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卫运河西岸。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年)。县政府驻临西镇。邮编:。代码:。区号:。拼音:LinxiXian。
行政区划临西县辖4个镇、5个乡:临西镇、河西镇、下堡寺镇、尖冢镇、东枣园乡、老官寨乡、吕寨乡、摇鞍镇乡、大刘庄乡。历史沿革年,为了便于卫运河的管理和利用,将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地区(共五个区)划归河北省管辖,并在此设县。因地处临清县西部,故名临西。 年,临西县辖4个镇、5个乡:临西镇、河西镇、下堡寺镇、尖冢镇、吕寨乡、摇安镇乡、大刘庄乡、老官寨乡、东枣元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临西镇河西镇下堡寺镇尖冢镇东枣园乡老官寨乡吕寨乡摇鞍镇乡大刘庄乡 年底,临西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30.21万。辖4个镇、5个乡,2个社区居委会、个村委会。县政府驻临西镇。 临西镇 镇政府驻环城北路。面积40.8平方千米,人口3.76万。辖18个村委会:西马鸣堂、东马鸣堂、后堤口、前堤口、王路寨、东倪庄、高村、周楼、庄科、陈林、龙旺、潘村、仓上、陈庄、郭村、童村、林沟、史洼。 河西镇 镇政府驻高北街。面积52.8平方千米,人口3.12万。辖2个社区居委会、33个村委会:东升、东风;丁江、朱庄、教场、南村、黄庄、马村、北村、岗楼、时庄、邢庄、常园、单屯、李元、刘口、常屯、柏庄、相庄、赵村、路庄、瓜厂、西温、东温、初庄、小屯、江村、方庄、郑庄、隋五里、孟五里、南五里、大米庄、南三里、八里庄。 下堡寺镇 镇政府驻下堡寺。面积60.5平方千米,人口3.09万。辖30个村委会:北镇、镇南、务头、孙楼、阎子、彭子、修子、赵子、肖子、宋子、李子、马庄、刁庄、丁庄、侯庄、邵庄、东高尔庄、西高尔庄、三圣庙、东留善、肖大寨、北胡庄、张三寨、北杏园、西倪庄、东王庄、西王庄、李六寨、万户庄、海尔寨。 尖冢镇 镇政府驻尖冢村。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3.37万。辖24个村委会:东尖冢、西尖冢、东张堤、西张堤、西苟庄、东苟庄、东赵庄、西赵庄、蔡辛庄、徐樊、赵樊、初圈、李圈、常圈、赵圈、乔屯、徐屯、商庄、卢庄、龙潭、侯寨、郝庄、王庙、何寺。
东枣园乡 乡政府驻东枣园村。面积47.3平方千米,人口3.65万。辖19个村委会:东枣园、范八里、东常庄、北孟庄、北三里、东郑庄、东高庄、八里圈、东杨庄、贺庄、简庄、陈窑、汪江、牛庄、前冯、后冯、张庄、简店、唐庄、琉庙、周马、周柳、大十二里。 老官寨乡 乡政府驻老官寨村。面积73.7平方千米,人口3.46万。辖43个村委会:前老官寨、西老官寨、东老官寨、扈十二里、十八里堡、东水波、西水波、尹户山、东袁庄、西袁庄、孙槐庄、马龙庄、苇子园、小马庄、北郑庄、西杨庄、胡小庄、洪官庄、范付庄、千户庄、黑庄、曲庄、于庄、殷庄、仁庄、钟庄、云冯、毕庄、樊庄、汪庄、高洼、魏庄、姚庄、项庄、窦庄、冯庄、倪庄、姜庄、郑湾、白庄、杨楼、杜洼、赵疃。 吕寨乡 乡政府驻吕寨村。面积67.3平方千米,人口3.63万。辖39个村委会:吕寨、小芦、梁村、韩楼、宁庄、高庄、陆村、司寨、孟村、常庄、大庙、曹村、杨圈、西段、东段、蒋庄、郝村、东村、马兰、杨集、贾村、郑楼、姚楼、后寨、后张八庄、前张八庄、北蔡辛庄、石佛寺、秦夏庄、西夏庄、黄夏庄、河西岗、西窦庄、百户寨、王铎寺、太平庄、小刘屯、指挥屯、樟柳寨。 摇鞍镇乡 乡政府驻摇鞍镇村。面积77.4平方千米,人口3.65万。辖51个村委会:前镇、后镇、罗庄、柴庄、范庄、张堂、杨庄、王庄、史庄、车庄、林庄、李庄、万庄、中贺伍庄、西贺伍庄、东贺伍庄、西郭七寨、东郭七寨、修老官寨、何老官寨、吴老官寨、大老官寨、小老官寨、前胡官庄、后胡官庄、李颇庙、杨颇庙、王颇庙、任颇庙、前大屯、后大屯、马尔寨、党尔寨、姚尔寨、常白地、张白地、赵白地、秦白地、王白地、林麻寨、张黄地、南杏园、修枣科、西周庄、西曲庄、杨黄营、指挥墓、西来寨、东来寨。
大刘庄乡 乡政府驻大刘庄村。面积64.9平方千米,人口3.32万。辖34个村委会:大刘庄、马刘庄、西台庄、东台庄、大张庄、小张庄、陈辛庄、黎博寨、前尚庄、后尚庄、东尚庄、老军营、卫罗庵、大黄庄、小黄庄、蔺庄、胡庄、来店、王庄、肖庄、马店、纪庄、南曹、小营、大营、张庄、后阎、前阎、江庄、孙庄、李楼、孟庄、田庄、花牛张庄。
临西镇
年建立童村人民公社,属山东省聊城专区临清县(同年改市)。年改区,辖大刘庄、仓上、史洼、童村4个人民公社。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年4月9日属临西县。年7月底撤区并社。复公社旧称,始辖今域。年12月上旬,县革委会驻地由城关镇(今河西镇)迁驻童村,年省政府批准县驻地名临西镇,但未启用,年5月1日称城关镇。年3月14日启用今名。
童村童氏族谱记载:始祖童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取村名童家村,简称童村。
西马传说,历史上有一个叫马鸣的僧人在此传教,颇有影响。死后人们建一庙堂纪念他,取名马鸣堂。后村随庙名。清道光年间,村东派生一小村,称小马鸣堂,此村改称大马鸣堂。年,经公社、村两级干部商议,各加方位定名,因此村居西,称西马鸣堂。东马清嘉庆年间,马鸣堂有一周姓人家迁居村东菜园立村,取村名小周庄。道光年间,异姓增多,以马鸣堂派生村为由,称小马鸣堂。年公社与村干部协商,按方位改称东马鸣堂。庄科明洪武年间,赵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在今村址北百米处号称百亩大洼内的三亩高台上立村,古时“科”通“窠”,含坑坎之意,故名赵家庄科。后因遇水即淹,为避水患,人们迁今址定居。后因吴、薛等姓人丁兴旺,清光绪年间,村名简称庄科。周楼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系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天花社大槐树村人。始祖三湖,为官兵士卒,明永乐四年(公元年),随军征战,因病不能随军,落居此地。八世祖文凤8岁时,因族中家产纠纷,离家出走,投奔寨子窑(今摇鞍镇乡马尔寨附近)岳父家中,被招赘,生3男13孙,历40年后,携眷重返故里。从此人丁兴旺。今周氏三大支脉,均系文风之后代。村名之来历源于始祖三湖“我子孙起楼阁,开阡陌”之说,谱载:“……皆始迁者之栉风沐雨,戴月披星之积累也,夫祖宗有成规,导以前路,即子孙循旧例,步以后尘”。故周氏后代,遵祖宗之意愿,取村名周楼。此村东北角,原有郭姓三户,以烧窑为业,故称郭家窑,今村已废。村西北角,有几户庞姓人家,故称庞庄,今亦废。
东倪庄明初,倪姓始祖德荣携倪虎、倪豹二子,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于一荒废的菜园屋内落居,后形成村庄,取村名倪庄。年4月地名普查时,为与今下堡寺镇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始称今名。陈林据传,陈林村址原为一片荒芜之地,村东北有一片松林,后有陈姓人家迁此(年代无从考查),占产立村,以姓氏和林地取村名陈林。史洼
史洼明初,史姓同其他几姓由山西洪洞县共同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史姓居多,故取村名史洼。王路寨村名来历待考。林沟据传,此村建村较早,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故事颇多,林沟原名百户沟,因地势高洼不平,沟壕纵横而得名。明万历年间,林姓迁入,后改村名林沟。清代,官逼民反,此地多出绿林好汉,因常遭官兵清剿而改名屯里。旧时,村东有一座南海菩萨庙,墙上刻有“乾隆九年重修”六字,庙内铁钟铸有“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城西四十里,敬八里,三四甲林沟玄通寺”,可见清乾隆年间已复用村名林沟。
高村村南原有一座上地庙,庙墙上刻有“乾隆年间重修”字样,庙前有一口铁钟,钟上铸有“高大成”三字,村南尚有一坑,俗称高家坑。由此推断村名源于高姓。仓上据《临清县志》记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年)”,置“临清县城”于“今县治(临清)西三十五里,仓集镇东南”。仓上原址,为北魏临清县粮仓之地,当时因居住人多,且有集市,曾名旧县集,又名仓集镇,简称仓上。自年始,在老村北百米外,紧邻县城南侧,另辟建新村,年新村建成,老村废,新村仍袭原名。陈庄
相传,陈庄建村年代较早。北魏时期临清建县城于月洼,今陈庄西即为官宦人家的花园,园内假山为碧溪所绕,有楼房九十九座,景象昌盛。该村原名王李庄。陈氏家谱序言记载:“始祖来自浙江处州(在丽水县境)松阳县(今遂昌县境)十步小李庄。”于明初迁至威县麦子乌营。迨至六世曰荣携眷来此教书,定居为籍,后世人丁大增,清初改村名为陈庄。郭村明初,郭姓始祖九江、九思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因此地原有水井一眼,穴泉水丰,既清且甘,随占产立村,取村名郭村。潘村据《潘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始祖廷试,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临清城西敬八一甲潘家村”。潘氏初迁居童村西小姬庄(久废)。后发现村北二里处有一荒废的张姓菜园,内有水井一口,水多且甜,便弃小姬庄迁此立村,取名潘村。
前堤口据传,堤口得名前,此处原有村落,名称无考。明初,奉皇诏,狭乡之民徙此为籍,因居古堤口处,以地貌特征取村名堤口,为与村北同名村相区别,加方位称前堤口。后堤口很早以前,此地就有村落,村名无考。据李氏族谱载:明初,始祖宣举、左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后人丁兴旺,财产殷富、因居古堤口外,取村名堤口,为与南面同名村相区别,改称后堤口。及至五世,应中在朝为官,李氏为示家族荣耀,更村名为李家寨。后因遭宦官刘瑾陷害,为避灾难,复称原名。龙旺明前叶,赵、申姓始祖应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落居,此地有一破落村庄,断壁残垣,无人居住,唯一龙王庙完好无损,于是取村名龙王,以示神灵相助,后世兴旺、因“王”、“旺”谐音,演写为龙旺。
尖冢镇年设区,属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清县,年、年先后改属山东省德州专署、聊城专署,年改称尖冢区。年改乡。年称公社,年复设区,袭旧称。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年4月9日属临西县。年7月底撤区并社,改称公社,辖域同今。年5月1日改称乡。年5月25日改为镇。因驻地得名。尖冢战国时,此地为赵国的边防要地。为东防齐国入侵,在今尖冢南半里处筑一烽火台。汉代实行屯田后,此地即有人居住,隋代开挖永济渠,唐置永济县,更加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后有鲍、米、关、罗诸姓迁此,烽火台已荒废,成为高大的尖土坵,形似冢墓,故取村名尖冢。明弘治一一年(公元年)升为镇。清光绪年间曾属馆陶县。东西分治,分别称东尖、西尖。过去尖冢因濒临卫运河,建有车船码头,舟船往来不断,曾是桅樯如林,商贸如云之地。乔屯据乔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始称乔家庄。清初,嫌“庄”字俗气,更名乔家屯,简称乔屯。
东张堤据张氏家谱序言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年),始祖由山东莱州掖县大石槽村迁此立庄,当时村中有口古井,明太祖推行屯田时,取村名中心古屯。后张姓丁户兴旺,因村居古堤之上,改村名张家大堤。到十一世,有一支迁出立村,取村名小张堤,此村改称大张堤。年解放后以方位取名东张堤。西张堤明末,张氏十一世祖一支,由张家大堤(今东张堤)西迁至此立村,取名小张堤。年解放后更名西张堤。
蔡辛庄清康熙年间,蔡氏十世祖分支由今姚楼乡北蔡辛庄迁此立村,袭原村名。商庄据商氏家谱载:明朝初期,临清州有个文教官员商仁美,由山东即墨县葛八洼迁此定居,取名商家庄,简称商庄。卢庄据卢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卢姓始祖四功,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取村名卢屯。明末改称卢庄。常圈明初、常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故取村名常圈。赵圈明初,赵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故取村名赵圈。李圈明初,李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故取村名李家圈,简称李圈。初圈明初,褚姓始祖山山西省洪洞县奉诏迁此立村,因居于卫运河堤埝环状弯内,以“圈”宇取名褚家圈,简称褚圈,演写为初圈。
下堡寺镇年建区,称四区,属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清县,年改称下堡寺区,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年撤区设乡,年改为人民公社,仍属聊城专署临清县(同年改市)。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年4月9日属临西县。年7月底撤区并社,改称公社,始辖今域。年5月1日复称乡,年5月25日置镇,至今。因驻地得名。下堡寺相传,唐代上党(今山西长治)通往临清的大道由此通过。唐贞观年间,僧侣盛行,在此修建寺院一座,规模宏大,名曰“下堡寺”。据老年人回忆,寺址原有石碑一块,刻有“敬德重修八百年”(此碑于年何寺修桥时用去)。重修后的寺院,占地亩,有水井72眼。正中3座大殿,厢房百余间。正殿琉璃瓦脊,四面环廊,四角飞檐。山门外两侧石狮坐立,规模十分壮观。院内碑碣众多,有“碑林”之称。因年久失修,至清末变为一片废墟。明初,韩、路等姓应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于寺东北侧各自立村,至今有韩家村、路家村、北岗、西小庄的说法。后各庄人丁发展,又有陈、任、吴、董、王、张、潘、柴等姓迁入,置房圈院,使村庄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大的聚落,遂各自废除己名,以寺取村名。东留善堌建村年代久远,时间及村名来历待考。旧时,村西有佛教寺院,规模较大,已毁,今遗址不可辨识。张三寨张三寨原名地寨堌。明燕王扫北,村内百姓被杀,唯姜姓一人藏于洞中,幸免于难。后有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落居,正德六年(公元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六、刘七的部下张三,在此安营扎寨,被官兵围袭战亡,后人为纪念他们,改村名张三寨。另一说,该村由姜庄、东庄、大街上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故取村名“三寨”,至于“张”字冠首,其因未详。小姜庄原在张三寨村北,为张三寨村的一个小队,现已全部搬入张三寨村。
邵庄此村原名刘庙,村址在今村西半里处。相传,清乾隆年间,刘姓兄弟二人,兄称“鲜辣椒”、弟称“独头蒜”,自幼习枪弄棒,性情刚毅,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有一年元宵之夜,刘氏兄弟二人在济南观灯。见一官宦小姐命家奴强行开道,凡躲闪不及者,即遭毒打,有人上前辩理,竟被恶奴乱棍打死。刘氏兄弟路遇不平,上前打死小姐,闯下大祸。官府四处捉拿凶犯,刘庙村民怕受株连,四散躲避。邵姓奎兰、皋兰等人藏于村东菜园屋中,被官兵捉住,遭到严刑拷打。皋兰辩解说,我们几个刚从外地迁来,不是刘庙人,这里是我们的新立村庄,叫邵家庄。官兵信以为真,邵家人化险为夷。事后,刘庙村民陆续迁此,形成村落,即名邵家庄,简称邵庄。西王庄明万历年间,王氏始祖才兴由山东临清王集迁此立庄,取村名王庄。后村东又立一王庄,为相区别加方位称西王庄。西倪庄明前叶,倪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取村名倪庄。后为与今临西镇的同名村庄相区别,加方位改称今名。
李六寨明正德六年(公元年),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的部下李六在此安营扎寨,被官兵围袭战亡。人们为纪念他,取村名李六寨。务头务头建村于元代。相传,此处原有一座寺庙,庙内有一恶僧,欺男霸女,危害乡里,民愤极大。乡民联名上告,恶僧被官府捉拿治罪。为解民愤,官府命役人就地挖抗四尺,将恶僧藏于坑内,只露其头,让乡民套性口纵横耙之,古谓此刑“扤头”。人们为抑恶扬善,申明善恶报应,按谐音取村名务头。
孙楼据孙氏族谱载:明中叶,始祖广从山东即墨迁居临清城西七十里东留善堌定居,后世人丁兴旺,门庭显赫。清顺治年间,四世天赐任朝内怀远将军,赐田三百顷,生子六:生光、重光、呈光、书光、国光、启光。后重光、呈光、国光三人迁此立村。康熙年间特授呈光之子维统为浙江定海镇总兵。其弟绳统,任湖广荆州守备。孙楼今址原有几户贫寒人家,草舍茅屋,不成村落。自孙氏迁此后,官宦门庭,安富尊荣。世族发达,大动土木,建楼一座,故名孙楼。北杏园据传,该村原系今姚楼乡马兰村富户的花园。当时花卉种类繁多,果树成片,尤以杏树为佳,每年三月杏花盛开,五月杏压枝头,因杏个大肉肥,名扬乡里。明中叶,杨姓始祖迁此定居,取村名杏树园,简称杏园。后为与今摇鞍镇乡的同名村相区别,加方位称今名。东高尔庄明前叶,孙、刘姓分别由山东莱阳和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因村庄地势较高,取名高儿庄,演写为高尔庄。后车、高、肖、邱姓陆续迁入。明崇祯年间,刘姓迁至村西立庄,取村名西高尔庄,原村加方位,称东高尔庄。西高尔庄明崇祯年间,刘姓自高尔庄迁出,于村西立庄,取村名西高尔庄。北胡庄明前叶,胡姓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胡庄。明嘉靖年间,又有吕、董等姓迁入。年4月地名普查时,为与今大刘庄乡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改称今名。万户庄据李氏族谱载:始祖李邦,祖籍山西洪洞县,先人曾被钦封为万户侯。李邦兄弟三人,迁民时,老大留承祖业,老三迁往四川,老二李邦迁此占产立庄。为显祖业,取村名万户庄。东王庄东王庄建村较早,原名康宋庄。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王氏始祖三祯、三召、三畏由山东省莱州即墨洼子村迁此,高、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同居一村。清初,王姓人丁兴旺,改村名王庄,因村西有王庄、加方位称东王庄。丁庄明永乐年间,丁姓奉诏迁居今村北米处立庄,取名丁家屯。清中叶,村中有一店户行为不规,谋财害命,被人告发,受官府剿袭,株及全村。为此,村民陆续南迁,形成村落,改名丁家庄,简称丁庄。
肖大寨明初,萧、刘、张、邵、邱等姓人家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世道混乱,萧老大带领全村人修起环村栅寨,取村名萧大寨,演写为肖大寨。海尔寨据丛氏族谱记载;海尔寨立村前仅丛姓一户,后迁入王、侯等姓人家,至清康熙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周围低洼,雨季积水,犹如海洋,村在水中若似水寨,取村名海寨,因当地有“儿”化口音,称村名海儿寨,演写为海尔寨。马庄明初,倪、马始祖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彼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倪马庄(年秋,村民王崇德挖地瓜窖时得一铁磬,上铸“倪马庄”字)。倪姓人丁不旺,至明中叶,倪姓绝嗣,马姓改庄名马家庄,简称马庄。肖子堌明中叶,肖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肖紫堌,后演写为肖子堌。修子堌明前叶,修姓始祖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此,择高地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修紫堌,后演写为修子堌。宋子堌明中叶,宋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宋紫堌。后演写为宋子堌。刁庄明初,刁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取名刁家庄,简称刁庄。侯庄明前叶,侯氏始祖自山西洪同县诏迁至朱家河左岸立庄,取村名侯庄。赵子堌明中叶,赵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赵紫堌,后演写为赵子堌。阎子堌明前叶,阎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阎紫堌,后演写为阎子堌。
李子堌明前叶,李姓人家奉诏由山东即墨枣仁庄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李紫堌,后演写为李子堌。
彭子堌明前叶,彭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彭紫堌,后演写为彭子堌。三圣庙三圣庙建立年代较早。相传,唐贞观年间,敬德重修下堡寺后,在此修了3座小庙,庙内分别塑有老君、佛、圣人像,俗称三圣庙。因香火旺盛,附近村民择吉而居,纷纷迁此落居,形成村庄,村以庙名。明前叶,先有于、邱、王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徙此,后又有吴、张等姓迁入,村名仍之。
老官寨镇
年置区。属河北省邯郸专区临清县。年改属山东省德州专署。年归聊城专署临清县继辖。年撤区并乡。年改称公社。年复称区。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年4月9日属临西县。年7月底复称公社,始辖今域。年5月1日改称乡至今。因驻地得名。老官寨据史载,北宋时此地为屯兵寨址。元初由赫姓建村,因族中一人科举进仕,官任知县,取村名赫官寨。明初,他姓由山东、山西等地奉诏迁入,与赫姓和睦相处。明末,赫姓人丁减少,提议改村名为老官寨。民国初年,常姓出一村长,改村名为常家老官寨。然而,常家老官寨只作为上册的虚名,人们仍以老官寨为正名。姚庄明初,姚姓建庄,称姚家庄,简称姚庄。后他姓迁入。清末,姚姓迁至卫运河南白塔窑,村袭原名。胡小庄明初,胡氏始祖思道、思贤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思道落居今大刘庄乡胡庄,思贤落居今东枣园乡东枣园。明嘉靖年间,思道五世孙守关从胡庄迁出,在此落居,与祖村相比,自谦为小,故称令名。郑湾明弘治年间,郑姓于此立村,因村内有一坑塘,俗称大湾,故村名郑湾。窦庄明初,窦姓首居于此,后形成村庄,取村名窦庄。明末,连年灾荒,窦姓迁出,仍袭原名。赵疃明末,赵姓从威县赵村迁此,择8处定居,取材名赵八团。后人丁发展,村庄联为一体。村名简称赵团,演写为赵疃。又说,赵姓迁来时,此地为一片沙滩,取村名赵滩,演写为赵疃。杜洼据杜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始祖国宝由山东即墨县四槐树村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因村居洼地,取名杜家洼,简称杜洼。倪庄明永乐年间,倪姓始祖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倪庄。杨楼明初,杨姓始祖奉诏迁此落居,筑一土楼,取村名杨家楼,简称杨楼。后有他姓迁入。清末,杨姓迁出,村袭原名。千户庄
明洪武年间,马、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念由外地迁来,取村名“迁户庄”,清末始演写为千户庄。钟庄据钟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年),始祖百元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钟家庄,简称钟庄。汪庄
明洪武年间,李、杨、柏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因周围低洼,每到雨季,不仅本地积水成患,而且四乡客水汇集,有庄浮汪洋之态,故名汪庄。项庄明前叶,项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项庄。黑庄明永乐年间,黑氏始祖百可、百亮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临清城东门里。几年后二人西迁,百可迁居今大刘庄乡小黑庄,取村名老黑庄子,百亮迁今址,以弟居小、庄名谦称小黑庄,清末改今名。洪官营隋代此处有一东西大道,道旁有一店铺,店铺前有两口井,取名双井铺,唐中叶,有回族洪姓二人自行东迁,兄择住临清城,弟落居双井铺。弟衍生5子,人丁兴旺,分支五门,改村名洪五屯。明朝,燕王靖难路过洪五屯,并在此安营扎寨,改洪五屯为洪官营。曲庄
明初,曲、张等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择高地立庄,取村名高庄,习称高儿庄,写作高尔庄。至清乾隆年间,曲姓人丁兴旺,为村中首户,改村名为曲庄。白庄据传,明初,此庄叫“高尔寨”,村庄来历不明。清中叶,村民在村东挖出白姓墓碑一块,上载原村名白家庄,遂复旧称。简称白庄。仁庄明初,陈、程、李三姓奉诏迁此立庄,三姓人家和睦相处,议村名时,三姓长者互相谦让,久之不决,后从外村请来一文墨先生,待述其缘由后,先生笑曰:“村名定矣!”遂提笔书村名“三老仁义庄”,三姓僖颜受之。民国初年简称仁义庄,后又简称仁庄。
吕寨镇年设吕寨区,属山东省聊城专署临清县。年撤区设乡。年成立公社。年复称区。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年4月9日属临西县。年7月底复设公社,辖今域。年5月1日改称乡至今。因驻地得名。吕寨据传,很早以前,村民以吕姓为主,并有大户。宋、元、明时期战乱多发,常有军队在此驻扎,设过营寨,村落故名吕寨陆村据陆氏族谱记载:始祖衢乐于永乐元年(公元年)自山西洪洞县野鹊窝迁居山东省临清县城西四十里居住,遂名陆家村,简称陆村。次年王姓始祖王贵从山东青州府莱阳县迁入。西夏庄据夏氏族谱载:始祖夏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年)八月自山西潞州洪洞县喜鹊窝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夏庄。后为与东夏庄区别,加方位称西夏庄。小田庄明末,田、黑姓迁此立村,因田姓为首户,取村名田庄。清初,李姓始祖九贡由山东省清平县李营子迁入此村。后田姓绝嗣,黑姓迁出,李姓因村小易名小田庄。司寨
据传,该村原名千户寨。明初,有一年闹洪水,村庄淹没,百姓罗难,仅胡、任、张、马四户幸存,更村名四家寨,简称四寨,后演写为司寨。杨集明永乐年间,扬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村,后立集市,取村名杨家集,简称杨集。小刘庄明末,杜、刘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杜刘庄。至清康熙年间,杜姓迁居今老官寨乡千户庄,刘姓改村名小刘庄。王铎寺唐代此地建有兴林寺,规模甚大。明永乐年间,王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王家楼(今大庙村北,已废),后迁至兴林寺侧定居。数世后,出一名士王铎,在朝为官。一次,王铎受命江南平乱,征前到兴林寺祈祷,“如若凯旋,重修庙宇”。出征后,果然旗开得胜,并受皇封。王铎将兴林寺重修一新。乡民念其功,遂将村崇称王铎寺。大庙
唐贞观年间,乡民聚资建庙一座,有房75间,俗称大庙。明正德年间,王、刘、孙、贸四姓人家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在大庙周围落居,形成村落,以庙取村名大庙。孟村明洪武年间,孟、杨、马三姓由山西洪河县沼迁至此,占产立村,因孟姓年长,他姓尊其为大哥,取村名孟家村,简称孟村。三教堂相传,唐代村中冯、王二人出门经商,在尖冢过河时,见众人围一佛像,三人合力而不能起。冯、王二人挤进人群试力,佛像沾手而起,众人惊奇。二人认为此为吉兆,将佛像请回村后,盖庙堂3间,置佛于正中,又塑老君、圣人分列其左右,庙堂落成后,香火很盛,即取村名三教堂。梁村明永乐年间,梁、唐、张、赵姓人家先后迁此定居立村,因梁姓人口居首,取村名梁村。河西岗明初,张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在赵王河西岸堤岗上建村,取村名河西岗。曹村明洪武年间,曹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业村,取村名曹村。后有他姓迁入,曹姓移居今樊村乡赵庄,村袭原名。东村明嘉靖年间,贾氏始祖从威县迁来。给河西岗富户种地,后孙、王姓陆续迁此落居,形成村落,因居河西岗村东,取村名东村。高庄明末,高、张等姓人家迁此,择赵王河东岸高处立庄,取名高庄。后寨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成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定居,因迷信,从老家带来一老君石像,取村名老君张。数年后,几户人家移居村前,挖沟筑寨,始称老君寨。老君张改称小后寨。年解放后,改称后寨。杨圈明永乐年间。杨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在古堤(鲧堤)弯内立村,被堤半环圈围,取村名杨圈。石佛寺相传,今村址西,原有唐代所建寺院一座。寺内供有八尺石雕佛橡一尊,像身瑛珞垂珠,嵌有宝石。村名源于石佛寺院。前张八庄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八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以始祖名定庄名张八庄。清顺治年间,兴姓始祖随驾南下,被贬后隐居此村,后因居住分散形成南北两片,此居南,称前张八庄。后张八庄明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八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以始祖名定庄名张八庄。清顺治年间,兴姓始祖随驾南下,被贬后隐居此村。后因居住分散形成南北两片,此居北,称后张八庄。常庄明永乐年间,常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常家庄,简称常庄。
蒋庄明万历年间,蒋、洪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村名蒋家庄,简称蒋庄。宁庄明洪武年间,张、宁两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材名张宁庄。后张姓迁出,改称宁庄。黄夏庄明初,夏氏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夏庄。为与西夏庄区别,称东夏庄。年,黄姓出一乡长,易名黄夏庄。张夏庄清初,张姓始祖迁于东夏庄附近立庄,取村名张夏庄。秦夏庄清初,秦山、秦中兄弟自清河县迁来、在东夏庄附近立庄,取村名秦夏庄。郑楼明永乐年间,郑氏始祖黑风、黄风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初置草房土屋简居,后生财路广,家业暴富,盖楼一座,取村名郑家楼,简称郑楼。
明天续接临西县地名志(下)
河北正能汽车部件科技有限诚聘:
1.汽车座椅总装工20名;
2.汽车零部件装配工20名;
3.缝纫工20名;
4.二保焊工20名。
月薪0-,工作地点:清河县经济开发区西区漓江街39号。可住宿,中午、晚上管吃。
联系杨经理138523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