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地区方言为什么这么杂

在辽宁省,你可能会听说过沈阳话、大连话、锦州话、鞍山话等方言,但是很少有人说“营口话”这个名词。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营口人,总感觉每个人口音差别好大,后来看到贴吧里一些人的介绍,再结合营口近代史,大概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原因。

本期内容的插图

是营口的一个公园

与本文无关

文末会对其简要介绍

以下内容有一部分来自营口吧

首先来说说营口近代的移民史

因为营口的方言主要是移民产生的

在清代以前,营口市区是无固定居民的,因为这部分土地为退海之地,土地盐碱成分高,不适宜农耕劳作,在今天营口市区南部,也是有大片盐田,乘坐高铁就会看到。

史料记载营口第一批移民为清代顺治八年,来自山东招远。营口市区位于辽河入海处,通常为渔民躲避风浪抛锚之处。渔民之中,以天津渔民的数量最多。年,由闽南渔民出资建成天后宫,使营口成为集市和码头。年,有山东、天津、华南地区等地的商人在营口开设永远兴、通顺泰等油坊、杂货店,还有口岸的码头工人。

年,签订《天津条约》,使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开埠口岸。年,营口正式对外开埠,国内外船只往来于营口与世界各地,英、法、德、俄、日、荷、美、奥、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在营口设立领事馆和代办领事业务。营口成为当时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宗教中心,这是营口最繁华的时候。开埠后,营口成为大码头,商业贸易繁荣,很多壮力来到营口码头做劳工。加之晚晴时期,山东、直隶年年闹灾,很多人背井离乡进行闯关东,大量移民迁入使得营口城市雏形形成。

清代末年,营口的人口中,大部分为山东迁入,除山东以外,还有直隶(以天津府等地较多)、山西、闽南、广东等人。同时,营口与山东芝罘、龙口、莱州等地客运轮渡开始运营。

民国时期,大量山东人经过闯关东来到营口。建国以前,营口市以山东、天津移民为主,方言也就保留了他们原有的方言,两者进行了融合,形成了现在的营口方言。

营口地区以胶辽官话的盖桓片为主,这也是之前移民方言的结果,听起来像山东烟台和辽宁大连的口音,又像天津口音。这就是营口人在外地(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经常被误以为天津人的原因。

如果营口只有这一种方言,那就不杂了。在营口辖区的大石桥市,其西部和北部乡镇是说东北官话的,其东南部乡镇说的是胶辽官话的盖桓片,盖州市也是这样。在营口市区,还有几个街道说天津话,几个街道说胶辽官话的登连片。

营口市区是东北官话与胶辽官话的分界,口音大体以胶辽官话为基础音,天津方言为辅助音,夹杂着东北方言的词汇所构成。所以营口人说话时,有些词汇对于东北其它地方的人是听不懂的,有些内容对于山东人也是很陌生的。

有去过营口鲅鱼圈的伙伴,可以还会有个疑问,为什么鲅鱼圈有很多普通话说得不错?这个就得说到鲅鱼圈的历史了。40年前,这里还是盖县(今盖州市)的一个小渔村。上世纪80年代初,鲅鱼圈开始建港口,鲅鱼圈区成立。90年代初,鲅鱼圈为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营口开发区,这个时候鲅鱼圈开始迎来大量移民,除了周边的盖州市,还有很多黑龙江林场人员迁入鲅鱼圈,后来很多黑龙江人也跟了过来。现在,鲅鱼圈已经是一个新兴城市,主要依靠港口和旅游业发展,这座小城将近一半的人老家为黑龙江,黑龙江人普通话说得非常好,所以很多鲅鱼圈人的普通也是不错的。

现在大家应该是对营口地区的方言有个大概的了解

狂魔带大家继续参观这座公园

这座公园叫人民公园

是营口老城区人气非常高的公园

深受广大营口人民的喜爱

里面游乐设施很全

它也是市区唯一一个有动物园的公园

这座公园一个重要的标志

就是下面的纪念碑

这是营口市最早修建的烈士纪念碑

攻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s/8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