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年5月8日
《独杆跷》第五代传承人—王宗禄
出生于年8月,系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农民。他八岁学艺,十一岁上杆表演,作为大洼村民间故事队艺术指导,他聪明苦学,吃苦耐劳,虽然只读过三年私塾,但他精心研究、善于钻研。几十年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培养和造就了百余名独杆跷传人,使一个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发展成著名的中华绝技。
独杆跷又叫“独脚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年)左右,由大洼村王氏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独创的,至第三代传人王兆杰时已日臻成熟,建国后已传至第六代。其艺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形象生动逼真,动作活泼诙谐,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又因其难度大、风险高,更加引人入胜,系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独杆跷第5代传人王宗禄和其它几位老艺人一样,非常重视这门独门绝技的传承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建和传承曾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绝技表演体系。他技艺高超,在丰富独杆跷高难度动作和优美观赏性上下了一番深功夫,像单腿跳跷这样已在第三代就失传的技艺,经过他挖掘整合,又重现了光彩。
王宗禄的表演技艺娴熟、高超,先后被载入《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年“独杆跷”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