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病理及疾病演变过程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ingyinfenxi/2381.shtml
爆料加 主编出版《文学百科大辞典》、《词学论荟》、《中国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语常用俗语句》、《唐宋词百科辞典》等,著作有《唐宋词卷》,译著有《唐宋词研究》等。他的名字及成就被《中国当代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等书辑入。现任《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曰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程郁缀为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授课
一年1月,程郁缀出生于滨海县蔡桥镇大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年他曾在家乡蔡桥镇做过村小民办老师,任教三年级语文。乡邻们提起他,都说他勤奋、刻苦、聪明。少年时代的程郁缀上进心就很强。他在程兴小学读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没得到奖状,就对堂姐发誓:从下学期起,一定要得到奖状!后来,他果然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每学期都获奖。
和许多有作为的人一样,程郁缀从贫寒起步。他的祖辈都是农民,并不识字的父母给他的是无声的坚韧不拔和与人为善的教育。他念初中的蔡桥中学离家有10多里路,念高中的五汛中学离家有30多里路,因路途遥远,他成了住校生。每周或每月回家一次,取点玉米、红薯干背走,作为日常主食。没钱坐车,他就步行往返,每次脚板都磨出水泡。家境清苦,没有经济来源,没钱买字典,他就向同学借来一本,起早贪黑,硬是一字不漏地抄了一本字典。上高中时,为了熟练掌握成语,他每天将成语词典撕下一页,放在口袋里,有空就取出来默背。全部默背下来后,将这一页粘贴上,再撕下一页。清苦的环境教会他的就是勤奋。他优良的学习成绩超过了父辈们的期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程郁缀的梦想就是学有所成,有一天能走在宁静优美的大学校园的林荫道上,做一名大学学子。可是他生不逢时,那个年代已取消了高考制度,对许多人来说,上大学只是一个梦而已。年底,从五汛中学高中部毕业的程郁缀,只有回乡务农。第二年,他被当时的程兴小学聘为民办教师。那是一个理性眩晕的年月,“读书无用论”在“语录书”组成的红海洋里潮起潮涌。可程郁缀却想,知识哪能无用,自己还是要读书。于是他坚持自学汉语和数理化课程,这在当时那个书荒的年代可谓少见。担任老师之余还要参加劳动,别人累得倒头就睡,可他却仍要挑灯夜读。夏季,乡间的夜晚蚊虫猖獗,即使是最炎热的夏夜,程郁缀也常常躲在蚊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年1月,他参加县第一届师训班学习结束后,被临时抽调到蔡桥公社通讯报道组。他和当时的通讯干事徐昆荣(后曾任盐城市人大副主任)一起,白天在田间地头采访,晚上忙着加班写稿。当时的蔡桥公社书记李和云和下放干部钱敬、王成宗等人,以正直的人格和丰富的阅历,言传身教,给予程郁缀关怀和培养。他的一篇篇报道文章被县广播电台直至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采用。这段难忘的生活,为他与北大的千里之缘奠定了基础。
年4月,命运之神为程郁缀打开了北大之门。经过严格的政审、面试和笔试,他和我县另一名考生陈乃进(后曾任新华社记者及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总编辑)一起,幸运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当时的北大教学秩序已逐步恢复,从农村来的程郁缀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过去只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唐诗首》的他,面对校图书馆那一摞摞自己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的外国名著,一下子傻了眼。每次,他在图书馆里看书,总是要等到管理员打响最后一遍铃才动身。那时的外国名著不能公开外借,经过程郁缀再三恳求,管理员们对这位求知若渴的小伙子开了“绿灯”,每周都借几本外国名著给他读。有一次,他借到一部《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四册,时间只有一天。他就从早晨一直读到深夜,终于读完最后一页,连饭也顾不上吃。尽管只是匆匆浏览,但他仍觉得很过瘾。就这样,程郁缀进校时间不长,却阅读了几十部外国名著。在北大上二年级时,他加入了党组织。毕业时,作为优秀学生留校任教。
程郁缀书法作品
二变革的时代,常常是一个人命运的转折期,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次契机。攀高望远,是程郁缀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
年,全国恢复了高考。此时,已担任北大中文系78级文学班班主任的程郁缀压力如磐。在全国各高校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变得尴尬起来。像他这样的老师,有的被撵出校园,有的被赶下讲台,改行从事学校后勤及学生工作。不甘心被别人视为“鸡肋”的程郁缀,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他竭尽全力,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除了向睡眠和休息要时间外,还统筹利用时间。他利用大段时间研究古代文学原著,用零星时间阅读短小文章,甚至在排队买饭时,人们都会看到他专心致志地捧着书本阅读。他埋下头来,利用曾参编《中国小说史》对古代小说熟悉的经历,陆续撰写了10多万字的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评析系列文章,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学欣赏”节目里,连续广播了一年多,受到好评。可是,因过度劳累,程郁缀累坏了身体,继而又罹患了肺结核病。但他决不甘心就这么躺下去,而是与病魔奋力抗争。于是,他除按时服药外,工作学习却一如既往,以一股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短短几个月,身体便奇迹般地康复了。程郁缀终于在北大的讲台上站稳了脚根,直到今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程郁缀却认为为人师者,既要教人知识,更要孜孜不倦,治学不止,因为学无止境。他尽管担任分管北大18个文科院系科研工作的社会科学部部长,但他仍然坚持在第一线教学,不断学习研究充实自己。
为了熟练掌握日语,他报名参加了北大组织的日语培训班,每星期挤出两个晚上参加学习,坚持5年,从不间断。为此他吃了很多苦。练口语时,每天晚上都练得口干舌燥。由于勤学苦练,终于获得了高级班结业证书,并独自用日语翻译了《唐宋词研究》一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无论外面的世界有什么风风雨雨,程郁缀始终心静如水。他坚信,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他着力探索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他对学生说,学唐宋文学,至少要熟背首唐诗。他认为,背诵是学习文学的基本功,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才能充分领悟到古人诗歌的真谛。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他讲授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词学概要》、《唐宋文学》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在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环境里,程郁缀要求学生一要勤奋,二要踏实,三要创新。他诲人不倦以学问,又强调以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感染、碰撞学生。紧张繁忙的工作,占用了他的科研时间,他便利用晚上和周末读书学习,整理书稿。他曾戏称自己的书斋为“三末斋”:夜晚为一日之末,周六、日为一周之末,寒暑假为学期之末。他抓紧“三末”笔耕不辍。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热情,修改学生论文,从字句标题到论点论据,都斟字酌句,一丝不苟。谈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学生动情地说:“程教授不但教会了我们怎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而且引导我们树立为人坦诚、坚毅淳正的人生信念”。如今他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弟子已成为国学研究的新一代学术栋梁。
三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京大学,似一本厚重的史册。程郁缀作为国学研究的后起之秀,责无旁贷地承继前辈的开拓,在英才汇聚的北大,薄身厚志,默默耕耘,现在已成为北大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术骨干。
为发挥北大文、史、哲学科雄厚的学术力量,发展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程郁缀和北大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携手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举“国学”大旗。程郁缀担任了引起国内外广泛 研究国学,要耐得住坐“冷板凳”。程郁缀和北大那些承担着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使命的高等学府里的众多学者一样,恪守“老实读书,认真作文”的宗旨。市场经济带来学术环境的变化和人文学者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并没有使他放弃选择。他明白,选择了文史研究,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和冷清。几十年来,他不求名利,卓尔不群,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是与买书、读书、写书、教书连在一起。一般人或许难耐个中清苦,但程郁缀却乐此不疲。对于国学的教学与研究,程郁缀始终抱着严肃的态度。他本着沟通古今、融汇中西、求实与创新相结合的学风,开拓观察问题的视角,阐发独具慧眼的新见解。自己没有心得和资料,绝不随便动笔著书立说。他注重探求古典原著本意,但绝不盲从。长期研究中国文学史中的唐宋诗词,有多年的资料和积累,每当动笔前,他总是拟好提纲,胸中有了腹稿,再一气呵成。这样写作速度快,但难免失于粗疏。因此,他不忙于出版和发表,而是将书稿放上一段时间,再读书,再修改,反复琢磨,尽量避免疏漏与不足,矢志追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他尤为赞赏晋人陆机“余每观才士之作,窃谓有以得其用心”的观点,认为凡读古人著作,必须探求其用心本意,才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多年来,他除担任各级学术机构、团体的重要职务,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外,坚持用今人见识审视古代资料,得出新的见解,倾注全力,广涉唐宋诗词,翻阅各种版本,精读经史百家之书,令人难以想象地记下了百余万字的学术笔记。他先后主编出版了《文学百科大辞典》、《中国语常用俗语句》、《历代诗歌爱情佳句辞典》、《唐宋词百科辞典》及《词学论荟》、《中国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等著作,还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和文章,部分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唐宋诗词研究领域的空白,完善了这个学科的体系。程郁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献身精神,结出了丰硕成果。他多次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科研成果奖和北大“安泰奖”等大奖。
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们一向具有“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观念,为使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国学走出国门,使世界人民珍视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国学融入世界学术文化格局,相互吸收融合,程郁缀积极组织、参与了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近年来,他先后作为访问学者,东渡扶桑,在东京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和日本神户大学进行为期两年半的研修和讲学,应聘担任神户大学客座教授及香港树仁学院研究生导师,并代表北大赴韩国东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名校进行学术访问及讲学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普及和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