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乐大洼的最新解说

更乐大洼的最新解说

(根据杨振国、张志明为河北民协领三十多家媒体记者的现场导游解说记录整理)

1、村口桥头

热烈欢迎大家来到更乐大洼!

相信大家一路走来通过车窗就已经领略了太行梯田的风采,如果大家忽略了一路风景,现在回头环视依然不晚,这些层层绕山,举头可见的形如虎纹的梯田,就是被联合国官员惊叹过的,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伟大的工程——太行梯田。

我们的目光沿着这些梯田所夹的河道往南延伸,顺流而下,可以看见一个比都江堰的宝瓶口更壮观的山洞。那个洞,就是大洼的两洞之一洞,它聚拢清泉河水,在山洪爆发时,让巨大的水柱喷射十多米,所以,从那个洞穿越过去,就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有兴趣探险的朋友可以穿越那个洞,然后在绝壁上攀岩,穿越那个深潭。

大洼的另一个洞孔子峰畔,叫白云洞,是当年四村八乡求雨之圣地。不说洞了,连上了这孔子峰,就说说这孔子峰吧,在这里看,就是极普通的一个小山峰,但换个角度看,却是一个微妙微稍的孔圣人的天然雕塑,连眉毛鼻子都一清二楚。

好了,接下来,大家边走,我边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洼村。

2、上坡走进

大洼,古称凤凰窝。民间盛传,凤凰不落无宝之地,那么,凤凰窝大家可想而知应该有多么神奇了。大洼村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户,口人,人均收入元,耕地亩,非耕地亩。村落大体上呈窝状。占全村建筑三分之二以上的清代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此村距涉县县城20公里,距更乐镇政府10公里。大洼村墙里栽花墙外香,在众多的艺术家眼里,早已成了太行山地区原生态的艺术“圣地”,堪比江南的“乌镇”或“周庄”。

它依山就势于矗立在天然雕塑孔子峰下,从明朝天启年间开始有猎户凿山造屋而居。原始的建筑因闭塞得以保存,石堰嫁接在悬崖上,如群峰林立,布满整个山谷。一家一崖,一户一峰,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参差错落,构成一座原始的石头堡垒。日寇侵华,无微不至,却没有敢进大洼村。被誉为“太行石头村”和“太行布达拉宫”。常有大专院校学生团体、影视制片团队,长驻写生,拍摄电影、电视。有作家用四句话总结大洼美景:“悬崖峭壁筑石堡,巧夺天工皆奇观。与世隔绝藏特色,原始古老蕴内涵。”这首诗不是格律诗,但它完全说尽了大洼的奇妙。

3、龙王庙前

庙前戏台大家注意的是它的石头结构,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石头多,石头无处不在成了大洼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石碾、石磨、石驴槽,石头栏板……大洼人把石用到了极至。

这座龙王庙虽然小巧玲珑,但临河接村,是古代大洼人抗洪抗旱,向龙王救取风调雨顺的场所。始建于清朝初年,建国后曾作油坊的作坊,现在在花椒收获的季节,依然可生产花椒油(椒籽油),这种油奇香无比,但不易保存,只能吃一个月就失去了最初的味道。昙花好看,只开一时,世上很多美的东西,都有它的局限性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每年晚秋初冬,来这里是可以品尝到椒籽油的。

庙内的主殿,有两幅保存完好的神辇,是用来抬龙王爷的,古代每逢大旱,三乡五里都来大洼求雨,抬着龙王爷要到白云洞去设坛求雨。这与各地的求雨大同小异,但有一样,大洼村很奇特。就是连续大旱三年时的打“旱魃”,涉县各地都不同,有的地方用皮鞭抽,有的地方用太阳晒,有的地方用杆草火烤……但大洼村是用猎枪打。村里有位70多岁的老人,还亲手用猎枪打过。这说明,大洼村最初的先民,普通使用猎枪,是半耕半猎的。

4、村口石桥

大家看沟底,是千百年的山溪水打磨冲刷成的石头头河道,这河道是大洼八奇的其中一奇。河道上的这座小石桥,是大洼的第二座桥了。还有一桥在村中,跟这座桥的结构差不多,都是毛石干垒而成,曾进入摄影镜头,获国际金奖,拿到过美金。大家留心,一会我们马上可以见到了。

这里还要说的就是大洼的驴,为什么各家各户散养的驴,在大洼却要成群,成为太行山间是绝无仅有的独特现象,成为是大洼八奇的其中一奇,这是大洼之谜最好破解的谜,大家先猜一猜,一会我再给大家谜底。

因为大洼村各家各户养的驴在家闲时,都不在家里吃草料,都要到野外去放牧,每家都用一个人去放,误工费时不值得,所以全村的驴交一户人去放牧,一家一户轮流放牧,节省人力,同样得到让驴吃好吃饱的效果,这样大洼的驴就成群了。

5、过街沿途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村庄以路为中心依山就势分为两半,形成了两座由石头墙组成的“布达拉宫”,随处可见苍劲的崖柏和其它树木长在“石壁宫墙”上,用“扎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点缀着沧桑和雄伟。

深入“宫殿”,像是爬山,除了进来时走过的那条水泥路面,还能称其为街道,其它石巷只能算是“阶梯”吧,或随弯就势,或隐或显,大多都是五、六十度的坡,闪着金属般光亮。曲径通幽处,一个个门楼出现,虽不高大,却也飞檐斗拱,十分精美。竟然还有五脊六兽的门楼,插飞王嘴也很精致,暗八仙的木雕,彰显着昔日的繁华。因为是依山就势吧,这里扫地门极少,大多都是有门槛的。门楼都不太高大,可其中的砖雕、石雕,木刻,让我眼花缭乱。许多门楣上都有龙飞凤舞的文字,美仑美奂,可惜有的已经破败。

小石院一般都由上房、厢房、柴草房三房组成,清一色全由条石砌墙,白灰勾缝,木梁青瓦或石板顶。大多数院落分三层,底层养殖牲口,储存冬季取暖用的干柴,二层才是住户生活场所,三层的阁楼则是放粮食的。院落都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建在陡峭的山上,大多都有半边“悬空”,坐在石堰、石穹之上,而且全是房搭房,房摞房,房赶房,院赶院,院搭院,院摞院。再加上还正在使用的石碾,石磨,石臼,点缀其间,浑然一体,连缀成了“布达拉宫”。如此典型、如此独特、如此完整的原生态村落,在我国北方是很少见的。

大洼村的街道是阶梯式,楼梯式。这又是大洼八奇之二奇。

6、河间县令张志斌县官故居

大洼全村人都姓张,“一洼不容二鸟”,像魔咒一样,阻止外姓人无法在大洼插足。只有一个姓氏的大洼村,一直以来,就是村民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村中流传有句俗语:“西寂寥府,大洼县,刘陵跑马,框门战。”这句话的后两句,至今没法完全破译,但“大洼县”,民间一直认为是指大洼村出过两任县官。

其中一位曾在河间县当县官。因为河间县当时响马横行,县官要组织力量保境安民,就成了当地响马死敌,几年下来不得不辞职,举家隐居,回到家乡大洼避乱世。没想到响马们穷追不舍,竟然派出四位高手,身背快枪,快马追到大洼村口寻仇。无奈大洼村口难找,盘旋几圈,找不到入口。正好有一老者路过,于是拱手问路。没想到老者自称正是他们要找的河间县令,一边很客气地请他们进村,一边说要打些野味招待贵客。于是,随手扔块石头,惊起了一群山鸡,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位响马的快枪“借”到手里,就势举枪射击,顺势还枪,一连窜的动作一瞬间干净利落地完成,让众响马们目瞪口呆。更惊人的是,一枪打去,两只山鸡竟然应声落地。老者不紧不慢,走向前去,一手拾起一只山鸡,远远地招呼他们:“走呀,我们有下酒菜了。”

这四位响马心中有鬼,哪敢再迟疑,相互使个眼色,落荒而逃。而且为了保命,防止被河间县令追上,他们分路逃窜,两人顺张家河沟往上跑,另两人顺王金庄河沟往上跑。后来这个两河汇合处就叫成了马岔河。

7、阳信县典史张士宾故居及展出的老案

传说中的大洼两任县官,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第二任县官,不是县令,是典史。只是县里的第三把手,或是第四把手吧。记录他的石碑,致今还立在前边提到的,大洼村口那个大洞过去的深潭边上。

据《涉县地名志》载:大洼在清初立村,因为坐落在太行山最大的一个“凤凰窝”里,才叫“大窝”村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改成大洼的。而根据这个清代的“老案”,虽前几代的姓名已经认不清了,但从立案到现在,老案上记载着共28代人,这是很清楚明确的。就算排除掉前几代是“原籍”的祖宗,张姓最早在这里居住,也应该是明朝中早期。

还有两张村里张姓人家祖传的古地契,落款分别是“大明天启年五年和六年”。由两两条可以确定,在张姓清初移民之前,大洼村就已经至少有四户人家居住。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大山的封闭,大洼村人忘记了自己的古老历史,但的确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从他们在祈雨中与众不同的“枪打旱魈”的习俗,可以确定猎枪曾是他们的生产工具,神枪手一样的河间县,也印证了这一推测。古涉县人大多不织布,但古时大洼村人家家纺花织布。直到现在,家织布成了一种时髦物件,儿女结婚还一定要做一套家织布被子。

8、标志性建筑——大洼立交桥

连接村南村北两座“宫殿”的,是村中央的石头立交桥。相传这座桥就是这位河间知县隐居回家后所建。距今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全是“荒石”甃成,却比赵县的赵州桥还更具风韵。它也是独拱,全石结构,除石头外,一点也没用其它建筑材料。桥上有板凳一样的石栏护路,也可坐下来休息。虽没有赵州桥的“耳洞”,但桥身却比赵州桥要高得多,桥上走人过驴和车辆,桥下也可以同时走人过车,正如现在的立交桥,却比现代化的立交桥有山野味道。

若遇下雨,桥下路面上流水潺潺,两边壁垒森严,人们坐在桥上看景,仿佛走进了仙景。就是这座桥,加上黎明的晨光,加上两头驮娄上地的毛驴,成就了一位摄影师,他拍摄下了这道独特的风景,一举荣获国际摄影大赛的金奖。

9、元君宫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初的康熙年间,最主要的是参观宫里的龙头,还有屋脊上的兽头,雕刻得不比皇宫的雕刻差。别不多说。

这里我们可以望一下大洼的另一座桥,或者说是另一个洞,这个洞叫撒金桥。也是桥也是洞,说得有些矛盾,但我们总结一下,大洼村中有两桥两洞堪称奇观:村口那个洞介绍过了,现在我们远远可望的那个洞,也是桥,天然形成,在后山,像桂林的象鼻山,那个象山水月奇观。赵匡胤送京娘在那里留有故事。有本戏叫《哭头》戏中,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段唱词:“想当年路过洒金桥,遇见个先生本姓苗,苗先生给我算一卦,他算我三十六岁穿皇袍。”说得就是那座天然石桥或者叫洞。

10、(路上体验大洼街道的阶梯式和楼梯式,还有路上摆放的农具“驮子”)

大家看到这此驮子了吧,它装上粪,少说也有一百多斤,但大洼村,无论大人和孩子,就是只有七八岁的孩子,也能把它放到驴背上。这是大洼的有一个谜。大家可以想想是怎样放的。能想出来不能?还有,大洼村这么多的石堰,石堰上最大的石块少说也有两吨重吧,大洼先人,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下是怎样垒上去的?这又是一个大洼之谜。不知大家能不能破译?

11、崖上院落

走进这个院子的堂屋,大家仔细看看,可以解开我前边提到的两个谜之一。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屋子的三面墙壁和屋子的地面,都是大山原体的一块石头构成的。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这里过去根本就没有院子这样的平地,只是个陡峭的山坡。这个屋子的主人是在石头山的半腰劈山造院的。他们把半山腰的石头凿下来,在山脚下垒起石堰,填出一块平地来盖房,但嫌这院子太小,又把山体挖进去一部分,挖出来的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盖房用,也用来垒起这个屋子的前墙。大家在门口可以看到,这个院子的建成,屋主垒了十多米宽三十多米高石堰,这就是大洼先民给大洼留下来的大洼精神。

前边的答案这时就能出来了,因为石头是从山上往下移,用来垒堰的,不是从地面往上搬,所以,多么大的石块,那怕两吨重,只要撬动的方法得当,是完全可以滚落在石堰上的。而且,由这种大石头压牢的石堰,与山体结成了一体,千年万古固若金汤。可以抗击山洪和泥石流。这是大洼村传统民居在二十年一周期的山洪灾害面前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家庭”

传说是一个在北京做买卖的更乐村人,学了北京的一个小曲调,回家乡后经常唱,别人听得好听,就都学,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张伯然从更乐迁居大洼时,把这个表演也带到了大洼。传了几代,已经失传,是近年大洼村支书张书生、村主任又找到更乐南池支部书记张学利(唱家庭传承人)学回来的。

唱家庭表濱一般是一丑角、四净角,共五个人。一丑角:上身穿四开褐衫,下穿彩裤,头著中间插了钢丝的朝天独辫,鼻梁上油彩画蛤蟆,两只手敲击小竹板。四净角:一人拿惊击鼓,八寸大小,二寸厚扁鼓,不用鼓锤,用手指敲;一人操霸王鞭,其实是棍上串着铜钱,手捋钱就相互碰击“唰啷”“唰啷”响;另一人拿琵琶弹着,另一个拿两三个铜钱一摄的铜撞玲,相互撞。一丑前边走,四净角后边跟。一路走,一路唱。有的词是随口瞎编的,有的词是传下来的,分不清,大约大家认为好的就唱。常唱的有:

1、斟上酒、坐花船、琵琶弦子一起弹,这才是大家弹得一个音,三调弯。

2、俏大姐,站门前,丢风卖俏,活灵灵杏子眼,偷把人瞧。也有唱成:“两道娥眉弯又细,风流只在两眉梢”的。

3、是谁家,一枝花,年纪不过十七八,把人来爱熬。俏冤家。

4、有崖虎,上楼来四下观看,观见了庄小姐独坐床前,解纽扣,宽衣衫,白生生肚皮露在外边。崖虎一见一个春心动,手拿金扇把灯扇。庄小姐吃一惊,楼口没风怎没了灯,叫一声丫环,唤一声翠英,连叫数声,哎咳几声,没人吭声,好心惊。

5、有崖虎,定计高,手提裤子往楼上跑,双手搂住庄小姐,我的娇。丢丢手,缠什么缠,爹娘知道送堂官,坏了你前程休怪俺。我是崖虎,你不要声高,咱俩办事要悄悄。青山在绿水在,日月穿梭催人老,不玩不耍是泥胎。

6、远看着青山雾气腾,一母所生两条龙。马武儿,共岑彭,西天取经又是唐僧、孙悟空。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大洼还有许多谜,其实我也解不开。

正如作家写得那样:“大洼村不是一个孤立的风景,她与前何、后何、江家、西寂寥四村一脉相承,北连国家级4A景区王金庄,南接莲花寺、古台水库,十里水光山色,一线红船绿水。一道道的瀑布千姿百态,展现出水的千娇百媚;一座座的小桥玲珑端庄,连沟接坎,架筑的不仅仅是山里人的通途,更是独辟蹊径的绝佳风景;一户户的农家院落鳞次栉比,不只是胜过江南的风光画卷,更是山里人盈实的日子。”

赞赏

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y/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