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通过5年努力使他们基本得到培训。
为了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洼区农经局通过实践,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培养对象,依托鼎信商业学校的培训资源,开办了大洼区新型职业农民系列培训。
培训班自年10月17日正式拉开序幕,历时两个多月,对全区部分畜牧养殖大户和水产养殖大户进行了培训。
课程设置与众不同呈现三大亮点
培训亮点一:
跨界思维拉长产业化链条
无论是畜牧养殖还是水产养殖,最终的目的是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好价钱,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设置培训课程时,围绕跨界思维,增加了“民宿+互联网”,“品牌营销”等课时。通过这种跨界思维的培训,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可以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主营的产业精耕细作,辅助的东西进行跨界合作。
“在培训前,我都是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传统的经营销售,总是规规矩矩按照老一辈的经验来做。通过培训,我才发现,很多东西是可以结合的。我现在会想方设法去弄好我那块蟹田,蟹田不仅可以收获螃蟹,收获稻米,还可以跟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做蟹田垂钓,抓螃蟹,螃蟹比赛等,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来自新立镇的培训学员李先生说,借助毛主席的一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种植养殖前景无限。
培训亮点二:
移动课堂重塑知识化结构
培训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观念,拓宽视野。每一期的培训班,都是“理论培训+移动课堂“相结合。在两个月的培训中,学员们不仅到大米博物馆,蒲笋博物馆,苇编博物馆等产业文化方面进行实地考察,还参观了大洼区养猪大户,养鸡大户等养殖水产类基地。学员们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看到别人先进之处,找到差距,弥补了缺失的知识面,“充电”新理念“育”出新思维。
培训亮点三:
“按需配菜”搭建信息化平台
凡是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们,都是希望能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用,实实在在的知识。秉承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按需配菜”原则,课后的培训意见反馈表,有助于及时调整课程。来自大洼区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李庆兴老师在12月10日那期培训中的座谈交流会,关于畜牧养殖中动物防疫问答,就是结合学员培训意见增加的课程。
利用现代化工具,扩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加交流机会,每一期的培训班,学员和老师们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