉裤,戴上棉帽、手套,在农家的土坯后墙早已灰好的白灰面上,用铅笔打上美术字印,他们用红漆一笔笔刷出。不几日,那些“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的文化大革命万岁!”“抓革命、促生产!”“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进行到底!”一幅幅醒目的标语布满了全村。写完标语,进户写门方。我们按语录本选好字数少的语录,在门上打好虚格,再用漆一字字写来。郑会计写大楷,马会计写魏书,而隶书是史会计最拿手的,上了门十分漂亮。天越来越冷,写字速度也越来越慢。上午写完一块,几个人躲进人家暖和,中午到某个会计家腾干粮吃,再小歇会儿,趁阳光暖和再写一两块门,就各自回家。大队干部偶尔遇上,还夸奖几句:“写得不错呀。”我们则呲牙一笑。全村二百多户人家,到底写了多久,没有去计算,反正没人过问,各队给计着工分。
最早戴的语录牌是我用红纸做成,写上语录,贴上硬纸板,用曲别针别在上衣口袋上。很快有人从沧州带回了毛主席像章,那比一分硬币差不多大,戴在胸前好不荣耀。于是人们四处买来,(应该说是“请来”)老人、孩子、小伙子、姑娘、媳妇谁都要戴,否则不以表忠心。像章也越戴越大,铜钱大、茶杯底大直至小碗口大。听说最大的脸盆大,但那已无法戴胸前,只能挂在墙上了。
五
离过春节还有两个月,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应运而生。成员还是老办法,从每小队抽四、五名小青年参加。小王、小戴、杨姐和我去参加。我只是一支笛子作伴奏员。不用再下地干活,每天搞“文艺”,何乐而不为。排练场设在一队队部,每天二十多个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听小王安排排练。小王是天生的文艺坯子,嗓子好,会表演,瘦长的身材,又蹦又跳又唱,杨姐嗓子明亮,我们居然成了宣传队的骨干。门口、窗台常常围上一群孩子、大人观看,把一个小村搅得火暴异常。那些节目,无非是独唱、小合唱、小舞蹈、三句半、对口词之类。象“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四个老汉庆丰收”等。杨姐最拿手的是那首忆苦思甜的独唱,“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唱着唱着,竟然掉下泪来。舞台上再配上地主老财欺压百姓的活动背景,还真感人。演出时台下的老头儿、老婆儿都跟着掉泪。小王拿手的是清唱样板戏《沙家浜》选段“太阳照在阳澄湖上”,那台上的郭建光,扮像英俊,红光闪闪,“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声音嘹亮,响遏行云,常常博得台下大人小孩一阵掌声。
刘大姐是文工团的女演员,长得秀气,演话剧很出色,嗓音沙哑,听起来也很独特。这个天津女孩因成分不好被清出了文工团,来到新建队劳动。大队干部虽然如获至宝,但又怕上面知道了不好交代,只好让她到宣传队参加指导,不参加演出。各个节目在她的设计安排下,立即增色不少。春节演出的前一天,她默默离开了宣传队,从此再没参加。两年后,她结婚回了天津,离开了农场。
一天,小王借了一件破旧的老人衫穿上,又套上一条膝盖处张口的黑裤,鼻子下挂上一片黑胡,头戴一顶破毡帽,手拄木棍子进了排练场。喧闹的屋子里立即静了下来,二十多双眼睛都投向这个要饭的老汉。还是一个姑娘眼尖,从他眯起的眼和抿着在笑的嘴角看出了破绽,“小王!”立即引来了哄堂大笑。
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要改编一个剧本演出,我从一本新故事集上选了“火药枪”,一幕幕地改编起来。故事大意是说一个社员,性格暴躁,点火就着,人称“火药枪”,与邻居产生误会,搞得两家不和。后来,经过学“毛选”,进行忆苦思甜,认识了错误,两家贫下中农重归于好。可惜剧本改好后,排练已到尾期,已没有时间再排,只好搁了起来,转年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六
义生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但父母死得早,只好在街道上焊锡壶挣钱度日。沧州动员到农场,他踊跃报了名。他个子不高,肩很宽,腿肚子很短,结结实实。贫农成份,又积极进步,队里让他干了伙食管理员兼厨师,他做的馒头又白又大,半斤一个象大妈妈,咬起来又硬梆又好吃。他熬的菜又烂又好嚼,五分钱的票一份,又要给你舀上一大盆子,好象不要钱一样。人人都很满意,干部也夸奖他。很快他成了队上的模范,他还写了入党申请。每晚全队集合在空坝子里,学习毛泽东选集和报纸社论,总由义生来念。电灯用一根竹杆子挂上,贼亮贼亮。蚊子、飞蛾很快围着他转起来,汗也随着他的脸和裸露的上身流淌下来。于是,有人拿把蒲扇,上前扇着,一边向人们挤眉弄眼。
我们每天吃着义生做的大白馒头,听着义生念的毛主席教导和梁效社论,惬意得很,白日的劳累都随之消散。但是,好景不长,队干部清理伙房库存,发现一个月的口粮要差半个月,这还得了。义生从此成了地里的壮劳力,每天晚上领着学习的不再是他了,他那份申请也就永久地消失了。
义生干活很卖力气,我和他抬筐他总要把后杠,还要把筐绳子拉近他。春节回来,见了我,从挎包里拿出一本薄薄的书,递给我:“小张,这本书送给你。”书名《濒湖十八脉》,那个年代,我能找到的书我都看,这本书也不例外。后来我才知道这本书显然是继承了李时珍《濒湖脉学》,在二十七种脉象基础上去伪存真,对十八种脉的形态、鉴别和各脉象所主病症进行了描述。中医的十八种脉象,真可是高深莫测,我渐渐陶醉在书中。可能我对医学的爱好就从那本书开始,中药、汤头药方、针灸穴位都学了一二,大洼里百多种草药都能认出。年,职工联名上访,沧州行署批准全体回城,义生回了家。那时,他已经结婚了。
七
老左,从根儿不是坏人,出生好,干活也卖力气,来自沧县的白草冢。只是爱说个俏皮话,荤的、素的皮科(歇后语)他张嘴就来,又恰到好处。可他没想到,这张嘴给他带来一场灾难。
那年,各地盛行“早请示,晚汇报”,如西方教徒祈祷一样,每天早晚雷打不动。早上一睁眼,集合上工之前,面对领袖和那个副统帅像念一段主席语录,唱一首语录歌,最后齐声祝福“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然后分配当天的农活,各奔东西。那天,背完语录,开始唱歌,由副队长起头,歌词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谁知那天老左是吃错了什么药,还是晚上做了什么恶梦,鬼使神差地犯了一个大错。他居然唱的是“天大地大不如我的鸡巴大”,手中的一个小烟袋还卜楞着打着节拍。很快,这句该杀的、狂妄的、充满恶毒性的、侮辱性的歌词被人举报。分场、大队立即组成专政组来打证落实。专政组中有个年轻的女知青问:“他说的反动言论是吗话?要说原话。”队上人也不好直说,只说:“他唱的‘天大地大不如他的那个大。’”“他的那个是吗?”女干部要追根问底。“对女的有点背口。”队上人还是有点不好张口。“说吗,怕啥!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到底说的吗?”“就是他卡巴裆里那个。”“到底是吗?”女干部有些愠怒。“不如他那个鸡巴大。”汇报的只好兜了底,女干部脸红了一下,不过终于搞清了问题,打马回去了。从此,老马交了厄运,正好天下大雪,队上没活干,批斗会可有的是时间开。他是会上唯一享受长板凳的,不过是跪在上面,嘴里要不停地认罪,“我对不起毛主席,对不起共产党,对不起贫下中农------”。忽地,队部的风灯拧小了,昏暗得看不清面孔。当然,也免不了别人拳脚和他皮肉猛烈地接触,老左的嚎叫声传出好远。
老左成了坏份子,每日监督劳动改造。他从此失去了笑容,只是把褐灰色的旧毡帽压住半边脸,闷头干他的活。他是庄稼把势,耕种锄耪样样在行。开春了,队上忙起来,时间一长,又是贫下中农,本质是好的,也就没人再管他。不过总有人和他打趣说:“老左,那玩意还大不?”“早他妈蔫蔫了。”老左是队上十几条老光棍子之一,两三个月要回趟家,他家在四十里外。晚上收了工,骑上老铁驴上路,早晨上工吹哨前准时能回来。几年后,老左快五十岁了,队上每天工值三毛钱,侄儿让他退职离开了农场,回去跟他侄儿过日子。人们谁也想不起那件事了。
八
老冯,生就了一副尖嘴猴腮,似乎人见人烦。他自嘲:“爹妈给的,又有吗法。”人又十分机灵,重体力活他往后靠,手头活却干得利索,割麦、砍高粱、打草,样样在先,但嘴不饶人。人们给他起个外号“冯猴子”。四十几岁的人了,实在孤独。文革开始,老婆在沧州也呆不住了,从厂子下来,带着三个孩子来新建队。老婆高高大大,模样还端庄。两个大的十五、六,一个女儿七、八岁,也都伶俐。孩子无学上,老婆和大小子就到队上干活,挣点工分。
一下来了几口,住又成了问题,新建队房子挤,大队农户谁也不愿招四类分子。队长想起二里地外的废弃扬水站,老冯乐得如此,收拾收拾搬了进去。大泵房用秫秸隔成三间,孩子一间、大人一间,另一间作厨房。几个泵台子也不别扭,正可放瓶瓶罐罐。文革的号角越吹越响,老冯被揪了出来,成了专政对象,原因之一他是地主的孝子贤孙,原因之二平时看起来有点刁猴(不老实)。每天被押到大队部前,脖子挂上牌子,腚撅起来,自述罪状:“我是地主羔子,我是地主的孝子贤孙,我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反复几十遍后,押回专政队劳动。老婆脾气好,和人,几个老娘们也愿意跟她一起干活。老婆对人说:“其实老冯没做吗坏事。”别人只有点点头,不好再表态。一个月过去,大队专政队人员变动,对老冯管制松懈下来。
秋深了,队里还在抽水浇地,水泵旁扎上窝棚,几个五类分子黑白盯在那里。老冯干过电工,自然是这里的“工程师”。一天早晨,水泵不转了,检查毛病,原来是水中杂草堵塞吸水口。霜降节,晨霜铺在衰草上,抽水泵没了声响,专政队长骑车来到这里,吼道:“楞吗鸡巴神,赶快掏!”几个人面面相觑。老冯从窝棚出来,没说别的,脱下皱皱巴巴的一身灰衣服,人们看见他那腿和胳膊比麻杆粗不了多少。他那一身黄皮倾刻变成了鸡皮,卡巴裆那玩意儿缩成了一砣。他抱着肩呲着牙“嘿嘿”笑着,从身高马大的队长身边蹭过去,慢慢走到水里,深吸一口气,他那两排肋骨越发凸现,使人想起队上分死羊肉时剔净的两块羊排,他猛地扎进水里,人们知道水窝子足有两米多深。
水泵又转了,老冯带罪立功受了表扬。不久专政队没活干了,各自回小队监督劳动。一天,老冯随农工们去挖沟,锨从肩上滑下来,幸好没剁上脚后跟。人歪倒在沟里,口吐白沫,不醒人事。人们把他背到附近牲口棚撂在炕上,他绻成一团,好半天才缓过来,老婆子在一边直抹泪。从此,他的癫痫病时常发作。几年后举家回沧州,是队长亲自给他办的迁移手续。又过了些年,问到沧州的工友,答:“冯猴子,死了。”
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