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
关,指山海关。
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在十九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人们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至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至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至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
十九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年全部开禁,年关东总人口增至万人。民国年间(年——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东”与“山东”同义,这里的“山”指崤(xiáo)山,“山东”指崤山以东。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
明朝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
自康熙年间(—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光绪三十三年(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除“东北”、“关东”、“东三省”外,还有一些俗称。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称东北为“海北”,称山东为“海南”。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白山黑水”。
考古发现证明:辽东半岛是“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登陆点。据此,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年前。自秦汉以后,每当中原战乱,山东人或南下江南,或北上辽东避难。但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闯关东”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及皖北人。其中,山东人占80%左右。自清至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万人。高峰时节,一年便有上百万人。
山东人“闯关东”,在白山黑水间垦荒、放山、淘金、伐木,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
山东人为什么不避风寒,不畏艰险,不远千里“闯关东”?
贫穷,是主要原因。
想当年,山东曾是富庶之地。战国时的苏秦,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主父偃皆曾赞叹齐地之富。不承想,入东汉以后,每况愈下,山东逐渐衰落了。
谚云:“死逼梁山下关东。”---为何山东人只有这两种选择?这是山东人“种地为上”的思维定式所造成的。那些惯于土里刨食而又被抛出土地的破产农民举目四望,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逼上梁山,扯旗造反;其二,闯入关东,刨口饭吃。
山东人“闯关东”除了经济原因外,与山东人的传统性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这是山东人“闯关东”的文化素质。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粗犷、豪放的传统性格使得山东人敢于“闯关东”;勤劳节俭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在东北获得生存的空间;诚实、尚义、好客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赢得他人的尊敬与信任。
“韩边外”韩宪宗-把头始祖
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不仅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金帮亦多为山东人。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
韩宪宗(年~年),原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韩家庄。嘉庆年间,韩宪宗的父亲韩元毓从山东逃难到东北,辗转多地,最后定居于今吉林省桦甸木箕河地窨子。
韩宪宗为人粗犷豪放,行侠仗义。他与李茂林等金工结义为兄弟,在金工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当时,夹皮沟一带有个名叫梁才的,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韩宪宗带领众金工驱逐了梁才一伙。梁才不甘心失败,招兵买马,卷土重来。咸丰四年(年)五月的一天,双方交火。韩宪宗使出“疑兵之计”:将火绳拴挂在周围的树杈上(当时使用火枪,一个火头显示有一杆火枪),梁才率人攻打时,韩宪宗命人点燃火绳。一时间,火光四射,如千枪齐发。伴随着火光,众人齐声呐喊,震撼山谷。梁才不明虚实,抱头鼠窜。韩宗宪率人乘胜追击,梁才一伙被全部消灭。韩宪宗被夹皮沟金工推举为统领。
韩宪宗整顿采金秩序,设立了一整套的统治机构,其中枢机关称为“会房”,统揽行政、司法、征税。他豢养私兵,号称有“乡勇三千”。韩宪宗采用“把头制”管理,设大班(大帮)、小班(小帮),一般大班有金工人左右,最多上千人;小班一般为20人~50人,各设“把头”管理。清朝的势力鞭长莫及,夹皮沟成了韩宪宗的天下,人们只知有韩,而不知有清。夹皮沟一带的农民、木把(伐木工)、猎户、放山人,也都接受韩宪宗的统治,就连民间的诉讼案件也都由韩宪宗的“衙门”来审理。
夹皮沟金矿采金规模不断扩大。到咸丰十年(年),开采沙金矿22处,金工达四五万人。咸丰二十年(年),夹皮沟金矿日产黄金余两,有“日进斗金”之说,是当时世界上产金最高的矿山之一。
夹皮沟地处“柳条边”外,民间俗称韩宪宗为“韩边外”。据统计,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年,达到万人;年,为.9万人;年,为.6万人;年,为67.3万人。即从年至年的10年间共有近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据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民(含后裔)人口达到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闯关东,对于那些苦难的农民来说,既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段奋斗的征程。闯关东,为中国人口移民史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如果说清政府于19世纪开埠,浙江宁波人为首的移民造就了当时的移民城市上海,闯关东造就代表的移民城市则是大连。
在甲午战争时期,即大规模的闯关东尚未开始之时,甲午战争中残暴的日军,大量杀害旅顺(今属大连)平民,造成了2万多人被害的惨案,同时也造成大量金州等百姓被迫迁移。而大连作为随后山东人海路闯关东的停留点和中转站,接纳了大量的涌入的移民,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大连在闯关东浪潮中拥有其特殊性:
一是人口组成得到极大的改变,其程度在东北的各城市中是数一数二的。闯关东之前,大连人口仅20万人左右,而闯关东之后,大连人口增加了几倍。
二是山东后裔的比例及其高,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的东北城市,截止到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山东人后裔的比例约占大连总人口的60%以上。
三是大连是在闯关东之后,大连口音终于成熟起来,明代时大连就属于辽东山东府管辖。大连话又称为胶辽官话,或者莱语。这是自古辽东大连和烟威两地本是同根,以聚集地的形式居住和工作,因此而形成的特征语言。
四是大连文化的形成,例如饮食文化,大连菜是完全基于鲁菜中胶东菜系的基础上,结合东北菜和福建海西(当时有少数闽人也移民至大连)菜系而形成的。
闯关东的浪潮中,涌现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有正派的英雄,也有具有反派色彩的枭雄。
杨靖宇,闯关东的背景是关内的人主动或者被迫到关外闯荡,杨靖宇同志明显属于前者。杨靖宇,河南确山县人,年进入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对日军进行游击战,在关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抵抗日本侵略者。
赵尚志同志祖籍山东省齐东县,其祖辈闯关东至辽宁省朝阳县(今朝阳市),长大后加入了中共组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赵一曼同志在四川宜宾出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进入东北地区,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游行,年春,领导游击队进行抗日游击活动,由于她和赵尚志同姓,游击队战士们一度误认为他们是兄妹关系。
张作霖,东北军大军阀,是袁世凯之后的三大军阀之一最高领导人,祖籍河北大城县,道光年间,其祖辈进入关外,起先移居在盘锦市大洼县,后在奉天(今沈阳)定居下来,张学良也在那里出生。
杜立三,被称为“辽西巨匪”,祖籍天津(当时属于直隶),闯关东时,其父辈移居到辽宁省辽中县。其作为辽西的一个“巨匪”,不仅仅打劫关外富商,而且打劫俄国商人,后被张作霖诱杀,闯关东的匪首最终被闯关东的大军阀杀害。
比起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大人物,闯关东的百姓大多显得平凡无奇,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晚清、民国),战火纷飞,灾害频发,每一个闯关东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在21世纪的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这些当时闯关东的主要发祥地,却又各自成为了东北人(即旧社会所说的关外人)背井离乡,到外地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