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二

大洼名字的由来大洼,顾名思义,因其四面峰峦环列、中间平凹、一径通幽而得名。据当地百姓介绍,现在进入大洼的公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洼驻军开马拦山山口修建的,在此之前,只有翻越山口才能进入大洼,如此看来,以前的大洼还真的是四面环山,称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了。那么,大洼这个地名最早是什么时候得名的呢?

这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类似某城、某镇、某村这般带有人文气息的地名,有人居住就会世代流传该地名的由来及历史。然而大洼这个地名最初并不是某个村或者镇的名称(至于将大洼作为行政村的名字,那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大洼在以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名称,类似于某山、某谷,如果这座山、这条谷有名气还好,如果没有啥名气,就只能像大洼这个地理名称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笔者尝试着从当地居民中寻找一些线索,当地人给出的答案是:大洼的名字最早是因年大洼林场的设立而得名,这种说法也得到了林场职工的认可。按照这种说法,大洼林场老场部所在地就是大洼名字的发源地,年,某位林场领导或者职工创造了大洼这个地名,并将林场命名为“大洼林场”。事实的真相确实如此吗?

笔者为了挖掘大洼历史文化,在翻阅当地党史资料时偶然发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这片山峪驻扎过的八路军,就已经以大洼称呼这片山峪的某个地方,只是当时大洼的区域范围还没有覆盖整个山峪,这说明至少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了大洼这个地名。如此看来,大洼林场的命名,不是某位林场领导或者职工的创造,他们只是沿用了战争年代对这个地方原有的称谓。

那么在更早的古代,是否就已经有了大洼这个地名呢?因为大洼这条山峪在古代属于费县管辖,而费县在明清两代又先后属兖州府和沂州府管辖,笔者为此专门翻阅了明清两代的州府县志,遗憾的是,并未找到大洼两个字的相关记载。或许是大洼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小了,不足以引起古代志书编辑者的注意。看来对于大洼名称源头的探索,只能留给后人了。实际上,大洼这个概念有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最初八路军称之为大洼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现在大洼林场老场部所在地,也就是山峪中老百姓和林场职工认为大洼名字起源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大洼名声鹊起,山峪中的老百姓对大洼名字的认可度也逐渐增加;蒙山旅游度假区成立后,正式将洼店和刘家寨两个自然村合并为大洼行政村,大洼从行政区域上正式确立;现在随着旅游的开发,又富泉村行政村列入旅游开发的大洼概念中,而本文所写的大洼,就是富泉行政村以上的这条山峪。

如果说,我们对大洼名称起源的探寻,是为了寻找一种文化的归属感,那么,对大洼名称的发扬和扩大,则代表了我们对大洼美好未来的向往。大洼业已成为这条山峪最响亮的品牌,我们不仅有义务挖掘和探寻他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有责任将这一品牌重新擦亮。

(未完待续)

来稿单位: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蒋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zx/8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