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城市的人群,是由移民构成的。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盘锦人群是在移动道路上跋涉着。间或存在考古发现明清以前的多处遗址遗物中,有多处可证明早期有移民发生,久之便委成了土著。
明代以降,移民约有六次之多。
一是明代屯垦戊边有兵士的记载;
二是清顺治十年辽东招垦,山东、河北流民大量移入;
三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开拓团”收容朝鲜人和迁移国内的人来此种植水稻;
四是五十年代末,大批荣转军人落户盘锦;
五是石油工人各路大军会战盘锦和沈阳、大连、鞍山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省直机关干部走五七道路来盘锦接受劳动改造。
六是八十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撂荒土地,有四面八方,山南海北的“外来户”来此耕种……
从清顺治十年(年)颁发《辽东招民垦田授官例》始,有大量关内山东、河北移民涌入。后清廷虽封禁,但移民口子一开难堵。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移民又增加。到了晚清,清政府鉴于北疆不断被沙俄侵占,提倡“移民实边”,移民便成东北地区县城主要人口分布。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年)设盘山厅时,境内已有人口人,这13万人口中,应当有早期移入民委成土著(无计)的和明、清朝廷戍边派驻兵士,余者大部分是“顺治大拨民”以后发生的移民。
闯关东(资料片)
清末民初,出身于移民世家的大帅张作霖主持奉省军政要务,为“闯关东”者移民东北大开方便之门;少帅张学良更是鼓励移民抢耕空闲的土地。东北沦陷时期,年盘山县有人口人,比盘山设厅时增加了7万多人口,这7万人口中,除了有日本侵略者从朝鲜半岛和本土强征和欺骗来的大量耕种水稻的外域移民3万人外,余者大部分是受张氏父子鼓励的移民,匡估自年至年间,盘锦有4万人自关内移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盘锦人口流动增大。年地区总人口为29万人,对比年的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年,盘山县本境人口增至人,对比建厅时人口,翻了近3番。
一、增长的最大因素仍旧是关内躲避战争灾难的移民。
二、从海城、营口划归的乡镇村屯新增人口。到“年,海城县第六区和营口县第七区划入盘山县。年,海城县第六区人口为人;年,营口第七区人口为人。
三、即日本侵略者仍然不断地从朝鲜半岛和本土调集入侵人口。年人口下降原因也不外两条:一是年日本战败外域移民返遣,二是国民党战败后有大量溃逃人员发生。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农垦稻作,集体转业部队的退伍军人、国家干部陆续分配来开发“南大荒。”到年时,盘锦人口为54万人,年增长率为2.7%。主要是辽河油田会战,迁入大批石油工人和随之而来的家属、子女,还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省直机关干部走“五七道路”,使当时盘锦地区的总人口比建国初翻了近两倍。到年末,盘锦地区的总人口达到了71.79万,是年的近两倍。
年,田庄台。宗树兴摄
30多年前,辽河油田与盘山县、大洼区已积累起中等城市规模,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成立盘锦市,发展当地经济,服务于油田建设。从营口“过河”名在职干部,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多人,与万盘锦人民踏上了建设新盘锦的征程。
红海滩国际马拉松。宋岩摄
移民在奔向异地他乡的路上,不得不丢掉旧家园培植起来的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而且还要适应新环境,培植建立起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如风险意识、开拓精神,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摒弃千百年来形成的家族血缘联系,与陌生人和素不相识的人杂居在一起,依靠的是共同利益和契约般的协调连结。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需要朋友间的真诚帮助,一种同舟共济的新型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居民在跳广场舞。潘浩摄(资料片)所有这些,都是在迁徙路上学到的。因此说,移民造就了与固守在一块土地上的人有本质区别的一代新人。
刘长青
__责编:周爽编辑:赵江华校审:董志勇新闻投稿邮箱:pjw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