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首届”中师生
文/老石头(天津)
有这样一个特殊而且非常优秀的群体,成员52人,男35人,女17人,今年最小年龄52岁,最大年龄56岁。当初参加工作时,均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后来,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公务员处级干部7人,中小学校长、主任级干部11人,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7人,高级律师1人,著名书画家1人,其余为中级职称。除了几个参政的同学,其余的都是教育精英。这个群体就是宝坻教育史上空前的、由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组成的赫赫有名、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宝坻师范三十七班,恢复考试制度后招收的首届初中毕业生中师班,她在宝坻师范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奏响了宝坻教育飞速发展的华美乐章。而今,母校已不复存在,她完成了历史使命,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三十七班”这个响亮的名字却经久不衰,余音未绝。
38年前,一群优秀的初中生通过千军万马拥挤不堪的中考,被宝坻师范学校录取。三年以后,毕业了,大多数人回到了家乡的中小学校当教师,转眼已过35年。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而今已过“天命之年”,流年把沧桑镌刻在脸上,早生的华发,见证着同学少年奋斗的艰辛历程。大多数同学的孩子已然立业成家,有的孙子都上了幼儿园或小学,眼睛不好使了,记忆力减退了,腰酸腿疼了,但是大家一直没有离开钟爱的中小学教育第一线,没有离开钟爱的教育事业,践行着自己的铿锵誓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那是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搞了试点,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天津市先行,宝坻县最早招生。于是,52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组成了这个优秀的群体——宝坻师范学校“三十七班”。那时候,我15岁,最小的同学只有14岁。
当年,生在“寒门”的我,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总是第一名。父母听说师范招生的消息后很是激动,于是我的第一志愿报了宝坻师范。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刚恢复高考不久,对政策的稳定性心存疑虑,不知道三年高中上下来,会如何。二是上了师范就逃脱了庄稼地儿,有了“铁饭碗”,虽然工资不高。
说起考取宝坻师范,我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那真是一波三折,险些被高中录取。
中考结束有1个多月了,成绩已经下发,在考区我是第二名,可录取通知书迟迟未到。我心里整日七上八下,心神不定,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同学们的高中录取通知书都来了,我的仍不见踪影,于是萌发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万分焦急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到考区去问。父亲跟我到了考区,找到了负责人,提到我的录取问题时,支支吾吾,犹抱琵琶半遮面,分数线等问题总是不予正面回答。当时父亲就感觉事情不对,于是当天就约上我的两位叔叔,一起到了教育局招生办问个究竟。那位负责人告诉我们,说我的中考成绩远超了师范录取线,是体检报告有问题,没有被录取。医院大夫,听了之后决定到师范学校看一眼体检报告,想弄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一名工作人员非常客气地拿来我的档案,让叔叔看了我的体检表。只见体检表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有两个耵聍”,叔叔当时就乐了,说:“就是因为这个没有录取吗?招录飞行员耵聍都不是问题!”工作人员很认真地说:“当初录取时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都认为是两个肝肺,没敢录取!”一场虚惊竟这样化解了,学校领导当场拍板录取了我,我就成了我所在的公社唯一被师范录取的学生。以至于后来学校的团支部书记看见我经常开玩笑地说:“喝!两个肝肺的高材生来了!”
金秋时节,我要入学了,妈妈用家里卖猪的钱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红旗链套自行车,在当时很牛的,给我做了新被褥,还用粗布给我缝了个床垫子,里面装满了花秸。随后又给我带了十几斤粮票,塞给我二十块钱,我不肯要。妈妈说:“我们在家里怎么都可以,出门在外没有钱怎么行?只要争气,别胡乱花就行了。”我当时就觉得,妈妈为了我,把家里的钱基本花光了。爸爸骑着自行车驮着不少东西,一路颠簸,一直把我送到学校。
一进师范才知道,自己别牛了,所有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这些人不比后来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差,因为那些当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在中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考不上中师的。
我们被编在37班,后来老师和同学们都亲切地叫我们“小班儿”(与其他普通师范班招收的高中毕业生比较而言)。35名男生被安置在了“筒子房”,就是三间房筒,没有隔断,用木板和长凳搭着上下两层的大通铺,铺盖紧挨着,地上用砖垒起了两个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门口上方的窗户伸出去。三十多人住一个屋,我们年龄又小,简直是热闹非凡。每到晚上,打水排队,暖壶还不够用,洗脚要排队,上下床也要排队,不是这个找不到毛巾,就是那个蹬翻了洗脚水,嚷嚷闹闹,唱唱跳跳,洗了衣服就挂在屋里栓着的铁丝上,大家钻来钻去。冬天冰冷冰冷的,稍不注意,烤糊了棉鞋、棉衣、棉裤的事情就发生了。这种挖河工住的工棚似的生活,一直延续了一年多,我们才喜迁新居,搬到8人学生宿舍去了。
学校的食堂很大,有一个后勤团队在为我们服务,卖饭口就有6个,伙食还不错,吃窝头的时候比较少,大部分是馒头米饭,大锅熬白菜,稀饭,棒子面粥,咸菜。每隔半个月,食堂就要改善一次生活,白菜里可以吃到几块肉,有时候还能吃到熬带鱼。国家给补贴的生活费足够用,有时还剩下几块钱,礼拜天休息回家交给妈妈,补贴家用。
学校当时并没有十分专业的课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以外,其他课程并非中师全国统一教材,多数与高中教材相同,但课程设置可多了,要学很多科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除了英语其他主要科目都学,而且样样都要过关,都要学懂弄通还得能教。我们班的同学们个个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绝顶出色,具备刻苦学习精神,耐力都很棒。早上,出操结束,教室里就座无虚席了,温习功课,自学英语、日语,苦练三笔字,书法绘画,练习写作等,晚上安排两节自习课,学习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课余时间,有的挥毫泼墨,有的研究古典、现代小说,有的练习脚踏琴、手风琴、口琴,有的练习声乐、练习说相声。那时候最流行的歌曲《红河谷》、《游击队之歌》、《牡丹之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大家都会唱。学校还训练我们怎样教课,怎样做老师。像体育课如何组织和指挥学生、如何喊口令等一些基本功。至今忘不掉,同学们因为一道微分的数学题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几乎每个同学身上都透出那种朴实、勤奋、本分的品性。
学校组建了电影放映队,我是成员之一,还有幸参加了电影公司举办的“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班。学校每两周放映一场露天电影,吃过晚饭,全校同学以班为单位,排着整齐的队伍,搬着凳子到指定位置就坐,乐乐呵呵地看电影去了。我很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每次放电影之前,我都老早和其他伙伴一起,来到操场,戳杆子、挂银幕、绑音箱、摆好放映桌、架起电影放映机,上好片子。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同学们到齐了,天黑了,开始放映。像《知音》、《牧马人》、《甜蜜的事业》等好多经典电影都是那时候看的。
学校的鼓号队的主力队员大多来自我们班,尤其是头排打大鼓的两位美女,是我们班的干部又是校花,在历次大型活动中很是抢眼,为我们班争得了好多荣誉。
同学们个个“身怀绝技”,有的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有的书画水平很高,在学校的比赛中屡屡获大奖;有的朗诵堪比播音员,有的音乐素质达到很高水平,朗诵、歌唱比赛长期第一;有的乐器最为拿手;有的诙谐幽默,说起相声令人捧腹。学校的大型文艺汇演我们的节目总是拔得头筹,备受欢迎。我们都是图书馆的常客,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幸福茁壮地成长。多才多艺的中小学教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们班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和睦相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是我帮你打饭,你帮我洗衣,一个扫完地,一个倒垃圾。有的同学经济上有困难,大家都伸出热情之手,有的同学生病了,大家寻医问药轮流照顾,至今记得一位女同学病了,我们几个男同学,医院,陪伴着检查、拿药、输液,连医药费都是大家付的。直到痊愈,同学们才回到了学校。在班委会及团委的组织下,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做好事”、“劳动竞赛”、“照顾孤寡老人”、“参加义务劳动”等活动,扎扎实实,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校园到处整洁干净,环境宜人。直到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们仍然是一个非常抱团的集体,令其他班级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三年的中师生活,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涵养了道德情操,打下了丰厚的知识基础,立下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我们能胜任小学中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自不在话下,音乐、美术、体育也能上,当然,思品、社会、自然也会教。中学课程也游刃有余。
一晃儿,到了毕业季,除了挥泪告别,依依不舍外,大多数同学都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部分同学写了自愿到大洼地区工作的申请书,一直在我县最边远地区工作了近8年,有的在边远地区扎了根,到现在还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宝坻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大部分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教书育人的艰苦跋涉。宝坻教育的发展,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当年的那些“中师生”功不可没。
我是幸运儿,作为留校生被分配到当时师范附小任语文教师,开始了我不懈研究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旅程。当时,县教研室的同志听了我几节课,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听课、教研、参加学术交流,很快我就成长起来,年起,我就开始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教案,开创了宝坻小学教师发表论文的先河。在县教研员指导下,我主讲县级、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十几节,做经验介绍二十余次,还到母校给小师弟、师妹们做过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我走在了教学研究的最前沿,我的同学们也纷纷投入教改洪流之中,成了宝坻教改的排头兵。几年以后,26岁的我,被破格调入宝坻县教研室,成了天津教研体系中最年轻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指导全县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开创了宝坻小学语文教学新纪元,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自我获得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希望杯奖励之后,又有十几名教师获此殊荣。后来,担任乡镇教委领导、学校领导,目前仍战斗在教育教学前沿。我的同学们也都出类拔萃,教学成绩突出,被社会和老百姓认可,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从年开始一直到年,在全国范围内,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中师教育,加入了教师行列,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家乡基础教育的大幸,全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我至今觉得,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工作在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默默无闻,生活清苦,悄悄地燃烧着青春。但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奋斗,不断地修炼自己的人生。我们为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我们更像一盏小桔灯,无私无畏地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辉煌前程。
因此,我们应该向自己致敬,是我们的奉献与牺牲,换来了扎实的基础教育,换来了人才辈出,换来了祖国的腾飞!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中华教育的脊梁!我骄傲,我是中师生,我自豪,我是首届中师生!
总编:张同辉
作者简介
老石头,原名石绍辉,天津宝坻人。年生,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文学爱好者,曾经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愿与文友徜徉文海,传播国学,矢志不渝!
《作家地带》温馨提示
稿费发放办法及时间安排:
作品发稿一周(七日)之内所得赏金,一半为作者稿费,一半作为平台维护费(累计赞赏在五元及以下的不结算)。作品发表一周后结算。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
为了力推佳作精品,鼓励优秀作者,对于赞赏超过元的,给予作者60%;超过元的,给予作者80%。
我们需要的稿件:
尊敬的文学朋友:
为便于您的文章能顺利通过审核,请您注意以下投稿要求:
一、所投稿件需是本人原创,尚未在其他网络媒体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虚假、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为提高稿件发布效果,平台编辑可能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鼓励文学创新,扶持文学新人。
五、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
六、投稿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含创作经历、创作成果、文学观点等内容,注明详细联系方式(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