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第6期
摘要: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和鸭绿江流域,形成了彼此密切相连的三大重点区域。本文依据萨满音乐田野考察结果,以“流域”为视角进行跨地域萨满音乐研究,通过对“三江”流域萨满鼓形制之比较,廓清“抓持类”(泰加林型、黑龙江型)和“握持类”萨满鼓流布的区域。
关键词:萨满鼓;抓持类;握持类;黑龙江、辽河、鸭绿江流域
作者简介:刘桂腾(—),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本文原载于《大音》第9卷(年)
黑龙江、辽河和鸭绿江流域是中国萨满文化的三大重点区域。本文以“三江”流域萨满鼓的遗存为对象,通过形制特征之比较,廓清不同类型萨满鼓流布的区域。
一、黑龙江流域的萨满鼓
黑龙江,古称“羽水”、“浴水”、“黑水”、“望建河”、“乌桓水”、“石里罕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始为中俄界河。其源有二:南源为额尔古纳河,由海拉尔河和克鲁伦河汇流而成。海拉尔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麓,至满洲里市东南相汇后始称额尔古纳河。北源为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肯特山脉东侧。南北两源在黑龙江省漠河以西的洛古河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以南源起始计,全长公里,流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流经中国境内河流本干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1页)自洛古河村至黑河附近的结雅河口为上游,自结雅河口至乌苏里江为中游,乌苏里江河口以下至黑龙江入海口为下游,在俄罗斯境内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注入鞑靼海峡。
自西汉以降,秽貊、扶余、勿吉、肃慎、靺鞨人等形成了东胡、肃慎、扶余三大古代族群。这些族群构成了黑龙江流域古代绵延不绝的民族谱系,并相继建立了具有强势统治力的地方政权和渔猎、游牧、农耕经济社会,黑龙江流域成为中国北方文明的肇兴之地;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人建立的北魏、辽、金、元、清王朝,则对年以来的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黑龙江流域萨满鼓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河、嫩江、呼玛河、松花江水系的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达斡尔族中。
(一)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流域
额尔古纳河为黑龙江/阿穆尔河主源之一。目前,萨满鼓的遗存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海拉尔河、伊敏河、激流河流域聚居的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中。
额尔古纳河,亦名“完水”,是蒙古人的母亲河。发源于蒙古的克鲁伦河(南源)和中国的海拉尔河(西源),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始为中俄界河。主要支流有克鲁伦河、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激流河等。以西源计,全长公里,本干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3)年,铁木真从额尔古纳起兵,率领蒙古骑兵南征北战,逐步建立了蒙古帝国。古代蒙古部落曾经在此游牧、渔猎。后来,成吉思汗将其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分封于此。
海拉尔河是额尔古纳河上源。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吉勒老奇山西坡,以库都尔河为主源,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4)主要支流有伊敏河、莫尔格勒河、免渡河等。海拉尔河流域中的陈巴尔虎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巴尔虎蒙古族的聚居地。
巴尔虎蒙古族是蒙古民族中最古老的一支。《蒙古秘史》称“巴尔浑”,拉施特的《史集》称“巴尔虎惕”,《元史》称“八儿忽”、“巴儿胡”。巴尔虎蒙古族早在12至13世纪时已在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的巴尔虎真脱古木一带从事渔猎和畜牧业生产,归属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后来他们逐渐从贝加尔湖一带向南迁徙游牧,清时属“索伦”部。当时的“索伦”部还有由布特哈拨来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人等。伪满洲国时期,将内蒙古东部各盟部旗划为东、西、南、北四个兴安分省,合称兴安省。呼伦贝尔地区属北分省,下辖索伦左、右旗,新巴尔虎左、右旗,陈巴尔虎及额鲁特等旗。
陈巴尔虎旗蒙古族大萨满胡德日楚鲁使用的神鼓(见图1),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52厘米,山羊皮鞔面;
鼓圈:宽6.5厘米,柳木框,内缘1组铜钱(9枚),外缘3组铜铃;
鼓绳:3根,皮制;
鼓鞭:长48厘米,竹板条,拴结铃铛的彩绸尾饰。
图1:巴尔虎蒙古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伊敏河是海拉尔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山脉大平岭东北麓,穿越海拉尔市区,纵贯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海拉尔市北山下注入干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4)伊敏河流域处于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从山地向草原过渡地带。1年从布特哈迁来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巴尔虎蒙古族、鄂伦春族兵丁及家属建索伦八旗;年,蒙古厄鲁特部迁锡尼河流域编入索伦八旗,年建厄鲁特旗;-年间,苏联境内部分布利亚特部迁伊敏河、锡尼河一带,年建布利亚特旗;年将索伦八旗、布利亚特旗、厄鲁特旗合并建索伦旗,年更名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博物馆收藏的这面鄂温克族萨满鼓(见图2),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56.5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3.3厘米,桦木框;
鼓绳:3根,皮制。
图2:巴彦托海鄂温克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激流河为额尔古纳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是中国北部原始林区水面最宽、弯道最多、落差最大的原始森林河。(陆孝平、富曾慈,∶15)激流河流域地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区,至今仍保持原始生态环境。
激流河的支流敖鲁古雅河附近,聚居了闻名遐迩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敖鲁古雅河全长78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5)。这里的鄂温克人是在多年以前从勒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在勒拿河流域,鄂温克人就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勒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逐水草而居”,延石勒喀河迁徙至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敖鲁古雅河畔。敖鲁古雅乡在呼伦贝尔最北部的根河市满归镇以北约17.5公里处,是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计的一座鄂温克族小镇。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一面神鼓(见图3),为蛋卵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38厘米,横径27厘米,驯鹿皮鞔面;
鼓圈:宽8厘米,桦木框;
鼓槌:通长29厘米,宽2~5厘米,厚2厘米,木板粘毛皮。
图3: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大萨满纽拉使用的萨满鼓就是这种形制。“文革”之初,纽拉将全部神具藏于大兴安岭茫茫的密林之中,使她那只古老的萨满鼓躲过了浩劫。民族学家满都尔图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黑龙江省进行民族学考察时拍摄了一组珍贵的照片,纽拉萨满鼓始为人知。敖鲁古雅萨满鼓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十字形铁柄抓手,以及鼓框上设有凸起的“乳钮”。这是“泰加林”萨满鼓的典型特征。这种类型的萨满鼓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泰加林区生活的族群(譬如埃文克人、雅库特人等)中广泛流行。
(二)黑龙江/嫩江流域
嫩江是松花江北源和最大的支流,古名难水,明代称脑温江,清初名“诺尼江”。源出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县三岔河与“第二松花江”汇合注入松花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7)主要支流有甘河、诺敏河等。
甘河为嫩江支流,源出大兴安岭山脉鸡场山西北麓,经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在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哈达阳镇附近注入干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8)主要支流有阿里河、奎勒河、克一河等。流域中的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居住着鄂伦春、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回、满、朝鲜等21个民族。支流中阿里河发源于伊勒呼里山西南侧,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8),是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收藏的这面年征集到的鄂伦春族萨满鼓(见图4),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43厘米,驼鹿皮鞔面;
鼓圈:宽7厘米,木框;
鼓绳:4根,皮制;
鼓槌:通长35厘米,狍腿。
图4:阿里河鄂伦春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诺敏河为嫩江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麓,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附近分两支岔注入干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8)主要支流有毕拉河、格尼河、托河等。位于诺敏河畔的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西博荣村,是达斡尔族萨满经常举办大型萨满祭祀活动的地方。
达斡尔族女萨满鄂?斯琴卦使用的神鼓(见图5),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48厘米,山羊皮鞔面;
鼓圈:宽6厘米,木框;
鼓绳:3根,皮制;
鼓槌:通长36.5厘米,木缠布条,其下缀杂色布穗为饰。
图5:尼尔基达斡尔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三)黑龙江/呼玛河流域
呼玛河是黑龙江/阿穆尔河本干支流。萨满鼓主要分布于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中。
呼玛河为黑龙江支流,亦名“呼玛尔河”、“库玛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雉鸡场山,经呼中、塔河、呼玛县境,在呼玛镇东南部注入干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1)主要支流有古龙干河、倭勒根河、塔哈河等。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白银纳背依白桦树林,面对呼玛河畔,历史上是鄂伦春族萨满活动非常盛行的地区。据民族学者调查,20世纪30-80年代之间,白银纳一带鄂伦春族有名有姓的萨满尚有8人之多。现在,仅有鄂伦春族女萨满关扣尼一位在世。
白银纳鄂伦春族女萨满关扣尼使用的神鼓(见图6),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58.5厘米,横径56厘米,狍皮鞔面;
鼓圈:宽7厘米,木框;
鼓绳:8根,皮制;
鼓槌:通长34厘米,狍腿。
图6:白银纳鄂伦春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四)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松花江是黑龙江/阿穆尔河在中国境内最大的支流,流经我国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萨满鼓主要分布其上、中游的满族和下游的赫哲族中。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以南源第二松花江计,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发源于吉林长白山天池;以北源嫩江计,全长公里,(陆孝平、富曾慈,∶16)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两条支流在前郭尔罗斯县汇合始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至同江注入黑龙江。自南源至三岔河为松花江上游,自三岔河至佳木斯为松花江中游,自佳木斯至河门为松花江下游。
松花江流域上游是满族的世居之地。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满族乡的萨满祭祀活动自古至今未绝迹。莽卡乡开发于明代,清末这里为乡邮,归吉林将军管辖。莽卡地处松花江西岸,隔江与舒兰相望。早在清初即有满族正白旗佟姓大户人家“随龙征讨”首先来此开荒占草,接着又有满族杨、石两姓人家相继来此开荒种地。乾隆年间()又有旗人韩姓人家来此落户,逐渐形成村落。
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使用的神鼓(见图7),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44厘米,牛皮鞔面;
鼓圈:宽5厘米,柳木;
鼓鞭:长40厘米,竹篾缠布条,彩绸尾饰;
鼓绳:4根,皮制;
鼓环:铜钱,8枚。
图7: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鼓/刘桂腾摄
牡丹江为松花江支流。发源于长白山脉的牡丹岭,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21)流域中的海浪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为古宁古塔,满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海浪镇名源于驻地海浪村名。“海浪”为满语“海兰”的转音,汉译为“榆树”。民国时期隶属乡望乡,东北沦陷后,年隶属第四区海浪保,年改设海浪村,年隶属宁安县第一自治区,年设置海浪区,年改为第五区,年改为海浪区。年设海浪乡。年将海浪、九梁两个乡合并为海浪乡。年将东部地区划出成立三林公社。年将海浪公社改为海浪乡。年撤乡设镇改为海浪镇。
宁安满族瓜尔佳哈拉使用的神鼓(图8),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46×48厘米,牛皮鞔面;
鼓圈:宽3.5厘米,木框;
鼓鞭:长41厘米,竹篾缠布条;
鼓绳:4根。
图8:宁安满族瓜尔佳哈拉萨满鼓/刘桂腾摄
混同江为支流松花江与黑龙江在同江市汇合江段,由于这段江面水色南黄北黑,当地人俗称“混同江”。同江市,东与抚远县接壤,南与饶河县和富锦市毗连,西以松花江与绥滨县分界,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总面积平方公里。同江有八岔、街津口两个赫哲族乡,是中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
这面流行于松花江下游街津口一带的赫哲族萨满鼓(见图9)为椭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58.5厘米,横径56厘米,狍皮鞔面;
鼓圈:宽7厘米,木框;
鼓槌:通长34厘米,狍腿。
鼓绳:6根。
图9:街津口赫哲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记载的这面萨满鼓(见图10)(凌纯声,:)为椭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鼓面直径为82厘米,背面中央设铜圈抓手,以4条皮鼓绳联结到鼓圈;鼓面绘蛇、四足蛇、蛤蟆各2个,龟1个。这面萨满鼓显然比街津口的要大许多,可见,萨满鼓的制作日渐缩小。
图10:松花江下游赫哲族的萨满鼓/商章孙摄
二、辽河流域的萨满鼓
辽河为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古称“句骊河”,汉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清称“巨流河”,发源于河北平泉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四省(区),于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以西辽河为源计,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28)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辽河全流域由两个水系组成:一为东、西辽河,于福德店汇流后为辽河干流,经双台子河由盘山入海,干流长公里;另一为浑河、太子河于三岔河汇合后经大辽河由营口入海,大辽河长94公里。
西辽河/东辽河水系——
辽河上游分东、西两支。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哈达岭山,流经吉林省辽源、伊通、梨树、怀德、双辽,辽宁省西丰、昌图、康平等市(县),全长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29)西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柳溪乡光头山(以老哈河为源),上游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境内,下游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境内。上游为山区,下游则是冲积平原。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28)主要支流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乌尔吉木伦河等。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汇合后始称辽河。
西辽河流域中的哲里木盟(现通辽市)是科尔沁蒙古族的聚居地。库伦旗、科尔沁左翼中旗都是萨满活动的重点区域。
科尔沁蒙古大萨满色仁钦使用的神鼓(见图11),为团扇形带柄的“握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32.5厘米,横径34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1.5厘米,铁条;
鼓鞭:长33.7厘米,竹篾外缠皮条,下缀彩绸为穗;
鼓尾:串鼓环3组9个,锻铁拧花。
图11: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鼓/刘桂腾摄
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水系——
浑河源出清原县滚马岭西南麓。西南流经清源县中部、新宾县北部,抚顺、沈阳市区,灯塔、辽中、辽阳三县边界,在海城、台安、盘山三县交界处汇合太子河后称“大辽河”,至大洼县与营口市之间注入辽东湾,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30)主要支流有蒲河、苏子河等。流域中的沈阳是清入关前的都城。
清乾隆帝在位期间曾经4次东巡,每次都到盛京(今沈阳)拜谒祖陵。首次东巡为乾隆八年(),第二次东巡为乾隆十九年(),第三次东巡为乾隆四十三年(),最后一次东巡为乾隆四十八年()。因此,这面鼓制作的时间应该是在-年间;从形制特征上看,与乾隆十二年()颁布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所载萨满鼓的形制基本相同。乾隆皇帝东巡时,在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曾经用满族传统的萨满祭祀仪式祭祖。当时制作了一批萨满乐器(鼓、腰铃、轰勿等),这面鼓即是其中之一,但鼓槌已经遗失。从这批萨满乐器的测量数据来看,是遵循了爱新觉罗哈拉旧制。这面清宫廷爱新觉罗哈拉萨满使用的神鼓(见图12),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46.5×48.5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5.4~5.7厘米,木框;
鼓绳:8根。
图12:沈阳故宫爱新觉罗萨满鼓/刘桂腾摄
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老城是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起兵的地方。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登极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天聪八年()以赫图阿拉为“兴业之地”,追尊为“天眷兴京”,并“设城守尉驻此”。
新宾乌扎哈拉萨满使用的神鼓(见图13),为圆形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
鼓面:直径42.5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6.5厘米,木框;
鼓鞭:长38厘米,竹篾缠布条;
鼓绳:4根。
图13:新宾满族乌扎哈拉萨满鼓/刘桂腾摄
岫岩满族自治县流传的神鼓(见图14),应用于“烧香”(单鼓)祭祀仪式中,为扇形带柄的“握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34厘米,横径41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1.3厘米,扁铁条;
鼓鞭:长45厘米,竹篾;
鼓尾:串鼓环3组8个,锻铁拧花。
图14:岫岩萨满鼓/刘桂腾摄
三、鸭绿江流域的萨满鼓
鸭绿江,古称“马訾水”、“浿水”,位于吉林省、辽宁省东部。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南麓(朝鲜一侧),源出不长即成为中朝界河,流经长白、临江市、宽甸、丹东等地,沿中朝边界向西南流,在辽宁丹东的东港市注入黄海。干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陆孝平、富曾慈,∶25)主要支流有浑江、蒲石河、瑷河、草河等。流域中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是满族传统的聚居之地。这里的满族长期与汉族混居,汉化程度较高。流域中盛行“烧香”(单鼓),未见有抓持类的萨满鼓,主要使用握持类的萨满鼓。
浑江,汉称“盐滩水”,明称“婆猪江”,清称“佟佳江”,因其江水浑浊,于民国年间形成今名。浑江源出吉林省浑江市北部哈尔雅范山,进入宽甸县境注入鸭绿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富尔江、雅河、六河、哈达河、里岔河和漏河等。
瑷河为鸭绿江支流,位于辽宁省境内,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瑷河发源于宽甸双山子镇木垛子岭,流经宽甸县、凤城市和丹东市振安区,于振安区九连城汇入鸭绿江中,主要的支流有草河、八道河等。
凤城满族自治县(现凤城市)流传的神鼓(见图15),应用于“烧香”(单鼓)祭祀仪式中,为扇形带柄的“握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34厘米,横径41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1.3厘米,扁铁条;
鼓鞭:长45厘米,竹篾;
鼓尾:串鼓环3组8个,锻铁拧花。
图15:凤城萨满鼓/刘桂腾摄
宽甸满族自治县流传的神鼓(见图16),应用于“烧香”(单鼓)祭祀仪式中,为扇形带柄的“握持类”单面鼓——
鼓面:纵径31厘米,横径39.8厘米,羊皮鞔面;
鼓圈:宽0.9厘米,扁铁条;
鼓鞭:长35.5厘米,宽1.5厘米,竹篾裹羊皮缀布条彩穗;
鼓尾:串鼓环3组9个,锻铁拧花。
图16:宽甸萨满鼓/刘桂腾摄
作为萨满祭祀仪式之一种,“烧香”(单鼓)活动虽然日渐衰微,但目前在辽河、鸭绿江流域的民间仍然有遗存。
四、萨满鼓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流域
田野考察的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的萨满鼓有两大类别:无柄的“抓持”类单面鼓和有柄的“握持”类单面鼓。
关于萨满鼓形制特征形成及其流传的原因,我在《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通古斯萨满鼓》一文中已经指出:萨满鼓的流传路向,往往与这些渔猎、游牧、农耕族群“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规律密切相关。这样,特定“流域”就成为我们整体观照萨满音乐文化的一个有趣的学术视野。由国家疆域割裂的音乐文化空间,在特定流域中显现出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使相互之间由地理因素所构成的渊源关系也得以合理的揭示。在族群混居地区,文化间的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无柄抓持类萨满鼓
抓持类萨满鼓,俗称“抓鼓”,为椭圆形或圆形的单面鼓。木质鼓圈,蒙皮,内缘通常设有若干组金属环(或铜钱);鼓槌大小不一,早期以毛皮裹之;鼓无手柄,在鼓框中心设圆形(或十字形)抓环以手抓之。
抓持类的萨满鼓,有两种基本形制,即“泰加林型”和“黑龙江型”的萨满鼓。
泰加林型:蛋卵形的单面鼓。鼓圈宽厚并有若干凸起的“乳纽”;鼓面蒙以驯鹿皮;鼓背中央设有十字形的煅铁抓手;鼓槌一面裹带毛兽皮,一面刻有图案。
泰加林型萨满鼓主要流传于西伯利亚一带和大兴安岭的泰加林区。譬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汉带人、中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埃文克人、涅涅茨人、恩加纳桑人,南西伯利亚的凯特人、托法拉尔人等;中国境内,仅在大兴安岭森林腹地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萨满中发现了这种类型的萨满鼓。这种类型的萨满鼓,通常选用落叶松制作鼓体,以驯鹿或驼鹿皮蒙制鼓面,设十字形锻铁抓手持鼓,配有板体粘贴带毛兽皮的鼓槌。前苏联民族学家А.И.马津(А.И.Мазин)曾对黑龙江/阿穆尔河上游埃文克人萨满制作泰加林神鼓的选料过程做过详尽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泰加林型萨满鼓制作的材质和方法。从鼓的材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来看,它在各种类型的萨满鼓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而可统称为“泰加林型”萨满鼓。泰加林型萨满鼓,是狩猎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从使用的材质上看,萨满鼓的制作主要取材于泰加林区的植物和动物。而使用者也主要是生活于泰加林区的族群。
黑龙江型:圆形或椭圆形的单面鼓。窄边鼓圈,蒙皮,设圆环(或十字)抓手并以皮绳联结鼓框。黑龙江型萨满鼓主要流传于黑龙江流域和外贝加尔一带的牧区和农区。譬如俄罗斯阿穆尔河、外贝加尔一带的那乃人、乌德盖人、尼夫赫人、尤卡吉尔人、楚克奇人、布里亚特人等;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满族、赫哲族、锡伯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牧区)、鄂伦春族等。
黑龙江型萨满鼓,是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诸族萨满鼓的基本类型。主要流行于该流域的牧区、半农半牧地区;早期多为椭圆形,近世多为圆形。从考察资料的年代来推测:黑龙江型萨满鼓逐渐由鼓体较大的椭圆形,向鼓体较小的圆形萨满鼓演变。所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黑龙江/阿穆尔河左岸俄罗斯境内的多为椭圆形,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流行于右岸中国境内的多为圆形。
不同地域(或不同萨满)抓持类萨满鼓鼓绳的拴结方式有所不同(见图17):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巴彦托海一带的达斡尔族和巴尔虎蒙古族萨满中,流行A-abc式萨满鼓,其他族群的萨满中主要流行A-a式、A-ab式;辽河流域的满族萨满中,主要流行A-a式、A-ab式萨满鼓。
图17:抓持类萨满鼓鼓绳拴结样式图/刘桂腾绘
(二)有柄握持类萨满鼓
握持类萨满鼓为扇形(或圆形)的单面鼓。铁质鼓圈,蒙皮;设鼓柄以手握之,下有一鼓尾,并串联若干组铁环;鼓鞭通常为布裹竹篾为之。握持类的萨满鼓主要流行于鸭绿江流域、黑龙江流域的汉族和汉军旗人萨满的“烧香”活动中;辽河流域的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也使用握持类萨满鼓。
黑龙江、辽河、鸭绿江流域握持类萨满鼓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鼓尾样式上有所不同(见图18)。除了科尔沁一带流行“东蒙式”的握持类萨满鼓以外,其余区域主要流行“辽东式”的握持类萨满鼓。
图18:握持类萨满鼓鼓尾样式图/刘桂腾绘
(三)萨满鼓的分布流域
流域是传统社会在渔猎、游牧和农耕经济条件下族群迁徙、聚居的自然流向。人与自然因素的结合,创造了特定地理、物候环境为基础的流域文明,因而,流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载体。特定流域的自然环境因素,成为萨满鼓形制特征形成的基本条件。当然,族群聚居方式和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萨满鼓形制特征的形成与其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譬如,在黑龙江流域的森林、草原地带主要流行抓持类的萨满鼓(森林与草原区域萨满鼓的鼓体和取材又有所区别),而鸭绿江流域的山地、丘陵地带主要流行握持类的萨满鼓。
族群聚居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萨满鼓形制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以族群而论,抓持类的萨满鼓,主要在满族、赫哲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萨满中流传;握持类的萨满鼓主要在汉族、汉军旗人和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中流传。以聚居地而论,不同流域的族群往往使用不同类型的萨满鼓。譬如,辽河流域的蒙古族(科尔沁),与满族、汉族相邻,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其萨满使用带柄的握持类的萨满鼓。而黑龙江流域的蒙古族(巴尔虎)则使用无柄的抓持类-黑龙江型萨满鼓。以文化传统而论,相同流域的族群亦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萨满鼓。譬如,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鄂温克族(敖鲁古雅)萨满使用的萨满鼓与同一流域其他族群使用的萨满鼓并不相同。因其所处自然环境封闭、交通条件不便,加之族群独居,由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迁徙而来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保持了萨满鼓的原有形制特征,萨满使用抓持类-泰加林型的萨满鼓。而大部分与周边混居的族群,则普遍使用抓持类-黑龙江型的萨满鼓。
表1:黑龙江、辽河、鸭绿江流域萨满鼓分布表
萨满鼓在不同流域中呈现出的类型区别只能表明主流情况:在主要使用抓持类萨满鼓的黑龙江流域,也有使用握持类萨满鼓的萨满。譬如,与满族和汉族混居的乌拉街一带常氏汉军旗人与其他族群不同,他们的萨满祭祀仪式是一种被称为“烧香”(旗香单鼓)的祭祀活动,使用握持类萨满鼓;而在以使用握持类萨满鼓为主的辽河流域,在个别满族聚居地区也见有抓持类的萨满鼓,譬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乌舒哈拉萨满。即使同一祭祀形式的萨满祭祀仪式,不同地域的萨满也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萨满鼓。譬如,呼伦贝尔一带的巴尔虎蒙古族萨满使用抓持类萨满鼓,而哲里木盟(现通辽市)一带的科尔沁蒙古族萨满则使用握持类萨满鼓。
图19:黑龙江、辽河、鸭绿江流域萨满鼓分布图/刘桂腾绘
黑龙江、辽河、鸭绿江流域萨满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鼓、铃、镜、刀、板、钹等种类。萨满乐器大多为体鸣和膜鸣乐器,以体鸣乐器中的无固定音高的噪声器居多。这些乐器,有的原本是初民的劳动生活用具(刀、铜镜等),有的是现今流行的传统民族乐器(钹、拍板等),有的则是萨满的专用乐器(单面鼓、腰铃等)。不同地域萨满使用的乐器配置有别,并且多寡不一;但鼓是萨满的必备之器,是萨满获得灵感和力量并得以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使用单面萨满鼓是中国萨满祭祀仪式的鲜明特征,萨满鼓已经成为萨满祭祀仪式的标志。萨满通过“鼓语”实现人与神的对话——这种被常人视为虚拟的语境,不仅成为罩在萨满头上的神秘光环,而且以鼓为核心的诸多萨满乐器及其器乐,为萨满信仰者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充满丰富想象力的象征符号谱系,成为他们举行复杂萨满仪式所必需并且能够使受众理喻的表达方式。用于祭祀仪式之中的萨满乐器,在当事人那里只是祭祀活动的法具。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萨满乐器与具体的祭祀仪式相联系并蕴含了特定的含义——成为“万物有灵观”的物化形式。素朴的萨满鼓凝结了信仰者独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愿望和生命意识,因而乐器本身浸润了神所赋予的灵性;鼓声、铃声、板体与金属体撞击声等音响,也就具有了象征某种超自然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A.И.马津
《埃文克—鄂伦春人的萨满教》孙运来译,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二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凌纯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陆孝平、富曾慈编纂
《中国主要江河水系要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朱道清编纂
《中国水系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
总策划:萧梅
文字、图表:刘桂腾
文字校正:张毅、刘胪婷
编辑:张毅
b站账号:仪式音乐中心
课程、讲座及工作坊视频持续更新中~
目录:
(1)萧梅《多元文化中的唱法分类体系》
(2)林晨《减字谱中的音乐形态》
(3)萧梅《“谁的呼麦”——亚欧草原寻踪》
(4)宁颖《从朝鲜族“盘索里”表演看“长短”的生成逻辑》
(5)崔晓娜《从音乐实践看“旋宫不转调”——以河北“十番乐”为例》
(6)萧梅《多元文化中的歌唱方法与表演专题》第一课
(7)萧梅《萨满(巫)仪式音乐中的“制度性展演”》
(8)杨玉成《传统音乐的“逆向”重建——以蒙古族科尔沁英雄史诗的活化演唱实验为例》
(9)粤东海丰陶塘(下元节)礼俗纪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