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对秘书说苏静能当10万兵有人知道

中医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40.html

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之中,普通人熟悉的不过十余位、知晓事迹名字的基本不过百人,因此“名将无名”的情况时常出现,例如苏静。苏静之名,鲜有人知,即使是对自己的孩子,苏静将军也基本不讲过去革命的故事,自己身上有过的革命功勋也不说。

据说苏静将军的儿子苏晓林回忆:“父亲只在去世的前一年,一次普通的采访中说起,战争年代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向林彪建议,采取坑道近迫作业攻城的战术,战术被采纳。其实,战争年代,父亲的贡献远不止这么一个建议。”历史真相确实如此,不然苏静将军也不会在年全军授衔中,被授予中将军衔。

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录中写道:“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当年红军长征,红一军团是走在红军队伍最前面的,苏静是红一军团侦察科的参谋。犹记红军突破腊子口后,毛主席亲至红一军团指挥部队前进。自从毛主席来到红一军团,苏静每天一大早就会带上行军路线图,向毛主席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

整个长征途中,苏静绘制了数百张行军路线图,仅存的几张至今还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苏静个头不高,身材偏瘦,气质儒雅,说话抑扬顿挫,不紧不慢。苏静整个人,最突出的地方在眼睛:从他眼睛中射出的目光和眼神,给人一种很精神的感觉。“炯炯有神”这个成语,仿佛是为他私人定制的。

苏静是福建漳州海澄县人(今漳州市龙海区),祖上是兰州人,在朝廷做过高官,不知什么原因被从内陆流放到沿海福建。到苏静这一辈,在福建海澄县,苏氏家族已有36个村庄的人。苏氏宗祠有30亩地为“书田”,用以奖励后辈子孙求学上进。实行新学后,族中规定可按照秀才标准奖励初中毕业生。

父亲在苏静很小的时候就去了缅甸讨生活,苏静是被爷爷一手拉扯大的。家中虽无青壮年劳动力,却还有几亩薄田可以种,周围有许多同族子弟帮忙接济,爷孙俩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可这些都不足以支撑起苏静的读书。因此,年过半百的爷爷用一条小木船帮人送货,为苏静挣学费。

好几次,爷爷累倒在送货路上,被好心人送回来时已是奄奄一息,可休养几天后,还是会继续去送货挣钱。这一切,被苏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私塾生涯,苏静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不仅能将文章倒背如流,还能横着背下来。惊得同窗和师长纷纷竖起大拇指。

年,苏静考入漳州省立第八中学。年,苏静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到处贴标语、发传单、演话剧等,还给闽南特委送过信。年,中学毕业的苏静回到家乡教小学。年,不甘当一辈子小学老师的苏静成功考入漳州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因反对当局抓捕中共党员学生,曾带领学生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去警察局交涉放人。结果警察吃软不吃硬,直接拒绝,还要将他也抓进来。

苏静不得不暂避锋芒,回到家乡。可是当局还是不放过他,派来大量特务寻找他的下落。走投无路,苏静只得走上父亲的老路——去缅甸。缅甸英脉镇的一所华侨学校,从此多了一位教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静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富足安宁的生活,选择重回中国参加革命。

有人疑惑,苏静回国的理由真这么简单吗?苏静老将军说:“这有什么复杂的,我是中国人嘛。”对啊,这对于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来说,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足够他为国献身、放弃所有。离开中国一年多,没想到当局还在寻找苏静,他只好来到厦门开了家照相馆,暂时安顿下来。

年春天,东路军打下漳州,苏静立即和照相馆的合伙人、曾经教过的学生苏精诚和苏梦梅商量,回家乡参军一事。红军在哪呢?苏静找不到,最后只好先组织起一批由自己老同学和穷苦百姓为主体40多人、30多支枪的游击队。苏静是政委。苏静没有放弃寻找组织,后来在海澄找到,游击队被编入独立三团。

而苏静因文化程度较高,进入宣传队,写标语、开演讲,想方设法宣传和扩大红军。红军官兵笑着叫他们“学生兵”,人民群众也跟着喊“学生兵来了啊”,这不是蔑称,反而是一种尊重和佩服。中央红军第1军团为主体构建成的东路军,非常重视这批学生兵。

时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专门找到苏静等学生兵谈话,询问他们愿意做什么工作。苏静稀里糊涂地选择了军事工作,原以为这是带兵打仗,没想到去了司令部,在通讯科当参谋。苏静这一做,就是数十年,再也没带过兵打仗。

战争爆发,飞机袭来投弹,苏静没有四散奔跑和躲藏,而是站在原地大喊:“往两边跑!往两边跑!”事后上级领导批评他,说他不躲瞎喊什么?需要你指挥吗?这也是一片好心,苏静听后不恼,而是说:“飞机来了不能乱跑,这里面是有窍门的。它是奔人来,得看清它从什么方向飞来,迎着它跑不行,顺着它跑也不行,往两边跑最好,因为这飞机拐弯容易出事。”

上级领导一听,嘿,还真是这么一回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军都知道这个窍门了。当时林彪是红1军团军团长,听说这事后,高兴地说:“这个学生兵还挺有脑袋。”苏静心中不以为然,谁没有个脑袋似的。年2月,红军缴获了一架德制相机。大家都不会用,唯独苏静会。大家纷纷说给自己照一张,苏静愣是不同意。

当年相机珍贵啊,胶片同样珍贵。那时胶片是玻璃制的,笨重易碎。苏静背着这相机和胶片行军打仗,当作传家宝看待。拿着相机的苏静,没舍得给自己照张相。长征路上,苏静是红1军团侦察科参谋,几乎每天都要带人走到距离大部队几十公里远的地方,侦察敌情、地形、道路,有时还得与敌军、土匪遭遇作战。

每天出去得很早,回来得很晚,回来后苏静还得把明天的行军路线图画出来,分发到部队上上下下。第二天又得早早起来,去前面侦察、探路。一天又一天,循环往复。红军长征,虽说是红1军团作为先锋在前面,实际苏静才是红军长征执行侦察开路任务的先锋中的先锋。红军长征2万5千里,苏静说是坐机关的参谋,很轻松;实际上,他走的路是长征2万5千里的一倍,每天出去又回来,差不多是一个来回。

聂荣臻回忆:“离开毛儿盖北行40里就进入草地。草地可以说根本没有路,当时由侦察科苏静同志,带了一个指北针,找到了一位藏族老太太当向导,在前面为部队开路。那位老太太有病,我们派人抬着她走。”苏静有功,却从来不表,也不谈。曾经总参测绘局想找苏静写篇文章叫《红军长征的开路人》。苏静认为题目太大,不愿意谈。

苏静喜欢谈别人,夸别人,却极少谈自己、夸自己。就连苏静的儿子都说:“父亲虽然谨慎、寡言,却非常机警、聪明。”面对赞誉、困难和危险,苏静从来都是轻描淡写。苏静从来不说苦,就连别人问他:“过草地,多少人陷在里面牺牲,你带人在前面探路,不是很危险吗?”苏静用平常的语气和语速说:“那不也就那么一会儿吗?”

苏静常对别人说,自己是“坐机关”的,比部队官兵舒服多了,算是享受了,有时就上前线送个信,也不用上前线打仗,更不用指挥打仗,这还不是享受?可是,于那个年代而言,我党的战斗战争哪有这么“诗情画意”。

年,国民党军派来几位参谋、带来一部电台。侦察科长苏静很快就发现这个“友军”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竟然收买了一个译电员窃取密码本。苏静不动声色间,将叛徒铲除,拿回密码本。不仅如此,苏静一反常态地变得大大咧咧,几杯酒喝下肚,跟友军参谋们无话不说了。

友军参谋是如获至宝,根本没想过这是苏静的圈套。两人同住一室,苏静假装睡着,静静听着友军参谋,把来之不易的“情报”送回国民党军总部,而他一只手拿笔在被子里把这名友军所发的“电码”全部记下。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我军能收听到敌军电台联络,就能直接知悉敌方的情报内容。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亦是如此,苏静功劳不小啊。

林彪对秘书季中权说:“苏静能当10万兵。”是在秀水河子战斗和大洼战斗结束后。那是八路军、新四军闯到东北后,影响很大的第一个胜仗。

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就东北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较量。同年11月中旬,苏静追随罗荣桓抵达沈阳,在刚组建起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担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一职,专搞情报工作。年的东北,局面十分混乱。

就说我党方面,十余万的东北民主联军,看似很强,可都是从各根据地出发的,彼此之间和上下级之间没有电台联络,即使是总指挥部也搞不清自己麾下有多少部队、在什么地方。有时打起仗来,甚至都找不到自己的队伍。而且,最关键的是东北当地老百姓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邪恶的国民党当作正义,使得东北民主联军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瞎的、聋的,以至于山海关失守、锦州失守、辽西走廊大开等问题出现。

年开年,东北局势十分不利于我党。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一退再退,退至松花江以北的地方,官兵们士气低落,全军处境也愈发艰难。身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的林彪想打个大胜仗,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部队缺装备,驻地分散,难以发动群众。如此局面,只能寄托希望在苏静等搞情报工作的同志身上,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打个漂亮的胜仗。

苏静临危受命,很快就编织好一张专为接下来的战争服务的情报网,并派遣上百名情报人员想各种办法收集敌情。年2月11日,情报工作有所收获,苏静向林彪报告:敌89师近2个团脱离主力,到达秀水河子。该部距离起主力有3天路程。装备如何,具体兵力多少。收到报告后,林彪大喜过望,当机立断选择就近迅速集结7个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优势兵力将敌2个团一举全歼。

这场胜仗不仅鼓舞了我军官兵的士气,还缴获到大量武器装备。4月15日,苏静又传来详细且精准的情报,林彪根据这份情报再次指挥部队行动起来,在大洼一举歼灭敌87师人。大洼战斗结束,林彪高兴地对亲近的秘书说:“一个苏静等于10万雄兵。”正是因为有苏静的情报,林彪才能指挥对师、团一级进行直接指挥作战,作战效率大大提高,战场作用不言而喻。

从东北转战到江南,林彪经常因为有苏静这个可靠情报处,才敢无所顾忌地指挥下级部队进行精准作战。苏静带领情报处的人不断研究、破译敌人的密码。在一场大战胜利或是连战连胜之后,敌人再怎么样也意识到自己的部署被泄露出去,随即改换密码。这时候,是苏静等人最累、最忙、最紧张的时候。

苏静跟在林彪手底下干了好几年的情报工作,两人合作过很长一段时间,苏静是林彪麾下的得力干将。不过,苏静基本不和林彪亲近。新中国成立之后,苏静家距林彪家只有一条街的距离,步行最多15分钟,坐车5分钟都不要。然而,苏静只去过林彪家两次。

一次是编写《毛泽东选集》,关于东北战场的事,罗荣桓让苏静到林彪家征求意见;另一次是九届二中全会闭幕不久,林彪在家中召集军管干部了解情况,苏静去之前,特地征求过周恩来的意见。

于情于理而言,苏静跟林彪多走动走动也无妨,可苏静就是不愿意。苏静应当是看出了什么,另外苏静将军本就不喜欢攀附权贵,不存在什么功利主义。

不得不说,苏静将军处理与老首长林彪关系的方式是一种大智慧。苏静将军的传奇故事真的挺多的,但他低调不说,所以知道老将军的人很少很少。而不管我们知不知道,苏静将军和他的功勋就在那里。

世间之事,各人观点,皆在评论处见分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zx/11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