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进城上中学

进城上中学

  一天在街上散步,看到学生背书包上中学,想起自己小时候上中学时的情形。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情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事,现在看起来,很有些不可思议,不要说中学生,他们的爸妈也很难相信。

  先说升学。在农村念完小学,参加过毕业典礼,就告别老师,拿着一张毕业证各自回家了。以后去哪个中学报名、考试,学校一律不管,家长也不管。

  我那年十三岁,随着本村的几位大同学,步行进城。进城的公路是五八年修的,那是五五年,我们出村沿田间小路走三里,先到李海务,再从那里过运河,在河西大洼里走几里,其间还要爬上高高的河崖走上一段,最后通过四河头进城。就这样走走停停,二十多里路下来,实在走不动了,看到运河边聚集着许多人,一打听,是考中学报名的,我们就赶快挤进去报上了名。后来听说,那是一中,最难考的一个学校,也没法改了。

  大我六岁的姐姐与我同级,她是跟别的女生去的,她们不怕累,一直走进城里,报考的二中。那时二中与教育局都在现在四中那片地方。因为她不带着我一块去,娘没少嘟噜她。后来看榜,知道俺俩都考上了,娘才不再说什么。

  开学第一天,也是我自己去的,一根粗葵花杆扛在肩上,后边是铺盖卷,胸前是大包袱,里边是一些随身衣物文具什么的。父亲没送我,别的同学都没家长送。不像现在,不仅要送,而且有车驮着。

  学生都住校,连本校老师的孩子,家就在校院里,也随班里同学一样住寝室。这更与现在不同。现在不要说离家近的,即使家在离城很远的乡下,也要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来住,尽量不住校。

  还有军训,现在跑步都带马扎。我第一次在大学里见到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站一会儿都受不了,还搞什么军训?笑话!

  我们没军训,却像天天军训,比现在的军训还能锻炼人。

  那时候,学校规模小,只有河东三排起脊瓦房教室。一排八个班,全校24个班,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老师办公与住宿,都在桥西教堂院里,每周一上午全校师生开会的大礼堂就是原来的礼拜堂,校领导办公也在西院。南边会馆大院也归学校,前大殿是阅览室、游艺室等,后殿是图书室。院子北半部是几排学生寝室。因为不够用,我们这些初一新生被安排到北院的最北头,进校门向北,足有一里远。

  每天早晨,从打起床铃开始,五分钟必须到达东院大操场,老校长亲自带领全体领导老师都到,哪个班误一点时间,集体留下训话。所以我们每天都像上战场打冲锋一样,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赶紧往操场跑,常常是一边跑一边系扣子,紧张急了!天天如此,真的比军训还苦!

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没必要故意去吃苦。我写这些,也不是忆苦思甜,为了教育谁。我只是想说:条件好坏不是成材的决定因素,许多名人、伟人,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那样的年代过来的,年轻人不能把条件差作为自己落后的理由。

作者介绍:

李民增,男,山东省聊城市人。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百科知识》、《中国乡土诗人》、《鲁西诗人》等报刊及《中华网》、《人民网》、《时评界》等多家网站。出版有诗集《春雨潇潇》,诗文集《柳园漫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w/11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