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征文王树梁加油,大洼人

白癜风怎么食补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608/7201146.html

加油,大洼人!

王树梁

往日名不见经不传的涉县更乐镇大洼村,如今成了网红村,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村子里来,领略这里的清山绿水;体味小山村的风土人情;品尝农家的特色小吃……大洼村愈来愈引人瞩目,绝非偶然,小山村自古以来就有着一股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村中留下了许多佳作。村中前后有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石拱桥,座座均有赵州桥的韵味,其中正村中间的那座,前些年被涉县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温双和拍摄的《乡村立交桥》在国际摄影赛中获得金奖,由此让小山村迅速走红,每天到村里拍摄、写生的艺术类人材接踵而至。村里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井、石臼等随处可见,多数仍在发挥着作用,充分展示了古代农耕文明,也凝聚了大洼人的勤劳和智慧。用石头砌成,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式的石头民居,年被中国文化部、住建部等部委联合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北最美十大古村镇”,这些保留完整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为小山村挣来了一块块金色的招牌。大洼人勤劳团结,多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改河造田,绿化荒山、兴修水利、凿山修路、隔岭办电……,使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早在20世纪70年代仅凭两把铁锤,一把钢钎,硬是凿通了村前长米的改河隧道,扩大生存根基百余亩,让人均占有口粮有了大幅度提高。更让人们在精神面貌的层面上占领了一个又一个高地。大洼村小但人们志气大,积极向上的劲头足,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高。极便在缺吃少喝的特困年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求不减。村里办有剧团、十样景、娱乐班、歌舞团等。每逢年节,家家出节目,人人是演员,常常将整个山村扮演得不记日落,忘却月沉。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从建村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大洼村,村中除保留着几通残缺不全的石碑外无史料可考,为了给后人补上这块短板,年起动了《大洼村志》编撰工程。有一天一大早,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书生、村主任张乃顺、小学教师村志主编张海元带着一摞村志草稿跑到我家里,让我帮助他们补充完善一下,当我看到大洼村如此重视这项工作时,便欣然答应。并按编撰村志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详今略古,图文并茂的原则逐章进行了增补删减。为了让村志史料翔实,得到人人上志的目的,在第五章人口篇里建议增加了下普系一节,人物传记及人物简介降低门槛,由原来的15人扩大到33人,这样使志书更具群众性和广泛性。是年秋天,为了核实建国前老党员名单和年至年那10年粮食产量数字,村主任张乃顺抱着对历史极端负责的态度,扔下已经成熟的谷子不割,驱车带着主编和我一块儿到县档案馆逐年查对。由于村领导重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编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一得到解决。志书完成初稿后,他们采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办法广泛征求意见,支书、主任亲自修改、校对,让书中的每个事件,每组数字准确地体现着应属那个年代的深沉记忆,力争使志书误差降到最低。经过大伙的共同努力,一年半后,17章,72节,近20万字的《大洼村志》面世,让大洼人的精神世界又爬向了一块新的高地,笔者为自已也能陪他们为爬这块高地走一段路程深感欣慰!大洼人,加油!下一个高地的风景更辉煌!作者简介:王树梁,男,年生,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纪实文学集面世,主编过多部志书及地情书红楼梦外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c/9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