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厚厚一摞ldquo辽宁民间文化读本

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那个好 http://m.39.net/pf/a_4541988.html

辽报君说

   

  今天,20版新闻特刊《民间你的温度》正式与大家见面了!

  作为主题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的第六篇章,这期特刊不仅延续了前五期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而且,特别有温度。保证让你读着有嚼头,看完有想头。想啥?想去看看、听听、走走、吃吃呗!

  下面,跟着辽报君一起先速读一遍——

亲切的辽宁话,热乎的土炕头;

火辣的二人转,俏皮的小品嗑。

吃不够的乱炖,扭不厌的秧歌;

讲不完的故事,放不凉的烧锅。

辽宁民间,民间辽宁,

这厚厚一摞报纸,纵览关东风情。

《民间你的温度》封面。

不仅是人口迁徙,也是文化迁徙

 闯关东重绘辽宁文化版图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其中,闯关东发生在东北地区。很多辽宁人都是闯关东移民的后裔。闯关东不仅仅是人口迁徙,也是文化迁徙。先民们不畏艰难困苦的拓荒精神和闯荡情怀,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辽沈大地。

辽宁方言由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三部分构成

  走红的“东北话”其实是辽宁话

带有典型辽宁特色的方言词语。

  这些年,东北话一直很红,传播很广,时不时成为热门话题。更准确地说,走红的“东北话”其实就是辽宁话。

  大伙儿都说,辽宁话听起来顺口、亲切,有时还挺强势,这些特点都与辽宁的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和辽宁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起源于黑山,年来始终紧跟时代

二人转:大俗之中见大雅

  二人转起源于辽宁黑山县,历史悠久。它是集纳东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的宝库,是五脏俱全的小型综合艺术。近年来,我省文化部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二人转等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得以蓬勃发展。

各种音频APP里辽宁评书最火

没到辽宁说过书不敢称大家

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

  第一部广播评书、第一部电视评书出自辽宁;鞍山评书、本溪评书、营口评书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涌现出众多评书名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意。辽宁老百姓,自古就爱听故事、讲故事,正是这样的土壤成就了北方评书的深厚根基。

当之无愧的“喜剧人摇篮”

中国小品大军中九成是辽宁人

  辽宁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具有民间文化色彩的文艺形式,早已从地方走向全国,深受大众喜爱。可以说,如今中国喜剧小品界的主力军,多数人来自辽沈大地。而小品也成为域外目光认识和观察辽宁的一扇特殊窗口。从中,可以窥见许多关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

辽酒的千年酿造技艺仍在流传

咱省还有多个叫“烧锅”的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烧锅杖子、烧锅营子、烧锅地、烧锅沟、烧锅岭……通过导航软件搜索,可以查到辽宁省内仍遍布着多个叫“烧锅”的地方,诉说着小烧锅酒曾经遍地开花的繁华。随着时代发展,古老的“烧锅”逐渐改叫酒厂了,但烧锅的技艺依然根植于辽宁。

吃不够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酸菜炖白肉血肠和乱炖

 来辽宁必点“四炖”

  不少人以为辽菜就是东北菜,其实不然。辽菜整体要比黑龙江和吉林的菜系更清淡,而且制作更精细,品种也更多。辽菜的主要特点是: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明油亮芡、讲究造型。很多人说辽菜口味重,偏咸,炖制的菜肴居多,这些特点都是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的。

民间工艺美术品藏着地域文化密码

抚顺煤精雕刻艺术已传承七代

抚顺煤精非遗项目传承人程彬独创活壳工艺的滚刀、大握推刀法等深雕技法。

  一把刻刀、一根绣针、一支画笔,或是一把剪刀,都能创造出独特的工艺美术品。辽宁民间工艺美术品散发着浓郁的关东气息,展现着多彩的关东风情。它们不仅代表了手工艺者的精湛技艺,更彰显出辽宁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修养。

全省六十七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一览

民间技艺生生不息

《民间你的温度》12-13版。

  我国于年、年、年和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我省67个代表性项目先后入选。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在民间生生不息地绵延至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闻名遐迩,体现了辽河流域灿烂的文化。

盘锦二界沟有一群活化石

古渔雁是入海口最古老的居民

古渔雁迁徙路径示意图。

  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二界沟一直都是打鱼人群体的落脚聚集地,滔滔的河海也在述说着生长在这里的一段久远的故事。经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的口述和数万人的“渔雁文化群体”的活态传承,古渔雁这一人类古老文化类型得以保护和传承。

产量占全国六成

柞蚕让世界知道了辽宁

  “春起树木发绿梢,放蚕的阿哥出工早。精选蛾籽山上放,春蚕传得后代好”,在东起辽东半岛,西至辽西山区,漫山遍野成片的天然柞林之中,这段古老的“蚕民四季歌”已经传唱了百年。已有0多年历史的柞蚕养殖,如今在辽宁的土地上正蓬勃发展。

苞米楼子、板杖子,还有整整齐齐的劈柴垛

去腰站村看我们的原乡

  村落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辽宁传统村落有一些独特符号,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有苞米楼子、劈柴垛和板杖子。若从选址、道路和围合三个角度来观察辽宁的村落建设,会发现有三重三轻的特点,即重选址,轻布局;重道路,轻聚合;重围合,轻封闭。

坡屋顶防雨,囤屋顶扛风

辽河两岸房屋大不同

  历史上,辽河两岸存在降水、风沙等气候条件的差别,也存在自然资源差别,还有辽东多满汉杂居与辽西多蒙汉杂居的人文环境差别,于是造就了民居建筑形式的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并不是绝对的,但也使辽河两岸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乾隆皇帝专门写诗咏叹

“高大上”的跨海式烟囱

囤顶优美的弧线。

  有炉火的房子就会有烟囱。传统民居的烟囱形制千差万别,其中,辽宁传统民居特有的跨海式烟囱最显“高大上”。跨海式烟囱独立于房体之外,从地面拔地而起,高过屋顶0.5米至1米左右。它的满语名字是“呼兰”。乾隆皇帝在《盛京土风杂咏》中这样描写跨海式烟囱:“疏风避雨安而稳,直外通中朴且坚”。

辽宁传统民居格局简单、方正、敞亮

进了“口袋房”就上“万字炕”

沈阳故宫内的清宁宫西山墙,仍保留着高大的砖砌跨海式烟囱。

  辽宁传统民居自有一种独特性格:简单、方正。长期从事地域性建筑教学与研究的陈伯超认为,民居不是由建筑师和工程师设计的,而是由千百年来居住在当地的老百姓依据自然条件自己实践和摸索出来的,再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断积累、改进、完善而形成。经过这种发展过程的民居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能够充分适应自然环境。

详细内容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zx/8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