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往事双发永

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双发永

  “双发永”是买卖的号头,于清朝末年由李氏先辈创立。“双发永”的历代当家人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双发”。

  “双发永”最初是由开垦荒地起家的,当时高坎湾村北部较好的地块是由王氏家族开垦的。南部芦苇丛生无人,愿意开垦的地方“双发永”人来开垦。经过多年的积累,“双发永”的田地向南扩展到现在小亮沟村的河滩,达到了多亩。“双发永”雇佣的伙计达到了多人。有了资金积累,“双发永”把买卖向外延伸,先后在营口建起了盐厂,在田庄台、北京等地开起了粮行、杂货铺等买卖。“双发永”人富了,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但是双发永人从没忘记过造福一方百姓。

  “双发永”的大秀才李鸿毅利用自家五间大草房,办起了学堂,并且聘请学者来校任教。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收学费。这所学校就是现在高坎湾小学的前身,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灾情严重,挨饿的百姓很多,“双发永”在村西开设了“大粥锅”。人们都可来此喝粥,行动不便的人还可以让人捎回去。这项善举远近闻名,许多行乞的人都来此喝粥,但“双发永”从不拒绝任何人。“大粥锅”一直持续了七年,直到“九·一八”事变才不得已停办。

  “双发永”对待穷人一直都非常慷慨,有的人家无柴烧到他家偷柴禾,被发现后,双发不仅不打骂,还会说:“少挑一些,别累坏了身子,不够再回来扛。”有的人没饭吃来偷玉米,双发会问:“够不够,不够再给你。”每逢过年过节,“双发”都会分一些米和肉给那些揭不开锅的人。常年有病的伙计,双发不但不辞退,还经常给送去一些生活物资。

  “双发永”的人虽富,但没有一点霸气,对待寻常百姓跟自家人一样。“双发永”的大门永远是开着的,双发永的主人出门回来后,坐车从不坐到家门口,而是在村口就下车,步行回家,一路上和村民打招呼,唠家常。

  “双发永”以行动赢得了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即使在“文革”时期全国上下斗地主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来批斗“双发永”的人。据说“双发永”的后人现在在北京居住,从医救人,继续做着为百姓谋福的事业。

end

铭徽主义:让我们一起“特立同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zx/11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