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色小字丨 田庄台小吃以清真食品为主,烧鸡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在当地,没有烧鸡便不成席,每逢喜宴,烧鸡更是敬献给食客的一道大菜。而说到烧鸡就不得不提到“三合居”。
最早的三合居是一家老饭馆,也是改革开放后田庄台最早兴起的私营饭馆之一,店主是田庄台装卸队的三个老哥们儿。老哥仨解放前都是“小扛儿”,解放后就成了装卸工,无论咋称呼,都是仰赖在码头搬运往来货物为生。辽河航运末期,装卸效益自然不好,家中子女又多,生活令人惆怅,工人们就纷纷起意要做个买卖。老哥仨都是回民,回民大多会做吃的,就决定了开家饭馆。三人合伙,“居”是“聚集”之意,又是回民饭馆的惯用字,于是就有了“三合居”这个名字。
作为三合居烧鸡的第五代传人,杨闻说:“田庄台的烧鸡,皮香肉软,从选鸡到制鸡,层层工序保证了味道和口感的独特。”田庄台人天生爱吃,也懂吃、会吃,用当地人的话讲就是“嘴刁”。以三合居为例,必须选1年半以上的活鸡,经过择毛、除腔、洗净、敲打、造型、煮、熏等18道工艺流程,辅以肉桂、肉豆蔻、丁香、茴香、陈皮等20余种佐料,精细加工而成。
造型前,用木槌敲打鸡的胸脯和胯骨,不仅可以使关节松动便于后续的造型,也让鸡肉的纤维更加松软。造型时,两只鸡腿要交叉插入鸡腹内,鸡头则弯回别在鸡翅膀下,使整只鸡形成紧凑的元宝型,既美观又便于包装携带。
田庄台烧鸡的精髓还是在煮鸡的料包。“每家都有自己的料包,我家的老汤传到现在有三十四五年了,汤头每天都要滚一遍。”杨闻说,汤头是她的爷爷留下的,但手艺却要追溯到她爷爷的爷爷。
年出生的杨闻是杨志国的孙女,杨立君的独女。当年,杨闻对这份家族产业没啥兴趣,或者说对田庄台这个早已落寞的小镇没啥兴趣,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拼。而杨志国年事已高,耳朵已背,杨立君夫妇也身体欠佳,眼见后继乏人,就意冷心灰地闭了店。这样的状况并非杨家个案,在田庄台普遍存在。
杨闻接手家族生意是在年。之前,店铺关了七八年,烧鸡也只在逢年过节应老主顾及众亲友之请才做。随着政府整合资源并加大宣传力度,田庄台小吃再度美名外扬,杨闻成了第一个回乡接续祖业的年轻人,也打开了田庄台年轻人回流盘活家族老字号的豁口。“现在平常日一天能卖百十来只,许多远方的客人也找上门来,每天要从凌晨两点半就开始忙活了。通过互联网,烧鸡甚至卖到了国外,而且都要提前预订。”杨闻说。
下期人物:张淑媛
END
监制|周德莹
策划|李同利
编辑|李伟李华
来源|臧春宇/文/图
出品|盘锦市大洼区融媒体发展中心
光影驿站
桃花 摄影:甄红军
大洼宣传
an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