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奇葩羊流大洼非物质文化遗产

终于能在大洼村头的麦地间看独杆跷表演了。

从正月初十开始到正月十五里,大洼村里的村民们是格外的忙。

四五位老人组成的乐队敲敲打打,坐在路边伴奏。演刘海的和法明,踩着独杆跷前后左右蹦跳,有时双手脱跷,有时单腿独立。腰间别着的那根长长的钓杆,颤颤巍巍来回摆动,挂着钱串的钓丝左飘右摆,挑逗得趴在地上的金蟾连滚带爬,四脚朝天。

相比站在独杆跷上的和法明,趴在地上演金蟾的陈明志老人的活儿也不轻松。65岁的人了,头戴蛤蟆头罩,全身包一层蟾衣,春节一过就随着村里的竹马故事队,在城乡间巡回演出,在冰冷的地上摸爬滚打。

新泰的羊流镇大洼村,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项百兽图又叫“百兽竹马”,表演的是八仙骑兽过东海,为王母娘娘祝寿的故事。

演员9人,一名马童,八仙各骑一兽,汉钟离骑雄狮,吕洞宾骑麒麟,张果老骑驴,曹国舅骑老虎,蓝采和骑海蛟,何仙姑骑大象,韩湘子骑梅花鹿,铁拐李骑独角兽。

在乐队的伴奏下,八仙随着马童的指挥,穿插舞蹈,充满了喜庆热烈的气氛。

我们在大洼村看到的“百兽图”表演,除了“马童”张波是男性外,“八仙”全是村里的“婆婆妈妈"和“大姑娘小媳妇”。平日里她们在家里闷头忙家务,在工厂里打工,春节里穿上“八仙”的行头,一个个就都飘飘欲仙起来。

有了独杆跷、百兽图,有了这些“业余演员”们,乡村多了笑声,过年才有了年

味。

独杆跷又称“独脚跷”,脱胎于汉代以来流行的踩高跷艺术,清朝光绪23年发端于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公元年,由当地村民高跷艺人王兆杰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为显技艺,便用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其上端固定一个横木抓手,在约一米的地方再装上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赢得群众喝彩,表演的道具为一根圆木棍,表演时,两个人在一套简单戏曲锣鼓的伴奏中,表演出很多高难度的动作,这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经典剧目为《刘海戏金蟾》。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zx/9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