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一、四月末的太行山区,已是春和景明,阳光明媚,不再向往常那般季风无常,春夏不分。一片山翠边,依稀见村远。一路颠簸后,终于来到了这个感觉神秘已久的小山村——大洼。大洼村隶属太行山南麓河北省涉县的更乐镇,紧邻天津八五铁厂,离县城十五公里,村居峦中,四面环山,是一个古老的山石村落。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走进大洼,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环眼望去,石楼、石阁、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桥、石栏、石盘、石碾······看似乱石堆砌,却又是精心雕琢的石建筑物,总之,但凡你能看到的几乎全是石材工料,大洼村名副其实的是一个石头村。石房悬于崖畔,又筑于其上,石耕凿凿,零零碎碎,高逾百尺,真是鬼斧神工。村中最独具匠心的还是那个饱经沧桑的石桥,工艺粗糙,却又堪称精湛,小小石桥,不恭维其建筑,其几百年风雨历程,就是大洼村中最好的见证和守护者,它传承着一种特殊的符号,桥的连接,是现代与过去的文明,也是祖祖辈辈不辞辛劳的信物。这座桥,还曾获得过国际摄影金奖,可想石桥的背后,早已不是单单一座桥的概念。它赋予了太多太多深情和内涵。大洼村人口不多,现在也才三百多口人,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大洼古人在几百年前创造的这些建筑,无异于是在建造一个长城。在那个农耕时代,没有现代化工具,没有高科技设备,有的只是人们的团结和辛劳付出,那个年代真的是完全靠人力,他们生于自然之中,然后还要利用自然条件来克服自然困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他们只能依山傍石,将山石与房屋相搭,石村结合,两者合一,勾连古今。这一幕幕,无不体现了大洼古人的善良与厚实,勤劳与智慧。二、大洼村历史悠久,自然文化底蕴也及其浓厚,传说下来的文明及其相应的故事,也就有根有据有滋有味,都是那么的富有色彩和传奇。大洼村几百年来有一个传承,全村只有一姓,别无二家,据传,明朝嘉靖时,一户张姓人家隐居于此,并在这深山沟中繁衍后代,据大洼村的“老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谱)记载,已经传了28代,从来没有过外人外姓来此定居,是家族式的村落。由此也给人一种小国寡民过着世外桃源的感觉。大洼村有两个庙,一个是村头的龙王庙,由于大洼十年九旱,连年少雨,也就有着打旱魃求雨的风俗。村中另一庙为元君宫,百姓多称为奶奶庙,求子生娃甚是灵验。按常理,一般村子是不供求子的奶奶庙,而大洼异乎寻常,确实有一种一国一村的独居感,这也许正是小村近千年来自力而生、与世隔绝的最好见证。一进村中,迎面而来,群山环顾,山石相融,果然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村旁有个笔砚山,两山相接,缝隙之间,宛如文人墨客之笔砚,山旁还有一个巨型人工打造的水池,真是山为笔砚,水为墨池,两者意境相合,难怪大洼前人还出过两任县令,此处山峦连阙,藏风纳气,不愧是人才辈出的仙人福地。古村落依山而建,依石而生,此景古来只在画中存,沉雄古逸,大洼在历史的沉淀中,将现实与过去丝丝入扣,紧密相连,使得这遗风古道人心淳朴,苍古典雅,抱素怀朴,敦风厉俗。在如今这一览无余、本同末离的新建筑中保存下来确实是千古独步实为难得。村中饮食文化也是别有风味,从小在山区中长大,二十多年来,还真未吃过小米面煎饼,珍馐美味让人唇齿留香,更让我新奇的是村中老人用煎饼鏊子搭在几块红砖之上,生火放柴,这样的做法确确实实是第一次见到,老人们摊煎饼从早晨到午后,民风淳朴的热情无不让人动容。后山之上,半坡皆为野生韭菜,远远望去,沃野千里,韭菜杂生,摘回家中,多日不蔫,食味香足,真让人流连往返。村中另有一番风趣待人欣喜,就是村中百姓,多户养驴,这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风景线,石坡小道,一群驴队,结群而过真是奇景。大诗人王维有句诗写的好:“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借此驴景,可易为“斜阳照石落,古巷驴群归”。村中另一番文化最是我喜欢的,那就是石头文化,石头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从原始人的燧石取火,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到大洼依石为墙,以石为房的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活,石头的文明,无不跟随着历史脚步在前进。石头本身就是不朽的,那种坚硬无比,那种独特的气节,再加上大洼石缝中长出的古松崖柏,更是有种高洁自许、迎刃而上的品德,无不让人陶醉于这道法自然的美妙。大洼古韵,看似简单,却又深远,貌似淳朴,却又富有奥妙,也许,文化就是如此,纯洁又高尚,悠远又寂静。三、大洼确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天然资源,可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中,它是属于那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境,相对于本地人,有多少人能了解,在山沟中还有如此桃园,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更是知道的少之又少。在当今社会的农村面临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规范时,毫无章节,毫无传承,毫无文化的风向,大拆大建,大破大立,现代化建设,相对于古村落已经成了毁灭性的灾难,古村落在不断湮灭,甚至消亡,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也就预示着加大破坏层度。著名作家冯骥才就说过:“中国每天在消失着一百多个村落”。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数据是多么的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在和传统文明说着告别。空巢化的古村落已经很难化蝶重生,它们的未来之路除了濒临灭亡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修缮和保护。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中轴线的改造,六百多年的老城墙城楼被拆毁,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奋力保护,可惜也无济于事,哪怕他们泪流纵横,也抵挡不了这些建筑史上的灾难,终归是六十多年后的现在,他们的话得到了验证,当年怎么拆的,现在就如何的重建,可惜我们现如今建的全是假古董。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可是,为时已晚。所以有人说:北京除了地名之外,已经不算是北京了。中国的古村落目前就面临着这样深度的挑战,大洼村的完整性,是非常来之不易的,抬头见古迹,触目皆诗画。这样的古村落,才是意味悠长的,哪怕是支离破碎,也仅仅保留着远古的风味,与古虽隔世,却在同一片房檐下,此情此景,是多么的让人沉思感触。抛弃历史的遗物,也终将被历史所抛弃。多少村落翻新去旧,就算你仍然衣冠简朴古风存,但现实与传统已隔绝,也就异常的格格不入,给人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多少文物经得起百年沧桑历史,逃得过战火纷飞,可终将是抵不过现实的诱惑及时代的新潮步伐。大洼的山石文化,也许独特的巧妙保留了这些传统建筑。乡愁可寄,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每个人都是来自农村,来自泥土。阔别稍久,眷与时长。习近平总书记都说过:“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忘本,大洼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更属于遥远的未来,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找不到乡愁的味道,看不到我们古人的建筑风采。大洼给了世人一个观摩古道的时光隧道,给了我们一个历史的乡愁,看着曾经,望着过去,感受着几百年前的风韵、淳朴和悠然。什么是中国,中国就是传统,大洼也是一种传统,相对于国,也许格外的显得那么单一,但大洼就是石头上的中国。年5月3日星期日樊飞龙
诚挚感谢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