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浪无界,众生来潮。”今年的“五一”假期音乐节扎堆儿到来。粗略统计,在五月初这几天举办的音乐节,有将近30场,场次中各档位的票一经发售,便被抢购一空。一场场属于年轻人的狂欢在春末夏初开始了。
音乐节究竟赚钱吗?
市面上能看到的音乐节,除了草莓音乐节这类大幅行业领先者,90%以上都是不赚钱的。这在很多自认的“老音乐节er”的眼里,多少有些掰扯:“单日票已经到多多了,入了场吃喝都算景区价,更别说还有欺骗消费的、溜粉的。”大致计算一下,不含补贴扶持、正常商业音乐节的收支——收入主要有两个大头,一个是票房,一个就是赞助。所有音乐节都会有增票比例,如果控制得好的话,比例会在百分之十以内,如果控制不好的话,百分之五十的赠票都是有可能的;另外,门票售价元,但主办方最后并不会实打实地收到,而是大致拿到门票售价60%到70%。损耗的这部分包含门票的制作费用,票务网站会索要这笔硬性支出;渠道费,买门票的人一般按阶梯方式收取提成,即卖得越多提得越多。多种门票分类又导致了复杂的计算体系,早鸟票、预售票、学生票、单日票、双日票、团购票……按照一场办2天,均价在,人次在00左右的音乐节,票房收入能拿到三百万,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赞助上,除了像草莓音乐节这种全国布局的,多数大型音乐节在和品牌接洽赞助时,很难够格谈到战略合作这一步,一次性的文化狂欢与极具年轻化、个性化的市场令“金主”们望而却步,在招商方面举步维艰。能够拿到一百万以上赞助的,往往已经是非常厉害的音乐节了。
两方收入算下来差不多是五六百万,看起来也不少,再算算成本呢?音乐节的绝大多数成本,可以说是60%以上的成本,都在艺人的演出费上。特别是从前两年《乐队的夏天》等一水的新模式口碑音综播出后,这部分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压轴位置的乐队现在基本上都是六位数的演出费。倒二位置也基本不会低于50万。隐性成本亦不可小觑,像机票、酒店、餐补、租车等在内的乐队落地费,2天,小号人,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是奔万的一个数字;另一个大头是搭建成本,舞台、音响、灯光、围挡、舞台前面的铁马。现下大家常见的双舞台加周边围挡这一硬体搭建费用,大致在五十到八十万之间。另有一样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本即报批成本,这类大型演出一般要经过文化报批与安保报批,这部分成本无法预估。
如果音乐节不赚钱,那为什么还要做呢?
中国音乐节经历了0年到5年以“玩情怀”为口号、混沌初开的第一阶段,渡过了年以前盲目追求阵容、砸出百万千万豪赌盘的血雨腥风的第二阶段。年后的音乐节如果仍要用四个字形容的话,便是“醉翁之意”。基本经过之前这些年的洗礼,百分之九十的音乐节湮没在了行业成长的河流中,存活下来的音乐节基本已经呈现出稳定的品牌态势,也吸引了三方的注意:地产方——音乐节可以在短短两三天内续积几万人的力量,无论是对于商业地产还是旅游地产,都能起到很好的“熟地”作用;地方政府——同样因为音乐节的人流量,地方政府发现音乐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当地的(特别是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品牌音乐节的风险,但赞助数额往往不会太高,通常在几十万到上百万这一区间;资本下场——部分嗅觉敏锐的资方已经感受到了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相较于影视行业的“深水热钱”,独立音乐产业仍还算是一片蓝海,投入不大、产业链相对完整。对现在的几家大厂牌稍作探究,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在拥有版权与乐队经纪约的前提下,进一步打造音乐节这一类文化产品的,而依靠这类文化产品,又可以反过来帮助文化公司消化唱片、以及艺人的演出经济。不少的乐队光是跑一年的草莓音乐节,签售的唱片量就可以覆盖线下实体唱片的销售。
“在那个美好的前夜,大家是毫无顾忌的,放飞自我,呼朋引伴。忘情的舞蹈与歌唱,涤荡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再次醒来我们也就不再那么畏惧。”音乐节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新生一代拨开迷惘的云雾,找寻真正的自我。如何做到商业与文化内容的相对平衡,找到音乐节良性发展的路径,在流量的潮水褪去后留住真正的爱好者,让他们享受其中,这或许是中国音乐节欲图实现进一步蜕变而应当思索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主编/谭云明教授
责编/吴建明赖雯珺吴家奇秦志伟
文案/王嘉新排版/赖雯珺
出品/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