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深夜突发73级强震,超百人受伤却无

温馨提醒:为了保证大家可以及时看见小轻松老师的推送,可将“轻轻松松学地理”设为星标(或者置顶)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小轻松老师的推送哦,看完如果能够给小轻松老师来个“赞”和“在看”那小轻松老师将会浑身充满力量,为大家奉送更多精彩的地理资讯和材料!

中国地震台网,北京时间2月3日22时07分(当地时间2月3日23时8分)在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北纬37.70度,东经4.80度)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

2月4日,日本气象厅将宫城县和福岛县地震震级从7.级修改为7.3级,震源深度从约60公里修改为55公里,超90万户居民停电。据日媒报道,地震已造成福岛县、宫城县等地超00人受伤。另据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消息,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但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我中心将继续跟踪分析地震和海啸监测数据,并及时发布信息。日本多地震感强烈据日本媒体报道,地震发生时日本福岛县和宫城县震感强烈,目前两县共有超百人受伤,两处发生火灾。地震来袭时,福岛县福岛市一家电视台内部的情景地震发生时,福岛县岩城市的一家酒店一名店员正在收拾地震后一片狼藉的商铺。从福岛县当地一家电视台大楼上摄像头拍下的这段画面来看,地震发生时,晃动持续了分多钟。在福岛县相邻的宫城县仙台市的路上也晃动得很厉害。东京广播公司在仙台市分社的办公室也因强烈的摇晃一片狼藉。日本7.3级强震或为20年大地震余震

日本气象厅官员镰谷纪子4日凌晨在记者会上说,此次地震或为20年“3·”大地震的余震。近两三天乃至今后一周可能发生强震,她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据日本媒体报道,地震发生时日本福岛县和宫城县震感强烈,目前两县共有50多人受伤,两处发生火灾。福岛县发生山体滑坡。日本东北、上越、北陆、东海道新干线部分区间因停电暂时停运。

首相菅义伟指示各部门与受灾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对余震、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保持警惕。他说,希望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并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灾害,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表示,防卫省目前没有收到受灾地区的救灾请求。

福岛核电站目前未发现异常

东京电力公司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福岛第二核电站在可视范围内目前没有观测到异常,相关人员正在确认详情。

约95万户家庭停电

日本官房长官加藤胜信于当地时间2月4日零时在首相官邸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关于人员伤亡等状况正在核实之中。多条新干线因为停电而停运。已有约95万户家庭停电。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连线采访时表示:今后一周之内,尤其是两三天之内,很可能发生同等规模的地震,希望民众多加注意。

日本首相菅义伟:此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相关核设施无异常

日本首相菅义伟4日凌晨在首相官邸表示,日本福岛东部海域3日晚间发生的地震不会引发海啸,相关核设施无异常,目前没有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报告。日本气象厅4日凌晨将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由最初公布的当地时间3日23时08分修正为23时07分,震级由7.级修正为7.3级,震源深度由60公里修正为55公里。据日本媒体报道,地震发生时日本福岛县和宫城县震感强烈,目前两县共有50多人受伤,两处发生火灾。

日本发生7.3级地震,为何这次造成的人员损伤较小?

日本福岛东部海域3日晚发生7.3级地震,导致日本国内50多人受伤,暂无人死亡。如此强烈的地震为何造成的人员损伤较小?这与本次地震的特点、日本建筑物的特色及其抗震标准有关。

这次地震震源在福岛以东海域,日本气象厅3日晚发布的速报值是震源深度约60千米,震级7.级。4日凌晨日本气象厅更新了地震信息,宣布震源深度为55千米,震级调整为7.3级。

在一次地震中,震级只有一个确定数值,但震度(日本称震度,中国称地震烈度)却因地而异,离震中越近、震源越浅,震度越大。日本气象厅设定的震度由弱到强分别为0至4级、5弱、5强、6弱、6强和7级,共0个等级。此次地震时,距离震中较近的福岛、宫城两县部分地区的最大震度为6强。

据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宇晨分析,这次7.3级地震虽属浅源地震,但其震源还是比较深的,“接近中源地震的临界范围”。因此虽然震级较高,但破坏性较小。而20年“3·”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约24千米,属于浅源地震;那次地震的遇难者当中,约90%的人死于地震次生灾害——海啸。

据王宇晨介绍,60千米以下属于浅源地震,60千米至千米属于中源地震,千米以上属于深源地震。

作为地震频发国家,日本非常重视建筑物防震抗震。此次7.3级地震并没有造成距离震中较近的福岛县等地大量房屋倒塌。日本《建筑基准法》对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物在地震时不易倒塌。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在地震的“千锤百炼”下,抗震性能较差的老旧房屋能保存下来的越来越少。

日本普通住宅不少采用木质结构,抗震效果较好,但这种住宅防火、隔音等效果较差。在20年“3·”大地震中,虽然直接死于房屋倒塌的人只有多人,但是大量民房被海啸轻易冲走。而此次7.3级地震震源较深,没有引发海啸,因此建筑物损失不大。据共同社报道,此次地震后离家前往避难所的人仅约人。

日本气象厅认为,3日晚的7.3级地震是20年“3·”大地震的余震,呼吁日本民众在接下来一周左右要注意可能发生类似强震。

地震知识科普:

大地的震动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大部分我们根本感受不到。

但每年造成严重灾害的0-20次大地震,就足以撕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类文明。

人类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地震发生在年的陕西华县,死亡人数83万。

年唐山大地震成为人类20世纪死亡人数(24.2万人)最多的地震。

地震不但本身杀伤力大,还能引发火山、海啸、滑坡泥石流,火灾等等其他灾害。

敲黑板!下面是今天知识的目录和章节,请提前做好笔记~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一)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

(二)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三)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

(四)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

(五)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六)震级: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七)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

地震分类

地震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在此简单介绍几种事业单位中常考的:

(一)浅源、中源、深源地震

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公里。

(二)构造、火山、陷落、诱发、人工地震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三)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

.弱震:震级小于3级(震级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3级≤震级≤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4.5级震级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震级≥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震级≥8级)。

地震的原理和成因

我们生活的地球分为三个圈层,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地震

世界上90%的地震均为构造地震,顾名思义,为地质构造(通常为断层)发生变化造成的地震。这种地震持续时间长,释放能量大,且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复性。

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边界,下图为-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震都分布在各个板块的交界处。

-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除了构造地震,还有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如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火山构造地震群),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地壳局部失稳引起的诱发地震(如年广东新丰江水库6.级地震)。

长白山天池

广东新丰江水库附近发生有感地震

地震的震级和描述参数

描述一场地震,通常我们会用到以下参数:

①震源(focus):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源深度(depthoffocus):震源距震中的距离,通常用h表示。

③震中距(distantofepicentre):地面上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通常用Δ表示。

④震级(magnitude):地震的强度,即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大小,通常用M表示。

那么,地震的震级越大造成的伤害越大吗?

谈到地震的震级,人们普遍的反应都震级越大所造成的伤害越大,宏观上来说没问题的。因为震级越大,此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所造成的伤害理论上确实越大。

但是我们的常识也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个地震来说,离震源越远(震中距Δ越大),地震所造成的伤害越小。这也非常好理解,地震波在地表下传播时会出现能量的损耗,于是远处受损较小。

同样的道理,对于同一个震源来说,地震越深,同样的震级造成的伤害一般来说越小。

于是,震级、震源深度h、震中距Δ均会影响到地震所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另一个值来简单直白的给出人们直观的感受,于是地震烈度应运而生。地震烈度是指: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烈度越大,地表所受到的伤害越大。

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巨大,汶川大地震相当于5颗原子弹爆炸。

能量的大小一般使用里氏震级来衡量,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震时提出的。

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地震发生在年5月22日的智利,里氏8.9级。

里氏震级计算公式

地震的震级是对数坐标,每一级对应的地震能量相差32倍。比如9级地震的能量是8级地震的32倍,是7级地震的整整倍。即使是震级只大了0.,能量也相差了.4倍,几乎多了一半,完全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只差了一点点。

高震级地震的规模远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有的大地震甚至会波及全球。年智利9.4级大地震发生22个小时之后,地震引发的海啸跨越整个太平洋到达日本,在日本还造成了接近人的死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力的传递需要时间的例子,地震作用从震源智利传递到大洋彼岸的日本用了整整22个小时。

纪实摄影20年日本大地震

世界三大地震带和中国地震带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碰撞摩擦的地方,三大地震带分别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75%的地震发生在此,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印尼、美国加州等地区。

地中海到喜马拉雅之间的欧亚地震带(5%),包括中国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意大利等地区。

海岭地震带(5%)在大洋中脊的附近。

世界地震带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地震具体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km,宽约——7km,其轴部宽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虽然不是地震最多的国家,但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中国有两条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从西安附近开始,北上山西,过河北,直到渤海。

南北地震带,北起内蒙古西部,经宁夏、甘肃,沿着岷江上游南下,直到云南西部。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8年5月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中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

台湾带

海原-松潘-雅安带

河西走廊带

炉霍-乾宁带

天山带

闽粤沿海带

山西带

马边-巧家-通海带

花石峡带

哀牢山带

东北深震带

渭河平原带

冕宁-西昌-鱼鮓带

拉萨-察隅带

兰州-天水带

营口-郯城-庐江带

银川带

腾冲-澜沧带

西藏西部带

河北平原带

比如说,年5月28日时50分,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3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5.27度、东经24.7度。震中20公里内的乡镇有伯都乡、毛都站镇、平凤乡、新城乡、大洼镇、长山镇、前郭镇和善友镇。震中距宁江区4公里、距前郭县9公里、距肇源县40公里、距大安市42公里、距乾安县6公里,距松原市区7公里,距长春市6公里。

今天,你家地震了吗?

中国地震带

地震可以预测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地震波的相关知识。

地震波发生机制图

地震发生时,通常会产生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最先杀到,大地上下运动。

汶川地震秒之后,纵波到达千米之外的北京。

横波晚一步,但是会携带地震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大地会水平剧烈晃动。

地震学家会通过横波和纵波发生的时间间隔判断大地震的震中距离。

当你甩一根绳子的时候,出现的波就是横波,

波前进的方向与质点震动的方向垂直

当你挤按一根弹簧时,出现的波就是纵波,

波前进的方向和指点震动的方向平行

相对于气象灾害成熟预警,地震预报工作非常令人沮丧,至今都是世界难题。

人类科学上天容易下地难,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0-20千米,而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能打到2千米。

而且,规模宏大的地下岩体运动很难在实验室或者野外模拟,同一地区两次地震的时间间隔近百年,结果很难验证。

地震波几乎是我们现在可以研究地下结构的最有效手段,通过研究地下结构,虽然不能获得短期内的地震预测,但是可以得到大时间尺度上的大体预测。当技术越来越发达,研究地下的手段越来越多,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说不定真的可以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测。

最后,也许你会觉得,“如果没有地震多好呀”。但事实上,地震的意义或许是你不曾得知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地球没有板壳运动,没有火山,没有地震,没有这些剧烈的地质活动,那地球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大石头球,就像水星和月球,气候也会跟现在大不相同。这样的假设下,地球甚至可能无法演化出生命,更不用说文明。

地震逃生注意事项

我国地处地震的多发区,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那么当地震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呢?

(一)不同地点的逃生方法

.如果家住在平房或低层建筑物时,较早得知预警的情况下,可尽快跑到室外开阔地避震。

2.如果家住高层建筑,来不及逃生时,应选择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躲避,如牢固的桌下或床边、内承重墙墙角、低矮牢固的家具旁、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小而有支撑物的空间如卫生间等,待安全后再撤离或等待救援。

3.如果在上课时突然发生地震,需在老师的指挥下,抱头、闭眼躲在课桌旁边。待地震过去后,在老师带领下有组织地疏散。

4.如果在公共场所,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不要盲目涌向出口,尽可能避开人流。同时注意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尽快选择结实的柜台、墙角处蹲下。

(二)避震二要、五不要:

.地震后要立即关火、关闭天然气阀门、关闭电源。

2.躲避和逃生时要护好头部,避开高大的危险物、有玻璃墙的建筑、天桥、立交桥、广告牌、电线杆等。

3.不要靠近山体、悬崖。

4.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

5.不要去乘坐电梯,如果地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6.不要到处乱跑,尤其不要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7.如果处在高楼,不要跑到走廊、阳台楼梯处,更不要跳窗逃生。

(三)被掩埋在废墟下,正确的做法

.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然后想办法与外界进行联系。

2.避免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进行联系。

3.当无法自己逃离废墟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延长生命,等待救援。

4.不要恐慌,相信自己有坚定的生存毅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脱离险地。

只有临危不乱才能安全逃生,以下八大震后认知误区一定要避免!误区一:发生地震时马上往户外逃地震到来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赶快逃到空旷的地方去在地震发生的短暂时间里,人在出入或离开建筑物时,有可能被砸伤。在以楼房为主的都市里,地震时逃向户外就存在更大危险。因为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高层的人如果都同时往户外逃,容易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误区二:躲入大衣柜或其他大型家具里很多人可能觉得一些大块头的家具能给人安全感地震的时候他们没准能是个庇护所但真要到了地震的时候,一定要离它们远一点。地震时千万不能躲到大衣柜里或者其他柜子里。大衣柜虽然结实,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到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误区三:被压时大喊大叫地震时如果身体被压情绪上要尽量稳定下来设法脱险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地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为了保持体力,不要喊叫,可用敲击声发求救信号。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坚硬物体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求救方式,从而达到被救的目的。误区四:趴在地上或躺着以节省体力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时身体的平面面积会加大,这样被废墟等物体击中的几率比站着时要大五倍,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灵活活动。所以地震时保持正确的姿势至关重要--最好的方式是:双手护头,曲身侧卧(保护脊椎)。误区五:皮肤破损出血用泥土糊民间有种说法皮肤破损出血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强烈的地表变化,泥土可能由此受到污染,并且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所以用泥土外敷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误区六:被困时加速呼吸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地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误区七:乘坐电梯逃生地震时利用房屋的支撑时间迅速下楼跑到空旷的地方绝对不能使用电梯因为,地震会破坏电力系统使其瘫痪,楼会坍塌,倾斜,所以很可能会被困在电梯里,因缺氧致死。还会有坠落的危险!如果是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要立刻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停下后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误区八:跳楼逃生可能直接OVER~

声明:数据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轻轻松松学地理主要发布微专题,地图,总结,模板,文章,练习,课件,解析等干货材料!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s/10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