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这里浩瀚苇海总占地面积万亩,长苇面积万亩,芦苇可收割面积86万亩。每年11月中旬,数以万计的内蒙古、辽宁等地的农民,打一个简单的铺盖卷,告别妻儿老小,奔向这片苇海,他们每年这个季节往返于祖辈们走过的生存路线,我们亲切的称这群人为“苇客”。就这样这些远离他乡的“苇客”们年复一年,收割、打捆、盘塘,辛勤劳作,就像迁徙的候鸟,每年在这里停留,觅食,补充营养……
▲年1月30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卧龙沟村的郭振(45岁)12月初又来到盘锦,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他正在把成捆的苇子快速地放在运输带上,这样的工序每天要反复操作几百次。
▲11月隆冬到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五岔村的村民尹素志(37岁)和苏万民(39岁)驾驶着农用拖拉机改装的割苇机驶入浩翰的苇场,苏万民在车后面准备进行割苇工作,拖拉机上面成捆的麻绳就是用来绑苇子的。
▲年12月9日,苇客们正驾驶这简易的收割机行驶在浩瀚的苇海中。
▲年12月18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村的杨乃仁(47岁)和赵红雨(42岁)正在给苇子打捆。
▲年12月25日,三个苇客在附近造纸厂工作着。
▲年12月10日,来自辽宁北票的马大宏(49岁)和媳妇刘淑艳(45岁),身边的布帘子就是他们和其他苇客的“墙”,他们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大的在沈阳读服装设计学校,小的孩子正上初中。
▲年12月15日,左一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旗的21岁的马驰和几个90后的同乡,这是他们来的第二天晚上。
▲年12月15日,来自内蒙古宁城的姜福庆(24岁)正在给感冒几天发烧的高海杰(32岁)准备静脉注射,因为苇塘离当地诊所很远交通也不方便,姜福庆原来在村子里也算是个“赤脚医生”吧。
▲年12月29日,两个苇客正在用油锯收割芦苇。
▲这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五岔村苏万民(39岁)和尹素志(37岁)正在更换刀具,像这样的刀具每天都要更换2到3次。
▲中午透过窗户阳光洒进来,来自内蒙古奈曼旗沙日浩来镇岗图沟村的刘春生(33岁),刚喝完一大杯热水躺在炕上,屋子里高高低低的挂了不少行李包,身后的内蒙古老乡打起了扑克。休息片刻后,他们又要继续工作。
▲年1月2日,白天小高亮只能留在住所内和做饭的阿姨在一起。
▲年1月2日,来自宁城的耿春(48岁)和媳妇张晓霞(50岁)正在切割捆苇子的草绳,他们是三个孩子的父母。
▲年1月12日来自朝阳的刘向东(36岁)正在雪地里吃力的扛起苇子。
▲年1月20日,春节快要到了,我再去这个塘铺是看到小高亮脸上贴着胶布,做饭的阿姨说前天这孩子不小心脸磕到了割苇子的刀具上,划了很大的一个口子。
▲年1月19日,来自辽宁朝阳的陈靖宇(45岁)在搬运苇子。
时至今日还是机械把苇子割倒、人工打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机械逐渐代替手工,用工人员也会大大减少,再过几年那些行走他乡的“苇客”们能去做什么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