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故事下辽河三位治水名人

                    

辽河流至辽宁昌图福德店汇入东辽河后始称辽河,流至辽中、台安、盘锦至辽河口又称下辽河。与众多河流不同,它早先有两个入海口,还有两个名称。辽河在盘锦境内曾有个别名——双台子河。几千年以来,下辽河流域的人们依靠辽河水农耕生活,但河水泛滥,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为了生存,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变水患为水利,对辽河进行治理。其中与治水相关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位人物,成为了这条河流不朽的记忆……

      刘春火良、李龙石分辽治水

刘春火良(-年),出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桑林子镇齐家窝堡,字东阁,号冬葛、丹崖,是辽河下游鞍山台安县的举人。刘春火良,“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饱读经书。家境殷实,其父亲在八角台开粮栈、烧锅、当铺,字号永合祥,生意兴隆,在当地堪称首富。由于父母去世较早,刘春火良由婶母抚养长大成人。他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诸如宋代科学家郭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算术、历法、水利、军事等书籍,与李龙石、荣梦梅被誉为辽东三才子。刘、李二人系少年学友,‘一见莫逆,白首如新’,后成儿女亲家,生死相交,形影难分,名噪辽东,人称刘李、李刘。”(年12月7日《鞍山日报》)

李龙石(-年),原名澍龄,字雨农,号东白,今盘山县古城子镇青莲泡村人。李龙石,“少年未更事,即以才气动乡关。二十二岁中举,屡赴京会试,辄抑于有司,困顿州县。挥尽家蓄,不得奋见仕途。其为人侠义,豪气干云,当为民请命,做不平之呜。终至蒙怨罹难,流落京师。晚年与刘春火良等偕力疏浚碱河,成就辽南李冰之伟业。大乱之下,倡设乡团,招安冯麟阁、张作霖诸非法武装,首创清末民初关东之新局。其诗词文章则写世道之难言,颂人间之纯情,穷而愈工。中年名噪辽沈,始有‘压倒三江王尔烈,关东才子李雨农’之民谚传扬。”(刘民《李龙石诗文选序》)

清咸丰末年(年),猛涨的辽河水在今台安县富家镇何家村的冷家口(南为今盘锦市盘山县沙岭镇六间房村)南岸(盘山一侧)决口溃堤,河水顺落到圈河村(今属盘山县坝墙子镇),冲入那里的一条大海汊子(双台子海潮沟)内,经过双台子(今盘锦市区,对岸碱铺屯)汇入大海,形成一条辽河临时分流入海河道。清同治十二年(年)春旱,当地民工在地主势力驱使下,把已形成的河道出口堵死。而后,辽河经常决口。清光绪二十年(年)七月,发大水决口数十处。光绪二十一年,冷家口东西两岸决口35处。

为此,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民间征求治策,附近桑林子屯举人刘春火良为民请命,上书朝廷,提出“挑河治水”方案,建议“循冷家口故道,别浚碱河”。即分流辽河水经双台子(后盘山县城)入海,减弱辽河主流水势对下游的影响。清光绪二十二年(年),经盛京将军批准,拨付库银1.4万两,委刘春火良为“治河会董”,主持疏浚碱河工程事宜,历经一年多,于次年(年)七月竣工。从此,辽河水便一分为二:一半照旧南流,纳浑河、太子河后走营口入海;一半西流入新河入海。新河,就是后来称为“双台子河”的减河、碱河、分辽水。

清光绪三十四年(年),治所临时设在城子街(今盘蛇驿)的盘山厅,获准将厅署迁至双台子关帝庙。从此“双台子河”逐渐取代减河。举人刘春火良并非盘山籍,却做出了有利盘山乡亲及子孙后代的大贡献,盘山乡民感念他的福惠恩德,在开浚减河20年后,既上世纪二十年代,盘山乡亲为刘春火良自发勒石立碑,以纪其功(把功劳事迹以文字刻在碑石上)。

刘春火良、李龙石是对近代盘锦历史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继承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优良传统,刘春火良上书朝廷力主疏浚辽河兴利除弊,提出“挑河治水”方案,其呈文便是李龙石起草的。-年,刘春火良、李龙石受命开浚减河,完成了造福盘山人民的重任。

刘春火良、李龙石与出身地为现盘锦市大洼区东风镇的“胡帅”张作霖关系密切。年,刘春火良和李龙石都曾参与为张作霖受抚归降牵线,成为影响张作霖发迹的文人之一。刘春火良、李龙石等乡绅曾联合八角台周边十六屯,以“身家性命”保荐绿林人物首领张作霖由半官办的保险队长,“弃暗投明”成为清军管带,张作霖才由此一步步而成为“东北王”的。相传,如今沈阳大帅府中所陈列的张作霖手书“智深须有忍,将勇贵能谋”,就是当年刘春火良面授机宜后所书。

      冯友松50年情系下辽河

冯友松,年生于河北宁晋。年8月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土木水利系(年该系并入华东水利学院)并参加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总工室主任,辽宁省水电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水利部松辽委员会副主任。年后,当选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第六、七、八届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环境水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副主席、辽宁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等。

年8月,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冯友松(中)陪同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全树仁(右)在盘锦指挥抗洪。(资料片)

辽河在入海口冲积平原、衍生三角洲,才有了“盘锦”这块土地。年,减河形成后年来,辽河由减河分流,到改道盘山入海,入海口从年的七水井子到年的万金滩,到年的孙家流子,再到年后的大流子沟口,现在还在延伸。从前的浅海海湾变成了陆地、滩涂、沼泽,变成了今天大苇塘和油田的采油作业基地。

上世纪60年代,辽宁省委做出了开发“南大荒(盘锦地区)”的计划。冯友松接下这个任务后,先学习黄河灌区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收集其他工程情况,理出规划设计大纲,再率领由省水利设计院多人组成的盘锦水利规划队,在盘锦的沟沟岔岔转了两年半,大小试验做了几十个,仅调查报告就写下了30多万字,并提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最终使万亩滨海盐碱地变成了水稻良田,变成了鱼米之乡。冯友松采取的调控土壤水分、排(灌)水土壤改良的措施,为滨海强盐碱地区开发利用做出了成功的范例。

年,冯友松当选为第六届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又连任了七、八两届。他主要负责农业及农村工作,分管农、林、水、土、气象等14个厅局。工作岗位变了,工作作风却没变,他每年在农村调研的时间不少于4个月。

年7、8月间,盘锦市遭受台风、暴雨袭击,河水猛涨,堤坝决口,洪水威胁着我国第四大油田——辽河油田,威胁着国家重点化工企业——辽河化肥厂,威胁着盘锦市区1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8月22日,听说省长全树仁决定去盘锦现场指挥抗洪抢险时,冯友松说:“我也去,那地方我熟,能给你们当个参谋。”

年,盘锦6万多军民奋战在辽河大堤上,与洪水展开了殊死搏斗,战胜了四次洪峰。(资料片)

8月23日,冯友松一到盘锦,就察看水情,研究和制订抗洪抢险措施。当时,形势异常危急,由于辽河上游洪水下泄,来势凶猛,加之狂风暴雨袭击,辽河两岸大堤多处发生渗水、滑坡,险象环生。辽河防潮堤和小柳河小丁家堤相继决口,2亿多立方米的洪水猛扑盘锦市地区,大片村庄和土地被洪水吞没,堤外的水面比城里的地面高出2米以上,盘锦市区处在洪水包围之中。冯友松凭借多次参加抗洪抢险的经验,和省、市防汛工作组一起,迅速提出4条防洪措施:一、堵联合闸,防止辽河下游的洪水进入决口地区;二、台安县减少排水,减轻决口地区负担;三、增加下游排水能力,打开龙家铺和杜家闸及下游所有排水站,加速决口洪水宣泄;四、加强盘锦市区、辽河化肥厂和辽河曙光油田的第二道防护堤。这些措施很快付诸实施,6万多军民在盘锦市区和曙光油田周围筑起和加固了一道长公里的新防线,挡住了洪水的侵袭。

洪峰接连不断地自辽河中上游向盘锦猛扑过来,形势仍然险恶。刚刚战胜第三次洪峰的军民,又面临第四次洪峰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对盘锦抗洪工作极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s/9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