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栻
乐都县碾伯镇人。生于清乾隆五年(年),卒于嘉庆八年(年),是当时被人称道的“甘肃三吴”之一。
吴栻家境贫寒,兄弟三人,十三岁时丧父。幼年非常聪明,勤奋好学,十六岁考中秀才;25岁时,看着母亲渐渐衰老,升官发财之路遥遥无期,只好设一个学馆教书。33岁时,母亲去世,生活越来越窘迫,37岁在友人郑秀峰的资助下去长安考中举人。回家后,先后在乐都凤山书院、石沟寺私塾、甘肃平邑的镇番书院、贵德等地教书。
吴栻苦心钻研了佛家的《楞严经》、道家的《参同契》等书籍,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想到自己所过的坎坷生活,深悔当年的醉心科举,于是改为“洗心道人”
吴栻著有《醉吟录》、《岁吟录》、《云庵杂志》《采真集》等约十二万多字,现多说已经丢失。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词句流畅。词语中多流露出多当时社会的不满,抒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谢善述乐都县瞿昙磨台村人,生于清同治元年(年)。
幼年天赋异禀,从师唐古山,14岁能写八股文,16岁应童试得第一,应县、府试,名列榜首。光绪十一年考科举一等,选为乙酉科拔贡。十二年()年赴京考未中,后父母纷纷过世,生活窘迫。后回到民和官亭教书,因逢兵乱,到甘肃省平凉府任府任教授,又逢改良派实行变法,府州县皆设西学,又到兰州就读师范,一年后回到碾伯高等小学教书。宣统元年,清政府为了庆祝宣统继位,举行了最后一次科考,谢善述抱着一线希望借债赴京,但仍未考中。当时,朝中贿赂成风,谢善述为人耿直,不善钻营,数月后无人引荐,只能凑资还乡。回到乡里,积极倡办新学,自任教员。
一生著述较多,现存的原稿有《荒年歌》、《京城歌》、《劝善歌》等
洛桑更登土族,羊官寺寺主,同治十一年(年)生。
精通藏文经典,自叹不懂汉文,所以极力提倡办学,热心教育。民国21年(年),曾在羊官寺附近自筹经费,创办了蒙藏小学。从严治学,对教员的教学监督很严格,对学生学习督促不懈。年终考核时给优异者物质奖励,因此在校师生不敢懈怠。
至今,北山一带的藏族和土族人民时长怀念他。
李生香乐都县马营乡湾塘村人,字兰谷,生于清同治十年(年)。
兄弟六人,生香为老大。小时候成绩出类拔萃,兰州会试,中第一名禀膳秀才,并深受主考官和兰州儒林刘晓岚等人的赞赏,评语云:“才华出众,文字并茂”。
才文华字出并众茂
刘晓岚后派任为乐都凤山书院主讲兼县文庙祭祀官。
“五四”运动后,积极领导学生反贪污和禁烟运动,提倡男子剪发和妇女放足。民国十一年,任碾伯第一高等小学校长,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组织学生演文明戏、体操表演等活动。
后因为不满马麒家族的统治,被马麒软禁。
民国19年,
成立乐都中学以后,任教员,在当时的教育界非常负有名望,
人们尊称“兰老”。
吴振邦乐都马营马连沟人,光绪二十六年(年)生。年考入乐都县第一高等学校。民国8年,考甘肃省第一中学,名列榜首,因左目失明,未被录取。后因奋发图强,终于取得学生资格。
民国十五年,回乡任乐都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长。但因设在李家祥大洼,地处山区,交通梗塞,但自吴振邦任教以来,教育质量一直较高,可与一二校并驾齐驱,吴由此闻名全县。后任乐都中学校育主任。
吴在教学中常
“误人子弟,
如杀人之父兄”
为座右铭,
对所任课程必定
认真钻研,
课堂上由浅入深,
讲解透彻。
罗桑香趣乐都下营白土庄,藏族,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民国1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边疆教育系,后返回青海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军区藏族顾问,并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正式协商会议,在北京期间接受彭德怀元帅的接见。
来源:乐都县志综合整理如有任何不当之处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法律顾问:青海闻通律师事务所李长鸿电话
乐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