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不但是一个村子的立村史,更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的浓缩。商都县历史悠久,有人类居住的时间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密集期可寻迹于辽金时期。漫长的游牧为主生活,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各北方少数民族并未留下太多的诸如“村名”的遗产。商都村名的大规模产生,源于清末民国初的大规模垦荒及其来自山西、河北垦荒人流的涌入。
村名的形成虽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是其背后无不隐藏着商都的历史文化,从村名的命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质朴文化和乡风。归结起来,商都村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于游牧少数民族的村名
商都大规模开垦前,游牧少数民族是这里的主人,但他们居住时的村名(营名)已无从考证,留给后人的是汉族开垦者重新起的村名。但也有少数含有最后一任游牧少数民族——蒙古族居住时的村名保留了下来,有的经过汉民改良,或口口相传有误,与原意有所出入了。
骆驼盘年建村,其时这里为蒙古族人放牧骆驼的地盘,故名。
东大井年前后,有蒙古族人在此放牧,并打大井一眼。后有汉民居此建村,并居大井之东,故名。
五喇嘛沟年开地时,发现村东住一名叫五喇嘛的蒙古族人,定村名为五喇嘛沟。
喇嘛板汉民建村时,有一蒙古族喇嘛建板申居此,板申系蒙古语房子之意。起村名喇嘛板申,后简化为喇嘛板。
麻尼卜年汉民迁入时,这里有蒙古族人居住,名麻尼忽屯。麻尼忽屯系蒙古语,麻尼为佛珠,忽屯为井。后因此处地势低洼,改名为麻尼卜。
高勿素年前后,有蒙古族人在此设营放牧,因水质苦涩,故名高勿素。高勿素系蒙古语,苦水之意。
后海子年建村,取名崩崩营子。崩崩营,蒙古语“废墟”之意。年改为现名。
哈北嘎年建村时,有蒙古族牧民哈北嘎在此放牧,放名。
察卜诺察卜诺,蒙古语,圆海子之意。
东营子开地时,蒙古族人爬胡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故名爬胡营子。年,因村位于十八顷东,汉民称作东营子。
板申图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在此设营放牧,并盖有几间土房,故名。板申是蒙古语,房子的意思。年,农民郭氏来此开地时,将村名改为郭家村。年,又恢复原村名。
脑营子年,蒙古族牧民脑营子在此设营放牧,故以此人名命村。年,脑营子迁走,农民马五在此开地建村,村名改为马五村年恢复原名。
八音察汗八音察汗系蒙古语,八音意为富饶,察汗意为白色。年建村,因此地平坦且富饶故名。后在附近又建一新村,为区别同名两村,以前后分。
二忽赛营子年,蒙古族牧民二忽赛在此设营放牧,故以此人名命村。
玻璃忽镜蒙古语灰色盐碱地之意。
贲红沟年前后,蒙古族人在此放牧,因居山沟旁,起名贲红沟。贲红系蒙古语坟墓之意。
独贡营子年前后,蒙古族人独贡居此,得名。
公主城年建村时,曾出土过大量铜币、铜镜。据从铜镜的龙凤图案推断,元代肖英王之女曾在此筑城而居,现存古迹遗址,故名公主城。
章毛勿素年,蒙古族人在此放牧,路边有水井一眼,后建村时沿用章毛勿素为村名。章毛勿素系蒙古语,“路边有水”的意思。
德力勿素年前后,人称大来栓的人在此开地。因此地水草丰美,得名德力勿素。德力勿素系蒙古语,水草丰茂之意。
赛勿素约年,有牧民在此放牧建村,村内有水井,水质好,故名。“赛勿素”,系蒙古语,好水之意。
卯都年,有蒙古族人居此地放牧,因此地有颗树,故名。
大黑沙土年前后,有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建起几个较大的牲畜园圃,故得名大黑沙土。黑沙土,蒙古语,意为有围墙的地方。
格化司台年前后,此地就有蒙古族放牧,称此地为“格化司台”。格化司台,意为“形如锅盖的山”。
章盖营年,有一曾任过官名“章盖”的蒙古族人,来此管理牧民放牧事宜,故名。“章盖”,满语,官名。
二喇嘛年,蒙古族牧民二喇嘛在此放牧,故名。
传承下来的包含蒙古族意味的村庄,大多成名于开垦时。经几代流传,早已失去原有的原汁原味的蒙古族语了。
卯都图年,农民王悦来此开地,因山上有棵树显眼,故名。卯都图,蒙古语,有树的地方。
卯都系蒙古语,意为树。
白音光郎年建村,因村东有条河,故名。白音光郎系蒙古语富饶的河之意。
库伦图库伦图系蒙古语“有围墙的草场”年,一军官在此处娶一小妾,将其家四周围以高墙,当地人称库伦图,故名。
赛苏计年,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赛苏计系蒙古语肥美的胯骨状牧场之意。
二、以开地首居者的姓名命名
在商都,这一类村名最多。商都放荒招垦时,流民大量涌人,他们或三五户成群,或兄弟成对,来这里开垦种地。没几年,一个一个的小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在商都这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生出。这些村庄,大多用首居者或大户的名字命名.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价值观念的取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时文化的贫瘠--实在想不出一个好听的、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了。
田家村年前后,名田启的人来此开地,后人便以其姓氏取村名。
董家村年,有一名叫董i宽的人来此开地,故名。
吴家村年,有一姓吴的人来此开地建村,因本人小名叫四黑记,曾以此命村名。年以姓氏命村。
三虎地年,有一名叫i虎的人来此开地建村,故名。
保太年,名叫赵保太的人来此开地,村由此得名。
郭家村年,郭振礼在此开地建村,故名。
梁红村年,农民梁红在此开地建村,故名。
史明村年,农民史万明居此开地建村,以此人名命村。后人简化为史明村。
谢家村年,谢老四来此开地,故名。
胡家村年,农民胡来世在此开地建村,故名。
袁家村年,有温老三等三户来此开地建村,取名温家村。后因温家外迁,富户袁润生迁入,年,以袁氏名命村。
梁家村年,梁苍海来此开地建村,故名。
郝家村年,名叫郝进发的人居此开地建村,故名。
戚家坊子年,戚老二来此开地建村,故名。
田家村年,农民田七师居此开地建村,故名。
渠家村年,渠来红来此开地,因居洼地,故以方言命名来红卜子,年改为现名。
侯家村年,侯文来此开地建村,故名。
米万良村年前后,名米万良的人雇佣人居此开地,故名。
韩家村约年,农民韩万祥居此开地,故名。
池家村约年,农民池德全居此开地,故名。
滑家村年,农民滑志勇兄弟居此开地,得名。
范家村年,范卓来此垦种,故名。
翟家村约年,翟胜等几户居此开地,故名。
大拉子年前后,有一名叫大拉子的农民在此开地建村,故名。
米家村约年,农民米永来此开地,故名。
郝二举梁年,郝二举在此开地建村,因其居住在梁上,故名。
武家村年前后,武英来此开地,故名。
杨六九年,农民杨六九来此垦种,故名。
七邓营年,蒙古族牧民七邓在此放牧,故名七邓营。
根市井年,农民刘根四在此建村,打水井一眼,取名根四井村。后转音为根市井。
以姓氏或姓名冠以村名,占绝大多数。本文仅例举了部分以首居者有名有姓并以其姓或名命名的村庄。这类村子有三个特点:一是其住户大都是以村名第一个字的姓氏为主(杂姓很少)。这符合开始成居民点时,人群的组成是以本氏族为主的规律;二是村子大部地处平川区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丘陵区,适宜农耕发展。农耕时期大量涌人的人口,都是熟练的农业人口,有一定耕作经验,肯定先选择适合农耕条件的平川、交通方便的地点;三是以姓命名的村重复村名较多,如全县有多个李家村、张家村……
三、以自己居住地比较著名的事物或地形特点命名
村名要简便易记,特点鲜明,便于人们交流,传递信息,地形特点便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人们在居住的时候,都十分留意自己周围独特的事物,以区分自己所居住地与他人的居住地不同之处。草木、水泉、湖淖、山石甚至动物,都会成为当地的一景,进而人们用它来为自己的村命名。
马鞍桥西马鞍桥于年建村,因其坐落在大山梁的两侧,地形如马鞍,故名。后有东马鞍桥。
小海子年建村,因村前有一小水泡,人称海子,故名。
河西年建村,因村位于不冻河西,得名。
海卜子年建村,因村前有一亩大的海子,故得名。
大东沟年建村,因村东有条沙沟,故名。
小海子年建村。因村南有一水泉,常年流水,聚成小水泡子,故名。
泉脑子年,有三户农民来此开地建村,因村南滩地里有数眼泉子,故名。
汗淖堡年,有几户农民来此开地,因村前有一旱淖,故名汗淖卜子。后人改称旱淖堡。
八角淖年,杨达在此建村,取名杨达营子。年,因村南有八个旱淖连在一起,故改为现名。
五泉洼约年,农民张五泉来此开地,且因地形低洼,故名。
泉卜子约年,常家、李家在此开地,村西南滩洼处有泉水,故名。
泉子沟年建村,村西山沟泉水常流,得名。
新井子年建村,因新打水井一眼,故名。
五顶房年,五户农民居此耕种,因每户一顶房,故得名。
十九间房子年,有几户农民来此开地建村.因全村有十九间房子,故名。
新石脑包年,农民赵莽在此开地建村。因村居青石脑包山下,故名。
白沙井年,有人在此开地建村,村南打井一眼,为白沙土质,故名。
台道湾约年,有数户农民在此开地建村,村前有通往张家口的驿路,故名。
土城子年,此地建有一城,后因火山爆发被毁。年,数户农民居此耕种,尚存古城遗迹,故名。
察卜淖年建村,因村前有一淖,故名。察卜淖汗系蒙古语,意为圆形的海子。
二道渠年建村,此地有三条洪水渠,本村位于第二条洪水渠旁,故名。
西水泉年,有蒙古族人居此,因有一水泉,故名水泉地。年,有汉民居此,在水泉东西两侧各建一村,居西的称作西水泉,居东的称作东水泉。
人头山年前后建村,因村东南有山形似人头,得名。
称干井年,有人居此开地建村。因村前有一水井,用撑杆提水灌地,得名撑杆井村,后人用其谐音称作称干井。
北井子年,农民张佃元等租种丁四土地,并居此建村。因村居地北,村中凿井一眼,故名。
东井子年,农民史德宝等租种丁四土地,并居此建村。因村居地东,村中凿井一眼,故名。
大围子年,农民冯和来此垦种,故以人命村。后因村四周有围墙,人称围子,村亦得名大围子。
南大井年建村,因村南有水井一眼,故名。
大土城年建村,因村正北有一座古城遗址,得名。近旁还有一村,名小土城,得名相同。
油葫芦湾年,山西省几户农民来此垦种建村,因村西有石。形似油葫芦,故名。
西井子年建村前,一直有蒙古族人从事牧业生产,建村时,此地东、西各有一眼水井,因村位于井西,以此得名。
东井子建村前一直有蒙古族人放牧定居。因村东北的山上石头易作磨刀石,故得村名“毕办图”。“毕办图”系蒙古语磨刀石之意。年建村,人称“打井艺人”的李天祥打出东两两井.该村位于东井旁,得名东井子。
一卜树年,有人在此开地,因西山独长一颗榆树,故名。
芦草沟年,有人在此开地建村。因村西沟巾长满芦草,故名。
五块石年建村,因北山有五块整齐的大石,因此得名。
补龙湾年,兴和县几户农民来此开地建村,村小且居山湾,山如伏龙,故得名补龙湾。年,兴和来此的农民增多,又在不远处另建一村。两村依规模大小分别得名大补龙湾、小补龙湾。
黑毛湾约年,有数户农民在此开地,因此处多见黑猫,故名。后取”猫”谐音毛,称黑毛湾村。
东石门年建村,因村东有两座大山相隔不远,形如石门,故名。
大南坊年,丁氏在顺成公司村南建伙房,供长工就餐,称南坊子村。年,与村东南小南坊子村相区别,称作大南坊。年,本村与郝家地村合并后仍用现名。
东伙房年,放地商人来此放地,建伙房。因村位于伙房东,故名。
石豁子年开地建村,因村西临两山峡口,故名。
甜草苗沟年建村,因遍沟长的甘草,以方言名命村名。
东石门大约年建村,因村东有数块巨石,状如门,故名。
双井子大约年建村,因此地原有一眼井,建村后又打一眼,故名。。
灰菜沟年建村,此地杂草丛生,沟内多灰菜,故名。
二伙房年建村,首户丁四在此为长工建起第二个伙房,故名。
大土城年建村,村东有约百亩大的古城遗址,故名。
阳坡约年建村,座落于向阳的山坡上,故名。
这一类村名的原始起因,一是大都地处山区,交通不方便,农耕条件差。村子小,住户少,人口稀。户杂姓较多,可能是其住户多由外地迁来的贫困者,或祖先为当地的贫困人家无力向外迁徙。二是这些村子的起名,多因村子所处位置与邻村相对应而定。
四、眷恋家乡。仍沿用家乡的村名
生活所迫,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愁肠百结。用原来的村名,寄托他们的乡思。从这类村名中,也可以看出商都移民的源地。
大十号年,农民刘氏由兴和县十号迁来.沿用原籍名。
后大勿登年,河北省张北县大勿登村几户农民在此开地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为区别性质相同的相邻另一村,以南大勿登、后大勿登相分。大勿登,是蒙古语,有柳树之意。
二道洼年,兴和县二道洼村姜老四迁此开地建村,沿用原籍村名。县境内有两个二道洼,都源于兴和县移民。
察卜诺年,山西省勿烂大坝坊子的几户农民迁此垦种,取名勿烂大坝坊子村。后与村西海边的蒙古族居住村察卜诺合并为一村,故名。察卜诺,蒙古语,圆海子之意。
四台坊子年,河北省尚义县几户农民迁此开地。沿用原籍名。
田七沟年,兴和县田七沟几户农民迁此开地,沿用原籍村名。
八十五号年,兴和县八十五号村农民迁此耕种,沿用原籍名。
毛忽庆年,有一户农民从毛忽庆迁此居住,沿用原籍村名。
青山地年,有一户农民从青山地迁此居住,沿用原籍村名。
大青沟坊子年,有几户农民从大青沟迁此建村,沿用原籍村名。
壕赖沟年,兴和县壕赖沟几户农民迁此耕种,沿用原籍村名。
宇宙年,河北省蔚县几户农民居此开地。蔚县也称蔚洲,故取名蔚洲村。后人取其谐音,称宇宙村,年正式定名宇宙村。
牌楼年,兴和县牌楼村一户农民迁居此处开地,沿用原籍村名。
六台坊年,兴和县六台坊村几位农民在此开地建村,沿用原籍村名。
平地泉年,从平地泉迁来几户农民在此开地建村,沿用原籍村名。
二十号地年,有几户农民从二十号村迁此耕种,沿用原籍村名。
五、后来更新的村名村名是一个标签,也有为立村时那些富户首户树碑立传之意,难免在后来的运动中被“革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更名的村名不少,有的运动后又恢复原来的村名.有的就这样一直叫下去了。更名后的新村名,有的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味,有的则与当地的地形等顺应。现在行文上使用更名后的村名但当地人习惯上还称更名前的村名有:
永顺堡年,有一名叫罗平的人在此开店建村,故名罗平店村。年,为取“永远顺利”之意,更名。
解放年,有刘、郑、邢j户农民租种丁家土地,因丁家的管束人叫王二巴,故名王二巴村。年.丁家将村名改为统领地。年改为现名。
南菜园年建村,当时全村仅有三户人家,故名三间房村。后来名朱瑞的人在此开店,改名朱家店村。年,因村位于城南,以种菜为业,改名南菜园。
南大村年,农民孙占彪在此开地建村,因村子较大,故名孙占彪大村。年,因有两个村子并居南北,本村居南.故名。
联盟年,名叫徐生元的人居此开地建村.以此人名命村。年,因本村与蒙古族定居点生更营子接壤,为加强蒙汉团结,故改名。
杨柳年,有一叫谢假女的人来此开地,以此人名命村。年,因村西南有杨柳树,故名。
大山洼年,有一叫吴奎的人来此开地建村.以此人名命村。因村北有座大山,年改为现名。
丰润年,农民秦氏在此开地建村,因其小名叫三大汉.故以此作村名。年,为取“年年丰收”之意,改为现名。
向阳年,农民邢步忠在此开地建村,故名邢家村。年更名。
南梁年,李海居住在坡梁地上,故名李海坡。年,因村位于公社以南的坡梁上,故称作南梁。
水泉梁年,天主教教徒来此开地。因其居住在坡梁上,故名天主教梁。年,因村东有水泉,故改名为水泉梁。
前海子年,陈东山在此设立实业公司放地,得村名为实业公司。因村前有一个海子,年改为现名。
新胜年,史万明来此垦种,以此人名命村。年改为新胜村。
八一年,曹福奎来此开地建村,因居山沟旁,起名曹家沟村。年,在村东北修建一条拦水坝,于8月1日开工更村名以示纪念。
磨石山年建村,因本村位于车家营村南,取名南车家营。年,全村迁于磨石山上,更名。
兴寨大约年,农民侯大宽在此开地,取名侯家沟村。农业学大寨时,年改为兴寨。
红卫年,有古、张两姓在此耕种,因古家地多,故名古家村。年更名。
杨柳湾年,农民武氏居此建村,因村位于山湾里.起名武家湾村。后因村里杨柳树多,年改名。
大营子年,张天祥在此开地建村,故名张天祥村。年,因本村比其它村子大,故更为现名。大营子是大黑沙土镇政府所在地。
朝阳河年,郝天祥在此替地局丈量土地.建村时以此人名命村。年改为现名。
新民年建村,村位于山沟旁,有一穿红鞋的女人居此,故名红鞋沟村。年改为现名。
枳芨滩年,河北省尚义县人车六山在此开地建村,取名车家营村。因村前滩里长着成片枳芨草,年更名。
东升年,农民王氏在此开地建村,取名王家村。年更名。
古庙滩年,有牧民在此放牧,年,车万元在此垦种,后将地卖于孙献,故名孙献营子。年更为现名。
南炭窑年,刘果营在此买地建村,故以此人名命村。后因村东有一炭窑,于年更名。
西达营子年,刘世文来此开地,以此人名命村。后因本地住过名叫达赖的蒙古族人,并为区分相近的东西两村,于年更名为西达营子。
超盖敖包年,农民陈氏居此山梁上开地,取名陈家梁。后因村东南有座名叫超盖敖包的山,于年更名。
二吉淖年,农民任海在此开地建村,以人得名。后因村东南有一产盐的湖泊,名叫二吉淖,年更名为二吉淖。
喇嘛勿拉年,农民崔鱼来此开地建村,因村位于山沟边,故名崔鱼沟。后有一位喇嘛迁此,又因村边有座圆形小山,于年改名为喇嘛勿拉。喇嘛勿拉,系蒙古语喇嘛山之意。
二洼年白平来此开地建村,以此人名命村。后因村居大洼旁边,年改为现名。
三洼年,马根恒来此开地建村,得名马家村,因村位于二洼村附近,年改为现名。
清水沟年,张建珍居此,在沟附近开地。因此人排行为四,故取村名为张四沟。后因村南有股泉水,故于年更名。
新胜年,几户农民租种人称“黄委员”的土地,故取村名黄委员地。年改为现名。
前海子年,名为四海的人来此开地,故名四海坊。年改为现名。
太平堡年建村,因当时政局纷扰,人们渴望过上太平日子,故名。
上榆树沟年,农民赵官来此开地,因村位于沟旁,故名赵官沟。后因村东有片榆树林,更现名。
两面井年,农民梁氏在此开地,取名梁家村。后因村东坡下有两眼水井,于年更名。
民主年前后,名二贵的人居此开地,故名二贵村。年改名。
团结年,农民侯世元居此开地,以此人名命村。此村是蒙汉杂居区,取民族团结之意,故于年更名。
清水泉年,农民戚新成来此开地,取名戚家村。因村东有股清泉水,后改为现名。
三胜地年,名三喇嘛的蒙古族人在此开地,取名三面井村,年改为现名。
北渠子原名差事房子。年,蒙古族章盖居此。为商都四个台站中的第八台,供公差食宿。后因本村居一水渠旁,年更名。
苏木约年,别名二板凳的人在此开地建村,故以人名命村二板凳沟。年,用蒙古语命村。
新海子约年,别名二老牛的人与几户农民在此开地,土地多为洼地,故名二老牛洼村,因村内有两处小海子,于年改为现名。
长青沟年,别名二豁牙的人在此开地,故名二豁牙沟。年改为现名。
朝阳约年,农民蒋德胜在此开地,取名蒋家村。年改为现名。
新建年,农民朱氏来此开地,故名朱家村。于年更名为新建村。
勇进年前后,农民白文在此开地建村,取名自家村。年改为现名。
元宝山年,从山西省天镇迁来三户陈姓农民,故名陈家村。后因村南有一山,形似元宝,故于年更为现名。
新民年,农民杨贵生在山沟旁开地,故名杨贵生沟。后于年改名为新民村。
商都村名,显示着商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透过商都的村名,我们可以研究历史的发展变迁,地理、人文、风俗等。商都的村名是先辈留给商都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并珍惜她。
本文来源于文史资料《历史的足迹》。版权归属原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