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选登
湄湖散人
作品
孝里方言中的地名文化
湄湖散人
孝里古镇最具特色的是石头文化。古老的齐长城,是石头筑的。文物瑰宝——汉石室刻满了线条流畅的画面,使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成为无价之宝。古村方峪,那石头砌就的民居就像一颗颗棋子被先民们灵活而随意安排,不意间为我们留下了一副立体的古村落化石标本。近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东风渡槽,一方方巨石,筑起一孔孔桥涵,连接在两山之间,气势恢宏,把孝里的石头文化艺术推向了极致。石头艺术是孝里文化的特有符号。当然,石头文化并不是孝里文化的全部,在渊源深厚的孝里文化源流中“方言地名文化”也毫不逊色。谈起孝里方言中的地名文化也确实独具特色,可以说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如果不是孝里人,这其中的内涵是无法理解的,甚至可以用“不知就里,云里雾里”,来形容。孝里地名在谈话中基本分三种情况:一是旧音字、白读音字。二,地名用典。三,白读加用典。在孝里镇五十七个行政村中最典型的村名白读音应该属“黄崖村”了。“崖”旧读yai。所以老人们称黄崖村为黄yai村。“崖”即石。“石”谓岩石。故黄崖又引申为“黄岩”,称黄岩村。时间长了读白了就成了“黄园村”了。直到现在,黄崖村书面称呼与口头称呼还不一致。如果一个外地人向当地的年轻人打听黄崖村在什么地方,年轻人一定会不知道。要说黄园呢,他就会指给你了。像这种情况还有位于龙泉官庄南的“兴隆镇”庄(今属平阴县),孝里人呼作“辛里镇”,这也是读白了的原因所致。像此类情况还有位于安兰村的“七佛山”被呼作‘“七盘山”。大街村的“黄米山”被呼作“黄命山”。这些白读音以讹传讹,长期流传反而使本来的地名读音不为人知了。还有一个典型的村名以前在孝里一代被读白了,而且还有一个用典,那就是位于镇域北部黄河岸边的“姚河门”村。姚河门村处于孝里镇黄河段最低洼处,旧时黄河都是由此决口,每年夏季汛期,镇里都组织民工在姚河门挡坝防汛。孝里人把水满溢出称“漾”。因为河水常在姚河门决堤溢出,所以就把姚河门叫做‘“漾河门”了。此外,“漾河门”还有一个用典。旧时,孝里人民生活困难,家中的孩子难免患有一些炎症,尿床是经常的事儿。一般孩子尿了床,爸爸就会戏谑的对儿子说:明儿洪荒(昨儿晚上)没把你娘冲到漾河门去吧?意即孩子尿床了。从前一说孩子把娘冲到漾河门儿,就知道某某家的孩子又尿床了。姚和门地势低洼,孝里镇南部的洪水都从姚和门入黄河,以此来比喻孩子尿床还挺形象。若说孝里话中的地名白读不好琢磨,那谈话中的地名典故就更需探究了。孝里人常把一个人做事与初衷相反或迂腐不干练称作“上栾湾走坦山”,也就是书面上所说的“南辕北辙”。栾湾(今属平阴县)在孝里镇西南方,坦山,在孝里镇东北方。如果在孝里去栾湾再绕道坦山那自是背道而驰。还有,看对方不起眼,唤作“豁上东障飙洼里”。东障是孝里镇的大村庄,洼里是孝里镇的一个小村儿。因旧时闹兵荒,军队行军要在大庄子驻军休整,往往扰乱村民。东障庄有在军队撑劲的人,于是就在行军地图上把东障标成小村,将洼里标成大村。当然,东障还是没有躲过驻军的厄运。这也就是“大洼小东障”的由来。孝里古镇,每一文化源流都堪称奇葩,它还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以飨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