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十九大结局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66939.html

杨希路的父亲杨金山同样也是大洼林场护林员的典型代表,因为老爷子已经于年去世,为了能找到有关他的资料,笔者颇费周折,终于找到一篇刊登于《大众日报》的长篇通讯——《蒙山深处的传奇》。

这篇通讯发表于年11月13日,是由《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管斌采写。管老师文笔细腻、语言朴实,虽然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是如今读完之后,杨金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笔者自叹弗如。故此,笔者冒昧的借用管斌老师的文章作为整个《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的结尾。

蒙山深处的传奇作者:管斌

小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从平邑县城来到蒙山下的大洼林场,蒙山是与泰山相伯仲的山东第二高峰,山路让小车“下岗”,我们只好步行走向蒙山深处。

清清澈澈的水,你推我攘,在峡谷中穿行,急急切切的想走出大山,就像我们急急切切地想走入深山,我们这些刚强的汉子却没有阴柔之水的耐力的耐力,两腿发酸,一身大汗,气喘吁吁。

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知了声声,芳草萋萋一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

几乎没有路了,我们在密林中,只有树叶儿簌簌的絮语声,突然在一片寂静中传来一阵粗狂的的笑声,我们被吓了一跳,但并未见人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只见:小块的庄稼,小块的菜园,两间小房子,一台小石磨,树上挂着一串红红的小辣椒,何首乌的藤上开满了小百花,小鸭一跩一跩地走着,小狗汪汪地叫着,不远处海拔米的云雾缭绕,这真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我们正感惊奇,听,哪里来的贵客,一位大嗓门的大个子,迈着大步走了过来、伸出一双大手与我们握手,浑身透着山东大汉特有的豪爽,后面紧跟着的妇女个头不高,挎着小篮子,看着里面鲜嫩嫩金灿灿的黄花说:“俺刚从云蒙峰顶上采的,咱一会炒了吃。”这绝顶黄花,可真正是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了。

“没把我们当成偷树的?”我开了个玩笑。

“哈哈哈……”他笑得像这里的天空一样爽朗。

“他啊,没别的本事,就知看树!”她看他笑了笑,“谁知他是什么耳朵?大老远隔着树隔着岭,听脚步声就知道是来偷树的、打猎的、还是游玩的。”

我们聊了起来,他叫杨金山,她叫刘春荣,他们夫妻都是年生人,今年52周岁了。多年前,他老祖宗为避时乱,率妻子来此绝境。当时寻觅到了天书山,传说孙膑曾经在此念天书,山上有孙膑椅,石靠背,石扶手,椅前有双大脚印。觉着圣贤修炼的地方风水好,就在山下的石棚內住了下来。杨金说:“老家在后边,现在二儿子一家住着,过一会咱去看”。

杨家世世代代以山为家,种树、护树,乐此不疲。杨金山是第6代护林传人,延续到他的孙女已是第8代传人。

年,杨金山的祖父杨玉廷了解到日本鬼子要烧山,这不是烧他的命嘛,他心急如焚,跑着去给八路军送信,结果让日寇逮捕枪杀。年,沂蒙山区解放了,杨家祖辈的一山山树,造的一片片林,带着浓浓的绿意和勃勃的生机,走进新中国的怀抱,划归国有,杨金山的父亲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护林人。

杨金山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在山上转,忽然看到正在说笑的父亲满脸悲伤,站在那里不动,双手扶着被风刮断的一棵树,连连叹息着:“10年,10年才长成,可惜,可惜……”父亲对树的爱,像一颗颗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播撒到小金山的心田里,长出一片片绿,他在仅12岁就子承继业,当了一名小护林员。

深山狼多,杨家世代“与狼共舞”。杨金山的母亲很善良,一天丈夫正山栽树苗,孩子也跟去帮忙,只她一人在家,突然一只狼走了进来。家辈不伤害狼,狼也不来冒犯,长期“和平共处”,今天它怎么了?饿极了吗?她忙端来一盆南瓜汤,穷,没有别的。狼不去吃,却来拉她,她只好踊着走,翻过一座山,走进了狼窝,只见一只母狼正在“难产”,她一子明白了狼拉她的目的。她忙蹲下,挽了挽袖子,给狼“接生”。这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狼羔生了下来,它们不会说“谢谢”,但这时狼不知从何处衔来只小羊,报答她的救助之恩。

打火枪杨金山很小就学会了。他妻子上山时学的第一项技能就是打火枪。他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何况狼有时候也会翻脸。”

一天夜里,他正在巡山,忽地蹿出一群狼,挡住去路。他深知狼性:有仇必报。他举起枪往天上放了一枪,想吓跑它们,不打狼,免结冤家,可狼还是不走。正在这危急之时,听到枪响的家人,连声呼喊,拼命往这奔跑。狼群知道“救援部队”来了,狼狈逃窜。

“光顾拉呱,忘了弄梨吃。”他转身跨了几步,“嗖”地一下跃上崖头,在树下蹿了蹿,一些梨就摘将下来,看他动作如此敏捷,知他腿脚功夫不错。

这时候,刘春荣领来一位年轻女子,见了我们进说话甜甜地笑了笑,一脸清纯,很是文静。“这是俺二儿媳妇刘静娥,叫她来帮忙做菜。”刘春荣笑着说。接着她们就去逮鸡。”逮那只最大的!”杨金山高声喊。一只只鸡满山跑。

我连忙说:“不用杀鸡,可别破费”。

“咱弄个蒙山蘑菇纯小鸡”。杨金山实实在在,“鸡是自家养的,蘑菇是山上采的,都不用花钱去买。”

我看刘春荣忙得满头大汗,就说:“别光顾准备菜了,过来坐下歇歇,扯扯您怎认识的杨金山。”

跟我一块来的牛耕插了句幽默:“是不是您上山偷柴火,叫他速住的?”大家都笑了。

她边干着边说了起来:“俺娘家是蒙阴县坦埠镇百花峪村的,在山后边,得翻过那座云蒙峰--老百姓也叫它挂心崛子。老杨上边有5个姐姐,他是老小。孩子他大姑家是俺庄里的,有一天她叫俺一块上山拾蘑菇,拾着拾着就到响午头了,她说离俺娘家挺近了,家去吃顿饭吧。在她家喝的是南瓜汤,怪穷的,她娘一只手还有残疾,挺可怜人,俺就把带着吃的玉米饼留了下来。没过几天金山的大姐就到俺家说媒.....您说什么,她领我上山是有预谋的,反正俺当时光知道是拾蘑菇……父亲反对,怕我上山受罪;同村里也有劝的,你这个大闺女,当着赤脚医生,又有文化,什么主找不到?您熟悉农村吧,在当时能干赤脚医生的,在村里是挺叫人羡慕的。我态度坚决;怕么,上山饿不着。就凭青年这双手,能叫穷山变富山。这样,我们就成了....。

他拾蘑菇的小姑娘,成了金山的“压寨夫人”。

他们饱蘸着希望撒播着一粒粒树种,深含着憧憬栽种着一棵棵树苗,满怀着信心浇灌着一片片树林,充盈着厚爱修剪着一根根树枝,洋溢着热情绿化着一座座山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植树不懈,造林不已,汗水化作绿风吹在万亩林海。

造林万亩,怎是一个累字了得!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杨金山、刘春荣在山上忙碌着。为了护林,翻山越岭,一天走几十里路,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日行百里。过年是亲人团聚、举家欢乐的日子,可他们两口每年春节是最辛劳的时候,这个山,那个峪,跑来奔去,还得登上千米去蒙峰,居高临下,四处看看有烟冒吧。因为过节上山的人多,怕放鞭炮,吸烟的人不小心引起了火。

就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人也是什么样的都有。这护林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难度可想而知。有一次,杨金山正在巡山,忽听有砍树声,就急忙跑过去,大呵一声:“住手!”“这么多的树,我砍一棵怕么?多管闲事,树是公家的。多管闲事,我早晚用枪打死你!”偷树者一脸蛮横。杨金山大义凛然:“杨家有一人在,你就别想偷树!”那人愤愤地走了,走出一段,他趁杨金山不注意狠狠扔过来一块石头,打到杨金山腿上,鲜血直流。说到这里,杨金山挽了挽神腿,露出了一块疤。

杨家是不怕硬的,就有人来软的。山后有个人,与杨金山很熟,有一次,他悄悄地说:“老杨,我上山偷偷杀树,你装看不见,卖了后咱五五分成。”杨金山说:“咱是老熟人了,你还不知我这个?”他以为杨假意推辞,便说:“这年月谁不忙着弄钱?坑公家肥自己的事不多着来,你也不宽余,我也还受穷,这万亩林场到处是钱,咱守着‘金山’抱要饭棍,那不傻了。”杨金严肃地说:“俺杨家祖辈在这山上,从没做过亏心事,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杨金山视林为命,就是晚上睡下了,听有风吹草动,就忙出去看看。有天晚上,他听到风只短短的一阵就戛然而止,他觉着不对,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抄起火枪就对外跑。他知道,松涛阵阵,连绵不断,才是自然的风声。一阵疾风只响了一小会儿,是群鸟起飞的声音,天这么晚了,群鸟飞动,是受了惊扰,什么人深夜上山呢?他向看起风声的松林方向喊了两声,偷树人闻声而逃。

儿女们小的时候,干活走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到那里,山上群狼出没,不敢把小孩放在家里。有一次,刘春荣忙着栽树,小孩自己跑着玩,一只老狼慢悠悠地走着,小孩不懂事,以为是大狗,就扔石头打它,被激怒的老狼啮牙咧嘴,要扑过来,吓得小孩没好腔地哭叫。她急忙鸣火枪,才吓跑了老狼。她每次想起这事,还觉得后怕。

送走太阳,迎来月亮,繁繁忙忙,时常忘了初一十五,反正“草荣视节和,老衰知风厉”,他们有时候把小孩领到小树跟前:“比比谁高?看谁长得快。”天真的孩子就经常与小树比高,不知不觉,小树长高了,小孩也长高了,两口子心里甜滋滋的。晚上,孩子们睡下了,两人便坐房前的小茶儿旁,慢慢喝着茶。小虫唧唧,清风徐徐,树叶沙沙,他们静悄悄地听着,便觉得树儿向他们轻轻地说着心里话,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那么甜美,便觉这是莫大的享受了。

“咱到后边老家看看去吧。’杨金山建议。

我们在往屋后的岭上走,我担心地问:“咱都赤手空拳的,要忽然从树林里蹿出几只狼只来,那不麻烦了?”

“您放心好了,现在轻易见不着狼了。”杨金山语气沉重地说:“不少人发财心切,不择手段,上山来打狼卖那法狠毒了-把肉烧烧,发出香味,再把肉里塞进雷管,狼闻到香味,就去找了吃,一炸,狼就脑浆迸裂。我赶去制止他们,他们就骂:‘你这护林的,还护狼?树是公家的,你不让偷;狼不是林场的,更不是你家的,打狼碍你屁事,不叫你打狼打你....唉,一次次的,没少吵闹了,可还是管不住。如今狼不多了,獾、狐狸、山野鸡、野兔也在减少,这世上,慢慢地就光剩人多了。”

说着说着,翻过了一道小岭,来到了杨家祖辈住的地方。一块叫安子石的大石,顶上光滑平整,杨金山说小时候常爬上去玩。安子石后边就是石棚,他说他在里边一直住到结婚才搬到屋里住。石棚旁边放有石磙、石磨,不远处有石碾。块大清宣统二年的石碑上,刻着“万古流芳”,述说着这里的古老,银杏、杜仲、柿子、山楂、樱桃、槐树、软枣、桑树、杏、桃、梨、郁郁葱葱;石缝中探出的一丛丛石竹子,翠翠绿绿;可以解酒的葛花(也叫千杯不倒)在长长的藤蔓上绽开着-这些都是杨家祖辈在房前屋后栽种的,就像是一个小植物园。一棵多年的大板栗树,是杨金山的老祖栽下的,树高25米,树围5.52米,树冠占地近1亩,每年结50多公斤栗子,树根扎得又深又远,裸露的一段根又粗又壮,枝叶那么茂盛,就是因为根深。杨家一代代,对树对山那么执着,就像这大板栗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大山!

后记

历经几个月的实地调研、资料整理、文字撰写,《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终于完稿,身上的重担也终于释然。

首先要感谢蒙山旅游度假区大洼指挥部给了我一个了解大洼、认识大洼的机会;其次要感谢大洼文化挖掘小组的团队成员,没有他们顶风冒雪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的面世,其中文物遗址的现场勘察是由马辛格和刘杰完成的,陈启鹏主要负责史料档案的发掘整理,而所有挖掘资料的初步汇总和整理由陈启鹏和谢文华共同完成。

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本文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寇磊年4月4日于蒙山

责任编辑:蒋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s/9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