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村庄巨野县龙堌镇毕海村

(年10月31日卫星地图)

毕海村位于巨野县城西17.5公里,国道新兖铁路以北。东边自北向南与田桥镇邬庄村、李海村、二郎庙村为邻,东南与董官屯镇尹平坊村接壤,南隔国道和兖新铁路与龙固镇赵海村、付楼村相望,西邻龙固镇刘海村,西南是龙固镇唐庄、刘庄村,北邻太平镇林官屯村,距龙堌镇政府驻地5公里。

明清时期,属龙堌保。抗日战争时期属巨野县李海乡。年属郓巨县。年9月,归属巨野县,属平原省湖西地区巨野县第三区。年至年,全县分12个区,属平原省湖西地区巨野县第三区。年平原省撤销,属山东省湖西地区。年改属山东省菏泽地区。年春,建立农业合作社。年属巨野县毕海乡,毕海村是巨野县老三区区公所所在地。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由12个区划为23个乡,属田桥乡。年10月,菏泽地区归并到济宁,属济宁地区。年6月,恢复菏泽地区,又改属菏泽地区。年9月,废乡建社,隶属于田桥人民公社。年划归龙堌人民公社管辖。年4月,废除人民公社,隶属于龙固乡。年1月,属龙固镇。

年,称毕海大队,大队下设9个生产队。年,由1个大队分成3个大队,即毕海东大队、毕海南大队、毕海北大队。年撤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即现在的毕海东村、毕海南村、毕海北村。目前毕海自然村(含3个行政村)有居民户,人,土地亩。国道和兖新铁路东西向横穿毕海村地界3.5公里。

毕海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享有“文化礼仪之村”的美誉。地势略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全村水系发达。建国前,村子南北、东西长各约米,村周围有垓子墙,墙基宽5米多,顶部宽3米多,每3米有一垛口,墙外有垓壕丈余宽,村内是棋盘大街,出村各有一段弯路通向垓子门,垓子门外也是一段弯路引向正路,是以在村内看不到出村口,在外边的大路上也看不到入村口,俨然一座城堡;村子有东北门、(东)南门、西(南)门3处出口与外界相通,村东北、东南、西南垓壕外分别有面积不等的水坑,西门外有一水沟向南偏西,村小隅首南边的东西小巷的东头正对葫芦沟嘴,向东与村外小河沟相连。分别与村南距村0.5公里东西走向的毕海水沟相通。解放战争中垓子墙多处被扒掉,建国后随着人口增长,村庄规模逐步扩大,由于建房垫宅取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垓子墙残迹几尽凐没,现今更是无处找寻。到七十年代中期,伴随农村大搞方田化,年,修围村路,北端线长约米,东端线长约米,南端线长约米,西端线长约米,村形趋方。至年,围村路内,除东北角和东南角还有农田外,均已建满民房,西围村路外北段的民房几与刘海村相连,向南一直到毕海水沟水闸边都是民房,南围村路的西半段以外也多是民房,这时村子东西最长可达多米,南北长达多米。

据史料记载,毕海村始自元朝八万户都镇抚毕显,由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鲁庄迁至巨野县的昌邑、棠林定址。到明朝中期,因水患和变乱,毕氏族人由毕信公带领迁居龙堌东,由官道自南而北,五易其址,最终定址于现在的毕海村,故毕信被尊为毕海开村始祖。

此后经明清两代,毕氏先祖勤于农耕,开荒造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村庄规模逐渐扩大,特别是明末清初,有一段时间发展较快,全村土地面积迅速扩大,那时该村拥有土地四万多亩,为现在土地面积的四、五倍之多。

建国之后,历经两次土改,从分田到户,个人单干,发展到互助组、合作社,土地入伙,到设乡、改人民公社,称生产队,土地集体耕种,年全国大炼钢铁,农村以村或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开伙吃大锅饭,个人家不准做饭,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被一些极左分子利用,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尊重科学的口号,到处“扛红旗、拔白旗”,“坐火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种小麦一亩地撒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种子,致使次年颗粒无收,大锅饭不久散伙,之后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一时村民饥饿成疾者甚多,浮肿病泛滥,幸亏国家及时调整政策,普及农村医疗。年为了消除农田渍涝,方便排灌,巨野县首先在该村公路以南的蔡洼、徐洼、杨洼、陈洼等地块搞台田试点,后推行至所有地块。

年,在县驻村工作队领导下,对村外围的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校正南北方向在村四周修了四条南北、东西向的围村路,由此向外规划成百亩一方,把田间的“绕弯路”“夹斜路”“罗圈地”“三尖地”“大袄襟地”和一些零散小地块,变成了适于机耕、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田间生产路,横平竖直,路宽6米,以路带沟,纵横通达,便于机械作业。

等到村民自治,成立村民委员会,土地承包到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村庄变化较快,村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年村架起高压电,光明照遍家家户户;年沿村西围村路一直向南至国道修了米的柏油路;年村内兴办农贸市场;年村民集资在村西北角新建一所容纳12个教学班附合国家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较前有了大幅提升;年硬化村内路面;年初,根据上级要求,因该村属压煤村,已完成房屋、建筑物丈量,不久将整体搬迁,古老的毕海村将在新址新建,渴望一个功能齐全、新型的居民社区呈现在人们眼前。

毕海村自毕氏信公建村以来,至今约五百余年,姓氏由单一毕姓发展到现在有30多姓,毕姓人占全村90%以上,其他姓氏有:王、薛、付、邓、史、于、卢、刘、轩辕、籍、沈、徐、任、孙、陈、谷、唐、连、何、赵、蔡、姚、绳、楚、潘、雷、柴、邬、时、周、祝、邵、强、冯、李,姓氏虽多,却能和睦相处,共存共荣。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关于毕氏一姓,据史料记载:毕氏起源上朔至黄帝,下源于周文王,周文王第十五子名高,佑其兄武王诛伐殷商,以建大周王朝,高为三公之一,辅弼周朝君主,树德固基,功大德厚,受封于毕塬之地,为毕国之君,是故尊称毕公高,其子孙以国为姓,公高为毕氏之始祖也。

自公高封毕肈姓,子孙繁衍,散居九州,为使毕氏各世系宗支有序,迁居淄西一宗枝七世祖毕木,特定三十二辈序(自八世起用):自际盛世、海岱丰隆、远承先德、于耜研经、洁白家第、昭旷堂亭、温良恭俭,苗裔嗣铭,三十二字。其后全国各宗支相继采用此三十二辈字,华夏毕氏唯此一说。故天下毕氏共为一家。

毕氏族人,历朝历代,英才辈出,贤官廉吏,彪炳青史。毕万,仕晋,因功封魏王,其后裔为战国七雄魏国君主;唐朝景公毕扬,忠公毕炕;大司马平章宋朝抗金名将毕再遇;名相文简公毕士安;布衣毕昇,创活字印刷术,世界推崇。

登正卿者明朝有毕亨、毕锵、毕自严;清朝有毕源、毕道远;登亚卿者有毕懋良、毕懋康。毕珣,字元璘,号楚白,诰授文林郎,晋封中宪大夫,由廪贡知河南尉氏县事,署理怀庆府正堂,多善政士,民立有生祠。毕景高,字云领,诰封武德骑尉,堵剿皖匪阵亡。同治十三年奉旨入昭忠祠,“准建龙坊,并世袭云骑尉,与国同休”。毕鸿宾,字秋甫,清己酉科孝廉方正,岁贡生,候选训导。毕金銮,字宣节,清岁贡生,候选训导。毕有斐,乡饮大宾。毕氏荣耀三千余年,世代贤良,名不胜书,无愧于华夏之望族也。

毕氏族人自立村后,在发展农耕的基础上,崇尚礼教,学文习武,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美德,更于百年前在宗祠院内设立村公立学堂,使无力请家庭教师的青少年有了免费就读的场所。从全村土地中抽出相当数量的耕地出租,把这份收入作为筹办学校、聘请教师的经费,从而提高了族人的文化,形成了尚礼、崇学、尊师、报国的村风,为毕海村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很多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去,在中共领导的禅封寺农民抗日起义中,该村就有几十名青年参加,由于汉奸告密,遭遇到日伪的围攻,有的当场牺牲,有的受伤,烈士毕承郭、毕福全、毕德山就当场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还有毕瑞元。在抗日战争中负伤致残的有毕坤之、毕怀全。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周继德、王留宗、何义、毕四义、邬轰。 中牺牲的有毕百现、毕德胜。

毕文山,曾任国民政府济南警备司令,混成旅旅长;毕春芝,曾任山东省国民政府教育厅秘书长,解放后在上海轻工业学院任教,马列主义哲学教授;毕存德,曾任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政训处长,记忆力超群,解放初曾任巨野师范教员,分配学科未曾学过,就提前一晚向其他老师学习,白天再给学生讲授,且所得效果 ,尤胜专业教师授课效果,甚得学生好评。由于他曾任巨野“三青团”书记,后被遣返该村劳动,文革期间“深挖外调”时提供许多关于胡宗南部的详细材料。

年卫星图

年卫星图

年卫星图

年卫星图

建国后毕海村党组织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情况

毕先贵,-年;毕重之,-年;年后自然村分为三个行政村。

毕海北村党组织主要领导人更替情况

毕于和,-年;毕先祥,-年;

毕彦增,-年;毕新立,年至今。

毕海南村党组织主要领导人更替情况

毕先明,-年;毕德法,-年;

蔡海清,-年;毕于顿,-年;

毕于撼,-年;毕于超,-年;

毕于撼,年至今。

毕海东村村党组织主要领导人更替情况

毕德路,-年;毕德振,-年;

孙保勤,-年;毕留欣,-年;

孙保勤,-年;毕于锁,-年;

毕于印,年至今。

附1:名人轶事

毕鸿宾,字秋甫,清己酉科孝廉方正,岁贡生,候选训导。是清末知名的教育家、书法家,长于古文辞,尤精书法,德高望重,举止言行堪为世人楷模。

光绪三十年(年)废科举,改学堂,巨野县衙是年将书院改建高等小学堂,至光绪三十三年(年)鸿宾公接任第二任堂长。

有一次,驻城兵丁与学堂学生发生争执,第二天八名兵丁手持棍棒闯进学堂,蛮横打砸,并打伤学生一名,鸿宾公面对此景,义愤填膺,心痛不已,立刻大义凛然果断决策,让学生全部罢课,以示抗议。此事震惊了曹州镇守使,镇守使立刻托菏泽、郓城两知县到巨野知县面前讲情、调解,处理结果是将巨野管待撤职,肇事八兵丁监禁三年;赔偿学校一切损失;演戏三天,客请百席。从此以后学堂名声大振,师生扬眉吐气。

民国元年(年)六月,在巨野麟州书院院内创办单级养成所,公任所长,期间为修撰《巨野县志》做出了突出贡献。民国十年六月,为褒奖鸿宾公的功德,昭示后人,由政府县长、同僚、族人、门生共同捐资为公修“毕鸿宾公德教碑”一座。该碑高达丈许,双龙戏珠碑头,正面中间是国民政府内阁总理靳云鹏亲题“清封文林郞岁贡生孝廉方正候选训导毕鸿宾德教碑”,碑文由巨野县知县郁濬生撰写,由书法家定陶县曹垣书丹,该碑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视保护文物,该碑才重见天日。

年鸿宾公的后人毕于民,对德教碑进行了复原,并移至村西南北大道西侧,修建六角仿古碑亭一座,亭四周修甬道,植松柏花草,周围修透墙,被县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颁发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书。

毕金铠,清末人。力大无比,远近闻名。有一次,一大力士以锻磨为名,欲试其力。先在院内锻磨,后有意说要到阴凉处去锻,金铠公便说“离此二里处有一大树,那里凉快。”大力士闻言,立刻一手拿工具,一手抠磨眼自行走去,金铠公见状便一手抓磨脐,一手提着茶壶随后就赶,并先行到树下,无一丝气喘,大力士见状,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一次,当时的捻军袭扰该村,铠爷闻信挺身而出,带领全村青壮人丁奋力拒之,兵匪数次攻村均未能得逞, 落慌而逃。

当时安兴集上有一地痞,称霸于市,每逢集市之日,都要等他先买先卖,否则卖者不许卖,买者不许买,其实,说是买不如说是白拿,如抢夺一般。金铠爷闻知此事,带领本族人丁,趁集市日赶到,又见此子在集市上横行霸道,一顿拳脚打的那斯鼻青脸肿,服伏在地,郞声告其:“如若再见你行霸一次,就打你一次,如若不服,打架随你选地址,打官司让你头前走。”此子自知理亏,羞愧难当,从此再不敢在安兴集市上称霸。

附2:海字成村的传说

该村为什么称之为毕海,源从“海”字而来。毕海自古出入村庄有三条大道,三条大道出入村口处各有一个水坑,即应“海”字的三滴水;村庄正南方设有“东南场”“南园”。形成海字上方的卧人之状,居两处者人财两旺,卧人下方有一个母字,为人之母,是村庄初立之地,在此中间建有祠堂,祠堂前是一条东西大街形似母字中间的一横,南北两方各有一人为方形水坑,形似母字的两点,村西北角突出一长角,形似母字之竖钩一画,顺天时,应地利,音、形、意相谐,故曰毕海。外界相传,此地古时有一土垓,古曰毕垓,实属误解。

金牛现身的传说

几百年来,相传毕海村中经常有一“金牛”现身,出现地点多在大隅首处,东西南北经常出现在那个方向或慢慢走向那个方向,那一方的村人就会发财、生活富裕,确有多人在黎明前亲眼目睹。曰:其形状若牛,呈青褐色,肋骨突显,棱骨分明,人若近前其形状就突然变得有数丈之大,瞬间消失。神秘莫测,给这个古朴的村庄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义结金兰

明朝年间,任楼村任永熙早年丧父,穷困潦倒,投亲不遇,路经毕海村,想起难事,在村口啼哭,被毕氏族四世祖廷厚公遇见,领回家中抚养成人,后与五世祖应运公结为异姓兄弟,至今逾五百多年,毕、任两氏族仍相来往,各以辈份相论,兄弟、叔侄相称,亲如一家,在方圆百里传为佳话!

到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任永熙也组织了农民起义,队伍多达几万人。当时毕海村南面有十八个村庄,经常恃强凌弱、拦路抢劫、欺男霸女,任永熙在得知并目睹了这种情况后,为了维护毕海村及周边的安宁,便带领起义军一夜铲平了这些为恶村庄,保护了这一方的平安。

毕应运斗强敬弱的故事

毕海村北偏东方向有一熊姓村庄,村人刁蛮凶悍霸道,横行乡里。毕海五世祖应运公,心中不平,放言欲除此霸。熊姓村人闻信,欲试其武功,便设“鸿门宴”邀应运公赴宴。席间,故以匕首叉肉送之,应运公明知有诈,张口相迎,待肉刚入口即双牙紧咬,使其虽力推而不得寸进,只听“呯”的一声,刀尖脆断,熊人随撤手,应运公即咪嘴“噗”的一声向厅内明柱上吐去,“当”一下,刀尖锲入柱身,朗声一笑:“这肉还有核啊!”吓得熊氏之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不久便乘夜色举村逃逸。

村东偏北与李海村的中间,有一鹿氏村庄,村内皆本份之人,村人对其不但毫无蔑视之意,而且尊重有加,以礼相待,有乞者施其粟,有贷者焚其契,远行者助其资,鹿氏一族受宠若惊,无以为报,不久亦弃村而去。

从此,便留下了“打跑熊家、敬走鹿家”的佳话。

毕氏进京求助与孔府认亲的故事

清朝末年,毕海村遇到一场大官司,故推举毕景召、毕承溪二人进京向时任仓粮总督、后任礼部尚书的毕道远求助。二公到京后,想尽千方百计也见不到其人,后在店主的帮助下才把此事传到毕府,当天晚上道远公微服进店,见面后只说了三句话:一是从何地而来,二是姓啥叫啥,三是欲为何事。二公逐一回答,道远公听后竞一言未发,便黯然离开,二公见状,即知所求之事无望,此来不过白跑一趟,便抱头大哭,彻夜未眠。

次日,八名毕府侍卫进店,口称接毕少爷进府,一路鸣锣开道,两乘大轿穿街而行。进府见面后,道远公先戏二人曰:“夜里睡得如何?”二公答曰:“何以成眠,惟有整夜渧泣。”又问:“今日何如?”答曰:“幸甚,幸甚,堪比高中状元头名!”道远公遂笑:“侄儿,吾故意如是为之,非戏汝,是以当夜率汝进府,不若今日如此体面,子以为何如?”二公点头称是,自笑不止。

所求之事办妥,主公便留二公在京城住了月余。有一天,二公坐轿到运河码头游览,遇见一位向京运送皇粮的南方官员,此官一见是毕府轿子,又同随行侍卫认识,便上前向侍卫哀求,说是他所带船队已到京月余,一直未领到卸粮的牌号,请转告毕道远大老爷:我省府有急事,能否早日卸粮以便回府复命。侍卫听后,用手一指二公:“此事你给毕少爷说吧。”官员一听大喜,立即向二公求助,并低声向二公许诺:此事办成,以斗金相赠。并叮咛此事不可让毕总督知道。二公听后,信口说:“让侍卫马上去码头去说,明天卸粮。”话出口,二公思陈:一斗的金子,怕是我俩这辈子也挣不到,有了它便可置地建房,富甲一方。可道远公一向以清廉著世,我等收了金子,贪图钱财,不就辱没了主公清白,随慨然说:“金子一粒不收,莫以此辱没我家主公一世清白。”

回府后,道远公已从侍卫那里得知详情,见面后就对二公戏曰:“怎么样,你俩在码头上说的那一句话,所得之金足够回家喝几顿粥的吧?”二公大笑回曰:“我俩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给你这大清官的脸上抹黑啊!”

二公在京城住了月余,才兴高采烈地乘船返乡,当行至曲阜地界时,正碰到大运河开闸放水,船被搁浅。此时二公一是归心似箭,二是在京城处处受人敬重,被人恭维,不曾有一件不顺心之事,今天遇此便感觉窝火,心中火冒三丈,便愤然前去,让管闸人关闸,其不敢作主,二公性急气起,就动手打了管闸人。打后听在场的人说:“这俩人惹大祸了,放水是孔府圣衍公之令,被打之人是圣衍公岳父家人,这回可是犯了灭门之罪!”二公听此一说,顿时毛了头,吓得脸色苍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好心人对他们说:“你二人既然姓毕,圣衍公的娘亲也姓毕,想活命快去找圣母吧。”二公闻此,如得一救命稻草,忙到孔府,报称是圣母娘家人求见。见到圣母慌忙跪拜,口称:“姑母,我们看望您老人家来了。”圣母一听笑容满面,说:“别恁会说话了,是想求我给你们讲情吧?”因为圣母早已知被打之人是儿媳娘家人,接着便召儿子前来,风趣地说:“打人事件,一方是你媳妇娘家的人,另一方是我娘家的人,此事不追究也罢,如若追究,我只好与你媳妇对簿公堂啦!”圣衍公听罢,只好强作笑脸,无奈退下。次日,圣母便派十几名壮丁到大运河,推船二十里送二公到码头,登岸返家。

此一佳话,在毕海村广为流传,耳熟能详,不管是谁讲起来都是有声有色,喜笑颜开。

毕化凤交友美名传

毕化凤,清末人士,此人侠肝义胆,好朋好友,性格乖僻,豁嘴,发音不圆。一日赶集市买东西,见一人戴顶草帽,蹾于道旁卖柿子。于是,他便上前问其品质,卖柿子人答曰:“你看吧。”有豁嘴音,毕化凤误以为卖柿子人饶口学舌戏耍于他,大怒,遂砸其所卖柿子,卖柿子人抬头仰脸与其争辩,毕化凤见此人也是一豁嘴,即赔礼道歉说:“查果蒂,查果蒂。”并如数以高价赔偿了卖柿子人的损失。

后来,他认识一人,甚是相好,欲结金兰。一日偶过此友之村庄,入其家,饮茶膳食,开宴前,要求见其双亲,此人说:“父母相貌丑陋,邋里邋遢,上不得雅堂,不见也罢。”毕化凤听后说:“自古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你我既然相好,当视你父母为我双亲,哪有嫌弃之理,还是先拜见二老为好。”谁知此人坚辞不予引见,毕化凤立即勃然大怒,掷杯于地,骂曰:“汝辈无视父母,禽畜不如,怎堪交友?此前怨我眼瞎,有眼无珠。”说罢,愤然拂袖而去,自此断交。

白银阁传奇

建村之初,毕氏族人因仗义佑护乡邻对抗官府而被治罪,县官找不出罪状,不敢施刑,只能把族长关入牢中,欲不给饮食将其饿死。然族人行为受人尊敬,上感天应,每及入夜即有一白衣老妪送与汤菜美食,数日后县官来验看,见人非但没被饿死,反而较入狱前又白又胖,更为精神,甚惊!即释放出狱。待族长出狱后,讲及此事,族人为念神明庇护之恩,在村东修建“白银阁”庙一座,供奉白银奶奶,四时八节烧香祭祀。这“白银奶奶”甚是灵验,能为人消灾去难,有求必应。是故十里八乡善男信女,蜂拥而至,磕头许愿,十分虔诚。以每年二月廿七为庙会日,烧香礼拜,仪式隆重,庙会上,农林商贸、戏曲杂耍,热闹非凡,神奇之处更在于每逢庙会之日必有风至、雨降。大庙建得非常气派,前后大殿,东西廊房,门前碑亭,树木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为转送伤员去黄河北,在龙堌-毕海-邬庄一线设立防线,一营人在此打阻击,战斗打了一整天,十分惨烈,解放军顽强抵抗进攻之敌的一次次冲击,从黎明打到日落,使敌人始终未能突破防线,气急败坏的敌人动用飞机向毕海村投掷七枚重磅炸弹,竟无一颗爆炸(此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得到郭坊村从台湾归来探亲一老者验证,他是当时是国军飞行员,执行了这次任务)。如果爆炸多半个村庄将被夷为平地,死人无数。相传是白银奶奶显灵,致使炸弹未爆炸。

土改时期,为破除迷信,白银阁曾被扒掉。在要扒之前的一天里,有一巨大蜘蛛网状物把整个庙院罩住,远远望去铮明瓦亮。年本村长辈毕远方老奶奶,带领全村善男信女,收敛百家之财物,沤心沥血,再度重修。

东村有一壮年妇女性格泼辣爽直、快言快语,凡事无拘。年夏,一日去村南大洼干活,路经白银奶奶庙,适逢善众在庙前烧香礼拜,她见热闹便停车观看,突然人群中一香首见她停下即叫她:“来啊,下车给白银奶奶烧香磕头。”由于此人平时视烧香拜佛为封建迷信,从不理佛事,声言:“我不信这些。”竟自骑在车上观看多时,然后离去。当晚收工回家即感觉两腿疼痛难忍,医院检查医治,检查结果并无病症,但就是腿疼不止,有人问其就近经历,回答是上午过庙遇人邀烧香未从,其他和平时一样干活。他人闻此就献计说:“快置办些贡品去庙上烧柱香,磕头认罪乞求原谅吧。”于是从其计,回家后一觉醒来病疼全消。自此以后便虔诚敬奉白银奶奶。

来源:今日巨野

编辑:逐月

?今日巨野(jyqlwb)

喜欢就加小编

----------END----------

·推荐阅读·

年巨野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巨野一中的知名校友们(有补充)

年巨野县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独山镇和所辖村历史简志(修订版)

大谢集镇和所辖村庄历史简志(修订版)

巨野县水务局合同制工作人员招聘简章

刘和刚把巨野美食带上央视视频来了!

                月舞九天









































白癜风专家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w/7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