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13036.html文化八仙桌·纸媒:
编者按:“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计划从本期开始,逐步推出各县市的特色地域文化。通过本期南大港开篇,开启梳理沧州地域文化系列话题,使沧州各县市的特色文化走上“文化八仙桌”。
◆总策划:李冬张徽贞
◆主讲:田松林《无名文学》原主编
张华北市作协副主席
刘俊坡简书研究学者
刘孝先南大港文联副主席
◆主持:祁凌霄
◆执行:刘伟高海涛哈薇薇白玉霄
◆摄影:孙希旺王吉仓白玉霄等
沧海桑田积淀人文精神
特殊性格塑造文化特色
主持:南大港和湿地是“大洼文化”的核心,是产生“大洼文化”的依托地。湿地里,烟波浩淼,苇荡苍茫,水鸟翔集,渔歌唱晚,为“大洼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水土。
田松林:我是地道的南大港人,南大港环境特殊,生活条件非常差,这培育了南大港人特殊的性格:敢于奋斗、敢于担当。文学就是以此为基础创作的。
张华北:我年从四川迁移到这里,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是一个真正的南大港人。“大洼文化”是地域文化,不能离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经过三次海浸,是沧海桑田的最好写照。这个区域也经过了黄河冲刷,形成广袤的湿地。因为地广村稀大洼荒凉,老百姓靠洼吃洼,靠水吃水,形成了自己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与别处截然不同。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历史遗存,是东亚飞蝗的滋生地,也曾是土匪和强人出没地。这样的土地培养出来的人性格粗犷、质朴、守信、坚韧。“大洼文化”,如果没有这片湿地,也就缺少了依附。
刘俊坡:地缘决定文化。地缘环境造就了当地人豪爽、大方、执着的性格,凝聚力非常强。原因是人们出不去,这些人就得在这里生存。南大港人对文化、艺术的研究,很认真很踏实。“太美湿地情”,我理解一是说南大港美。为什么叫“太美”,因为叫“大美”的太多,“太美”比大美还美一点,更鲜活灵动。这里寄托了包括我在内的南大港人对湿地的感情。听说“文化八仙桌”团队设计策划了“太美湿地·摄影游”,分为:春天“约美”、夏天“寻美”、秋天的“遇美”、冬天“醉美”,是全年性的系列活动。“大洼文化”和南大港文化是有区别的,“大洼文化”涵盖南大港文化,南大港是“大洼文化”的核心。“大洼文化”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南大港文化的坚守。“大洼文化”从区域上来说,比南大港大。但核心是这片湿地。失去了这片湿地,大洼文化将无从谈起。
传说故事依托太美情感
与人为善传承厚道品行
主持:南大港湿地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生长在南大港人的精神里、骨子里,民间传说的流传,是人们情感的依托,与人为善的故事,是品行厚道的传承。
刘孝先:“厚道南大港”,“厚道”两个字包含了太多内容:比如说包容、豪爽、执着、善良、坚韧等等。“厚道”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规则。比如心胸宽广、心存美好、将心比心、心胸豁达、忠诚实在,做人处事一诺千金、表里如一,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高境界。无论是人品还是德行让人信赖。南大港人的厚道集中表现在善良、守信、宽容、诚实、谦虚、正直、执着几方面。从古至今,南大港人对人对物都不冷漠,在哪都是尊老爱幼。我小时候,大娘家外间屋的灯整夜不熄,因为她家在最南头,挨着道,她担心问路的找不着门,看不到路。老太太一生尽做好事,干儿、义女一大帮,这也代表了南大港人的厚道、善良。
田松林:有句话叫天人合一。南大港是一片荒凉的土地,也是片厚土、福地。南大港有了湿地,就有了灵魂。大洼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据说以前有一天夜里,突然有人敲我村一位接生婆的家门,请她去帮忙。老太太一出门看到接她的是八人抬的大轿,当时轿已经不流行了,她稀里糊涂地上了轿,走到一个村庄,灯火通明,进了一屋,富丽堂皇,一接生,发现产妇长着尾巴,而屋里有骚味。她断定是狐狸。但她很顺利地接生,主人很感激,装了一小布袋绿豆感谢。老太太不收,说家里有,就倒了回去。回了家,黑影里她看见布袋里有光,一抖搂,布袋剩下的三颗绿豆原来是三颗珍珠。她把这件事讲给人听,一位老先生说,她命里只有这三颗珍珠的福气。这样的事,南大港传说很多。要想了解得更多,就得走进南大港。我们扣村是个大村,土地较好,富人较多,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吴佩孚的队伍败逃,过一个村洗劫一个村,沿线路过我们村。村里读书的老先生们商量,不能甘受蹂躏,要抵抗。当天就开始修土围子,男子16岁以上都上城墙守卫,妇女在家烙饼炒鸡蛋,负责送饭。逃兵到后,发现土城上站着很多身穿红裤红袄、头戴红头巾的十几岁的小姑娘,打枪枪不响,打炮炮哑了,最后只能放弃。传说是狐仙把我们村给救了。还有一个看洼老头,夏天有蚊子睡不着觉,到房上边乘凉边吹洞箫,突然发现离他不远有三只狐狸在听箫,听到高兴处,其中两只小狐狸起舞。他说给别人听别人不信,于是就有两个好奇人晚上跟去了,吹箫之后,狐狸真的来了,听得很认真。这些传说是南大港人对这片土地的一种情感依托。
张华北:捻军首领张宗禹失败后,只身逃到南大港孔家庄。冬天有一孙姓老太太用好棉花给他做了一身棉衣,送到他住的小屋里。从此张宗禹认老太太为干娘,帮着干活,给村里人看病。他在村里呆了20多年,虽然去世前他才说出真名,但一般而言,有陌生人在村里,总会有人去告密。但20多年来,整个村没有一个人举报。还有个故事也是孔家庄的。有位老人锄地挖出一块铁,后来用这块铁换了一摞碗。换碗的人把铁拉回去发现晚上发光,敲开一看是金子,发了大财。后来换碗的人找这位老人说,我要把你接到天津卫去,给你买套房子,你到那里安度晚年。老人说我不去,那块金子是你的福分,不是我的福分。这样的故事在南大港到处都是。很多历史民俗,包括婚丧形式、饮食特点、服饰、民间表演、传说及民居建设、方言、歌咏等,深刻反映了南大港人的厚道。
各种影响相互交融
百花齐放多元发展
主持:南大港湿地的文化呈多样化状态,散文、诗歌、书法、民俗、雕刻、文化研究等各领域都有代表性人物,有鲜明的地域和人文色彩。
张华北:这片土地上,各种艺术都比较繁荣。书法、绘画、雕刻在全国都很有名,还有摄影、微电影等。年轻人自拍自演拍了三部微电影。
田松林: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比如扣村是文化村,人们历来对读书情有独钟。凡是到过南大港的,都想着给南大港说点什么。读书人一茬接一茬,我往上就有刘洪楼、刘商平等很多。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有为南大港精神说说话的志向,后来就一直没断。张华北是四川人,但受到南大港精神的熏陶就不走了,给南大港写了很多好文章,也获过大奖。现在各种文化人就更多了。
刘孝先:“南来的北往的,喝不过南大港的”。酒文化也是南大港文化的一种。南大港人喝酒不藏量、不客套,只要来客人就得尽兴,客人尽兴,主人先尽兴,要不放不开。以前老人们喝点酒,是为了暖和,后来逐渐发展为酒文化。南大港首先受“大洼文化”的影响,“大洼文化”的特性是豪放、执着。其次受移民文化的影响,南大港土著很少,基本都是迁来的,包容性特别强。所以都说南大港养外地人。还有,南大港是共和国成立后才有的。南大港农场最显著的文化就是农垦文化,农垦文化造就了能够受苦受累、讲规矩的南大港。还受渤海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开放的气质。在这些影响下,南大港人是包容的,爽快的,正直的,善良的,守信的,中国人一些优秀的品质集中体现在南大港人身上了。这种气质、这种性格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厚道。融合了多种品质的人,创造了多样化的南大港文化。
刘俊坡:南大港的文化艺术是多元的。这有老一辈的带动作用,因为他们就是教化下一代要读书,要学习,特别支持爱文化的。这地方区域小,多是亲戚哥儿们朋友。一和老师们坐一块,他就先问你学习怎么着了,学了多少东西,尤其是写了多少东西,研究了多少东西。不管你搞哪个领域,他们都大力支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新生力量逐步壮大
主持:几代人为南大港湿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努力,成为沧州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如今,这些人多已进入中老年。繁荣湿地文化的任务,落在新生代身上。
张华北:总体来看,中老年作家和艺术家是主力,很多年轻人崭露头角。新生代现在力量还不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发展。
田松林:大洼文学在全国知名,但还不突出,我们还没有高峰作品,没有精品。写小说的不多,爱书画的人特别多。我建议把文联建设好,把它搞大、搞火,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根据节气变化,不断搞活动,调动激情,把全民阅读搞火。我今年83岁了,还会继续写。
主持:最近,田松林老师出版了个人文集,是南大港湿地各种文化现象的归纳,而沧州日报组织的太美湿地游系列活动,活化了南大港湿地文化,使之与群众更加贴近。
田松林:我是大洼文学创作最早的一个,我深入本乡本土,拜当地百姓为师,写特殊环境下他们的特殊人生。我今天的这套文集,一共五本,写的就是当地的人、事、情,通过写作,希望把这个文学流派在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刘俊坡:传播文化还是要多搞点活动。南大港人也应走出去。有影响的人走出去,把更有影响的人引进来,这个区域的名声也大了。还需要做一些具体的事儿,比如田老师的书,要好好研究、策划系列宣传活动。这对新生代都会有影响。
张华北:宣传和文化部门,应加大对于南大港文化的研究,鼓励特色的文艺创作。立足这片土地,创作出接地气的、正能量的、反映地方特色的作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文化八仙桌”做得非常好,围绕着文化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活动。南大港人应积极响应,拿出力量来支持南大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保护第一生态旅游
推崇乡贤做大文化
主持:湿地是沧州东部旅游的一大景观。南大港湿地文化和沧州旅游,百姓都有自己的愿景。
田松林:南大港湿地的前景非常好,我们也希望南大港能做成河北的好景点。发展南大港人文景观,必须先把文化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把南大港的乡贤们挖出来。农村有很多名人贤士,不被社会了解,他们都在努力,都很有见解,就是没有机会展示。《人民日报》也一再提倡发挥乡贤的作用。另一个是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依靠他们,把南大港建设好。
刘孝先:旅游会产生污染。分寸要拿捏好,边建设边治理,总得有个过程,但要两条腿走路。
刘俊坡:我觉得还是要好好地保护湿地。旅游是只一个方面,没有这块湿地,文化的生命就没了。先重点保护再旅游。
张华北:我也是一个生态保护者。保护湿地是第一要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湿地何谈湿地文化和南大港文化?开发方面,应适度,围绕湿地,把文化做大做强。
年8月30日《沧州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