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卫星

1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卫星

▲7月31日11时,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7月31日11时,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高分十一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

——新华网

2“大洋一号”科考船起航

▲7月31日,“大洋一号”科考船在青岛出发,执行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7月31日从青岛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该航次是落实“蛟龙探海”西北太平洋工作方案的重要航次,主要任务是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微塑料、放射性核素等深海环境问题调查;同时对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等进行观测。计划航程约海里,共天。

航次调查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该海域是我国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区,是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的热点区域。本航次的实施将进一步加深对调查区域水文、地质、生物、海水化学等特征的认识,促进深海矿产和深海环境及其影响机制等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将为我国在认识深海、和平利用深海资源发挥基础作用。

该航次调查队伍由30家国内单位的名人员组成,其中包括87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后备人员)。

——《科技日报》

3中美研发纳米疫苗抗击甲流

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联手研发出一种纳米颗粒流感疫苗,在小鼠实验中能够有效抵御甲型流感病毒。这种疫苗为研发通用流感疫苗等药物开启新的思路。

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显示,这种颗粒由双层多肽组成,可模仿流感病毒发出生物信号,诱发双重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说,双层疫苗的核心由流感病毒核蛋白质中的多肽组成,这种多肽可诱发免疫T细胞反应,针对流感病毒产生交叉保护作用;纳米颗粒的外层由甲型流感病毒的M2蛋白胞外域的4种肽组成。在大部分人类季节性甲流病毒中,这种蛋白的胞外域是保守区域,有望成为未来研究通用流感疫苗的靶点。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副教授汪宝忠说,这种纳米颗粒还可诱发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与免疫T细胞产生协同作用。

研究显示,接种这种疫苗后,感染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小鼠完全存活,而接种安慰剂的小鼠均在一周内死亡。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双层的多肽纳米颗粒的免疫效果更强且有效成分更稳定,也有望用于其他病原体或癌症疫苗研发。

多肽是蛋白质水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比蛋白质小得多。汪宝忠对新华社记者说,就诱发T细胞免疫而言,一个抗原蛋白质中只有一小部分片段是有效的抗原决定簇,其他序列没有抗原性却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而使用多肽可增加有效抗原决定簇的密度,且多肽容易自动化合成,无需复杂的蛋白表达和纯化过程。

在实验中,这种疫苗不是使用传统的肌肉注射方法接种,而是采用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通过贴在皮肤上接种。研究人员说,这种给药方法能让药效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还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和中国河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研发出药效更强、给药途径更佳的通用流感疫苗来抵御多种流感病毒。

——新华网

4全球最大王企鹅栖息地企鹅数量锐减90%

据外媒报道,7月30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过去30年来,世界上最大的王企鹅栖息地、位于非洲南端与南极洲之间的法属科雄岛(IleauxCochons)上的王企鹅数量大幅减少近90%。

据报道,科学家上一次对科雄岛进行调查时,岛上约有万只王企鹅。但30日发表在《南极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却指出,最近的卫星影像和直升机上拍摄的照片显示,科雄岛上的王企鹅数量大减,只剩下20万只。

这项研究的主笔、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生态学家魏默史克奇(HenriWeimerskirch)表示:“这完全出乎意料,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栖息地的王企鹅占全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目前尚不清楚科雄岛上的王企鹅数量为何会大幅减少。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是原因之一。

报道称,年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南印度洋海水变暖,这导致王企鹅赖以维生的鱼类和鱿鱼迁移,这超出了王企鹅的觅食圈。

魏默史克奇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这个区域的所有王企鹅栖息地的企鹅,都出现数量减少与繁殖成功率欠佳的情况。

魏默史克奇和同行在过去的研究中就发现,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到了本世纪中期,王企鹅将无法继续在科雄岛所在的克罗泽群岛(IlesCrozet)生存。

——中国新闻网

5蜥蜴适应自然选择

▲抓握能力较强的蜥蜴更可能在飓风后幸存。图片来源:《自然》

近日,一项新研究指出,枝干抓握能力较强的蜥蜴更有可能在飓风后幸存,这是一起正在发生的自然选择事件。

飓风等自然灾害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并导致大量生物死亡。不过,人们尚不清楚飓风导致的死亡是随机性的还是自然对某些物理特性的优先选择,如抗强风能力。

在飓风厄玛和玛利亚毫无预兆地登陆前,美国哈佛大学的ColinDonihue和同事恰巧刚刚在邻近的西印度群岛派恩岛和瓦特岛完成了小型安乐蜥属种群的研究工作。考虑到这是研究飓风对蜥蜴直接影响的难得机会,研究人员在飓风后重回当地进行了跟踪调查,对比了飓风前后安乐蜥的附肢长度和趾垫面积。

该研究小组认为附肢长度和趾垫面积不仅能影响安乐蜥的抓握能力,还与安乐蜥生境利用和运动方式相关。与飓风前相比,派恩岛和瓦特岛上存活下来的蜥蜴平均趾垫更大、前肢更长、后肢更短。

Donihue等人还证实了该种群的趾垫大小和抓握能力具有相关性,并通过拍摄展示了蜥蜴在飓风冲击下如何抓住枝干。虽然较长的前肢更利于抓握,但他们指出,由于蜥蜴在飓风中采取特定的抓握姿势,较长的后肢反而会增加被风吹动的表面积,产生不利影响。相关论文日前刊登于《自然》杂志。

据预测,极端天气在今后几十年的频率和强度都会上升,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演化动力学研究应将具有选择性的极端天气纳入考虑范围。

——《中国科学报》

6中国科大提出碳纳米材料合成新路线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和梁海伟团队设计出一种过渡金属盐催化有机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径,实现了在分子层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掺杂碳纳米材料。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7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

有机小分子因其存在广泛、种类多样、元素丰富,是一种理想的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前驱体。但在高温下,有机小分子的高挥发性使得其作为原料制备碳纳米材料必须使用复杂方法和设备,如化学气相沉积和高压密闭合成。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过渡金属辅助有机分子碳化的方法,通过使用过渡金属盐辅助热解有机小分子来制备碳纳米材料。在高温热解过程中,过渡金属盐不仅能提高小分子的热稳定,还能催化其聚合优先形成相应的聚合物中间体,避免有机小分子在高温热解中挥发,最终形成碳纳米材料。

他们发现,至少15种有机小分子和9种过渡金属盐可以作为碳前驱物和催化剂来制备相应的碳基纳米材料,同时多种硬模板可以用在该方法中来提高所得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多孔性。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普适、简单、高效的碳纳米材料合成方法。

该法制备的多孔碳纳米材料在选择性乙苯氧化、硝基苯氢化、析氢反应、氧还原反应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中国科学报》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y/5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