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禄有亲情难忘怀故人

德国强力白蚀消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午8点许,我、哥哥、三叔和二叔,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老家干戈掌远祖莹地祭祖扫墓,借以缅怀祖先的业绩,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在远祖墓前,祭祀活动结束后,我们伫立而站,神情庄重的凝视着碑文:先生毋公覃怀之干谷掌人也,其先由山后北坡村迁居韩家寨,开荒滋土,犹恐粟之无余,复迁居干谷掌,创立基业,两下耕芸,勤俭堪羡。先生之诞膺天衷,孝友温恭,仁笃慈忠,以致后世子孙椒聊蕃衍。如:生正、元顺、天文等,履堉生哲于莹内沿流至今,百有余岁。余维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虽云先民既没,而德音犹存。今其如何,而阙是礼,于是树碑表墓,招铭景行,俾芳烈於百世,令闻显於无穷矣。

此情此景,让我想了许多。尽管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但由于战乱、灾荒、流行性疾病等多种因素,也有缺憾。我要充分利用我们毋氏家族紧锣密鼓筹划编撰的中华毋氏文化辞典的大好时机,写写自己的家族历史,正如有江教授所说的:普通毋家人写普通毋家人的家史和个人回忆,共同谱写家族文化大辞典。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有更多的遗憾。我对爷爷以上的先人情况了解甚微,我就写写我的爷爷奶奶,尽管自己写作水平有限,对爷爷了解的不多,写到哪是哪,目的就有一个,让后人了解我的爷爷奶奶,让爷爷奶奶的精神激励我们后人,去艰苦、创业、勤俭持家。

一、爷爷兄弟姐妹们的一家

爷爷姊妹六人,兄弟四人,排行老三。

大爷叫绪良,别名应,生于年10月25日—卒于年11月5日;大奶奶王氏:生于年7月4日—卒于年7月15日,是龙洞乡栗井村人。爷爷和奶奶生一个姑姑,叫社,适龙洞乡大洼村,姑父叫毋本祥,其长子叫可以、次子叫罗以。

二爷叫绪善,别名排,生于年9月4日,二奶奶靳氏:生于年12月30日,是龙洞乡周窑村人。他们去世的时间,查不到。爷爷和奶奶生两个伯伯一个姑姑,其大伯伯叫福临,别名大窑,二伯伯叫福喜,别名小车。一个姑姑叫棉,适山西洪洞县,后回本村落户。姑父叫邓黑蛋,其长子叫高兴、次子叫兴元、三子叫兴官。

爷爷叫绪庆,别名两具,生于年12月6日—卒于年11月20日;头一个奶奶王氏:生于年12月30日—卒于年10月25日,是王封乡王庄村人,一生未育;奶奶路文英:生于年11月9日—卒于年1月10日,是王封乡老莹洼村人。爷爷和奶奶生我父亲姐妹六人,父亲为长子叫福忠,别名黑孩、二叔叫福廷,别名丑孩、三叔叫福祥,别名呼乱、大姑叫花,适六家作村,姑父叫张发宪,其长子叫有印、次子叫有才。二姑叫忙,适新庄村,姑父叫张本正,其长子叫八斤、次子叫跃进、三子叫发展。三姑叫云,适东王封村,姑父叫靳古均,其长子叫卫东、次子叫卫峰。

四爷叫绪通,别名四,生于年10月5日,四奶奶卢氏生于年,是龙洞乡寺后村人,他们去世的时间,查不到。爷爷和奶奶生一个伯伯叫福成,别名二窑,解放前灾荒年去当兵,至今下落不明。大老姑是王封乡东冯封村人,老姑父叫陈德本,其长子叫陈太安,次子叫陈小占。二老姑是王封乡李封村人,老姑父叫许来礼,其长子叫许庆祥,次子叫许庆贵。

二、爷爷出生时期和童年时期的国家

爷爷生于年12月6日,经查资料年也是清朝光绪二十九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年是平年,同时也是农历乙卯年(兔年);民国四年。年5月4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签字的“二十一条”年5月4日,日本为迫使中国接受“二十一条”,召开内阁会议及元老大臣会议,决定对华发出最后通牒。5月7日,日使日置益发出最后通牒,宣称除第5号各项允许以后再行协商外,限48小时完全应允,否则“将执认为必要之手段”。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颁布关东戒严令,命令山东和奉天日军备战。日商纷纷回国,日舰队游弋于渤海,进行武力威胁。各国对日本对华举措迅速作出反应。俄、法两国虽然猜忌日本,却因欧战无暇顾及。5月7日晚,袁政府外交部派员前往俄国使馆寻求支持,俄使克鲁朋斯基要中国政府“立即无条件地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8日上午,英公使钟邴典到外交部访陆徵祥,说:“目前中国情形至为危险,各国不暇东顾,为目前计,只有忍辱负重,接受要求”,“不宜作武力之争”,并要陆转告袁世凯。

作为新社会出生的人来说,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年—年间,是爷爷的童年时期,可当时的国家呢?内忧外患,百姓生活民不聊生,爷爷的一大家人是如何生活的?很多很多不得而知。

由年,民国8年,爷爷的父亲、伯父和爷爷的叔伯兄弟为高祖永茂爷立了碑,从碑文和碑的大小、形状来看,当时的日子还是可以的。尽管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为了生存,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传说当时大老爷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确实是给我们后人是一种激励。现在优越条件、优越的环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不为这个家的前途去拼搏、去努力呢?

三、爷爷初婚不幸替父坐牢据父亲说,在爷爷二十三岁左右,经人给爷爷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是邻村小王庄村人,比爷爷小两岁,也就是我头一个奶奶。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奶奶在没有过门之前,突然患上了精神病(可能是),老外公托人捎信,让爷爷赶快把喜事办了,说是一冲喜,奶奶的病就好了。

爷爷办罢喜事后,一家人都希望奶奶的病早一点好起来。结果,今天盼明天,明天盼后天,也不知爷爷和奶奶过了一年还是半载,奶奶的病仍不见好转。你想:一个精神不正常的病人,每天在家里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是乱扔东西、或许是语无伦次,一家人已经不能正常生活了,就这样爷爷也没有打过奶奶一次。

年10月25日是头一个奶奶的忌日。这一天,奶奶的病犯的比较重,爷爷不在家。据当时打官司的判决书上说,奶奶犯病后,老爷(曾祖父)可能动了手,还说了不该说的话,“你去死吧!”。后来,奶奶真的跳了水窖,不幸的事发生了。

老外公叫王朝干,是当时小王庄有名的有办法人。他知道这件事以后,不依不饶我老爷,把我老爷告到了博爱县司法科,并判了刑。爷爷看到自己的父亲,被判了刑,心里很不好受,他担心我老爷的身体不好,毅然决然的决定替父亲坐了一段牢房,过去叫班房。

四、爷爷和奶奶

年十二月初七日未时,我大姑出生,也就是爷爷和奶奶的第一个孩子。由此可以推算,爷爷和奶奶的结合,大约是年,头一个奶奶三年以后。

爷爷和奶奶一生育有六个孩子。大姑、二姑、父亲、二叔、三姑和三叔。据说,父亲下边还有一个叔叔叫红孩(未成人)。

奶奶叫路文英年11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魏县牙里集村,是同老外公(路全荣),一家人于年左右逃荒到焦作李封村的,先是给大户许家看坟护墓,后又在李封煤矿煤场筛煤拣矸石,再后来老外公带两个老舅,就在王封矿、李封矿下大井(当时叫西大井和东大井是英国人管理着)。那时,我爷爷就和老外公、两个老舅在一起下井,听爷爷讲老外公还是一个领班。爷爷和老外公在一起干活时间一长,爷爷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为人诚恳和一项执著的性格,得到了老外公的欣赏,另外,当时爷爷的家庭情况,老外公是了如指掌。奶奶和爷爷的结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爷爷人好、心好、实在,爷爷长奶奶八岁。

爷爷一生,饱受了人间沧桑。八岁起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曾下大井挖煤,下过硫磺窑、小煤窑、种过地。解放后,还在王封矿当工人下井,年10月说我父亲种地不在行,让我父亲去替他下井上了班,自己在家从事起农业劳动,后给生产队喂牛至生命最后。

爷爷一生经历了,清王朝封建社会的统治,童年不幸;又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统治,饱受了民国二十三、三十二年的大饥荒和亲人一个、一个被饿死的悲惨生活及悲痛心情;在我上小学时,记得老师让每一个学生回家问大人,写一篇“我的家史”。奶奶讲有一句:解放前,我们家有12口人,解放后,仅剩6口人,可能说的就是民国二十三、三十二年这期间的事,我四个爷爷及老爷,解放后,就留我爷爷一人了。

据爷爷讲:他还参加过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年7月,焦作煤矿工人为声援五卅运动和改善生活待遇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罢工斗争,罢工自年7月6日开始至年3月6日结束,历时8个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奶奶长的脸型有点像宋庆龄那样慈善可亲。她知道的事非常多,胆子又大,一生都善于帮助人。据我听说的和我知道的就有这么几件事:年左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中国时,一次在我村扫荡,烧杀掠抢。我家六爷(就是爷爷的亲叔伯老六),被鬼子一刺刀刺到肚子上,肠子都流了出来。奶奶听说后,也不知道害怕,一人跑到六爷跟前一看,抓住肠子就给六爷按到肚子里,后又弄到家。

还有一件事说奶奶胆大,是说解放前,六爷家的房后有一棵大树,树下凳了一块石板,石板上有一小块瓦片,每到中午小瓦片会自动跳起,又自动落下,房后有一条小路,吓得很多人不敢往那里过。奶奶不信鬼、不信邪,她非要亲自去看看。奶奶去了以后,一看还真是那回事,二话不说,抓住小瓦片扔了好远,嘴里还不停的说:叫你跳!叫你跳!当时村里人真佩服奶奶的胆量。

奶奶还会给人驱邪看病。我七八岁时,记得奶奶经常被人家叫去给小孩扎针。比如:谁家小孩浑身抽筋呀、谁家小孩翻白眼吐白隔膜呀,都会把家里人吓的不能行,也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这时有人会说:快去叫“五娘”或“五嫂”、“五奶奶”的都有,说也怪,奶奶去了以后,就用缝衣服的针扎扎人中、扎扎手指,一会就会好起来。

另外就是谁家小孩从树上或别的高地方掉下来,吓的小孩发烧,往往也叫奶奶“去叫”,一叫就好。记得我和奶奶还配合有几次“去叫”,记不清是给谁叫的,他是在村后里掌的桑树上掉下来的,发烧不止。当天很黑的时候,奶奶拿着小孩的衣服就往村后里掌走,我只好在奶奶后边跟着,因为山沟里的小路只能一人走,不能并排走。到了以后,奶奶就开始蹲在地上叫了,一手拿衣服,一手在地上抓一下放到衣服里,叫一声:“什么什么小孩回来吧!”喊小孩的名字,这时我就上场了,我接着说:“回来了”,这都是奶奶教的,奶奶抓一下,叫一声,我是答一声。也许是三遍,奶奶把衣服紧紧地搂在怀里往家走,奶奶在前,我在后紧跟,奶奶叫一声,我是答一声,等到家后,奶奶把衣服往小孩的身上一盖,这个“叫”的过程就全部结束了。一般,第二天人家都会登门向奶奶感谢的,往往奶奶就会说:“你看你说得,咱村还有多大?”,言外之意,就是不用太客气,都是乡里乡亲。后来我还知道,奶奶几乎就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会长,无论谁家有什么事,都会叫奶奶去虑事,现在叫“女总管”。

奶奶个子不低,要有1米7左右,可能还会比爷爷高一点,从小没有缠过脚,这给她一生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干什么活,都干净利落。曾听奶奶讲过,大约年左右,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家人在西王封住。因为王李封是敌战区,村里山后住着八路军民兵,成天是你打我、我打你,我们沿山一带的小村就成了战场,根本村里就不能住人,所以人都搬到西王封或东冯封村住了。

那时,二叔还很小,一家五六口人的生活相当艰苦,一是靠奶奶领着大姑、二姑和我爹拣些煤和爷爷下班后捎回的炭,再一挑、一挑担到博爱阳庙、和庄去兑换玉米、红薯片、蔬菜等物品。一次,像往常一样奶奶、大姑、二姑和我爹,每人都挑一担煤,去准备兑换粮食,当然我爹挑的很少了。走到半路时,敌我双方打了起来,奶奶大喊一声“快跑”,几个人挑着担子,跟着奶奶跑。后来听爹回忆说,那时只管跑,不知害怕,不知那打来的子弹,从耳边飞过,发出“嗖嗖”的声音,落在脸前的子弹,溅起片片尘土。另一个生活来源是靠爷爷下井发些豆饼、豆皮或发些高粱、玉米、小米等杂粮,糊口度日。有时,还发过“洋面”即白面大馒头(半斤一个)、玉米面窝头。当时,把我爹馋的不能行,9岁的孩子就跟爷爷一块去下了大井“拉小拖”,为了就是挣那半斤一个的白面大馒头,二来也可以给家减轻一些负担。

还有一个事,还是在王封住时期,奶奶老是想回家看看,主要是看把家里折腾成什么样子了。去时没见一个人,当往回返时,一出村口,就见几个鬼子在站岗,不远处还有鬼子。奶奶想:路是走不成了,就势跳到下沟地,等一会见没有动静,就一块地、一块地的跑,一道塄、一道塄的跳,奶奶像长跑运动员,一口气跑到王封村口,才停了下来。当你看到这时,你说,奶奶的大脚好不好,真好。

五、爷爷是一个能工巧匠

一个人要生存,就要立志,就要有不怕艰难困苦的勇气、决心和勤劳的智慧,才能有所成就。一个家庭,不仅靠和睦相处,而且靠这个家庭主要成员的通力协作,家这个大船,才可以乘风破浪,克服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我个人对一个人及家的简单浅薄认识。我所说的,爷爷都具有,我所没说到的爷爷也具有。爷爷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不是任何人简单的几句话,几个事,就能把爷爷既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所描绘。爷爷一生勤劳智慧,他不仅能出苦力、出大力,从下井挖煤到开荒种地一样也不怯,而且能干很多巧活。他会瓦工,从垒煤火台、院墙,到简单的厨房建设及家庭设施日常修缮,没有找过人,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干。他会木工,家简易木床、大高凳、小板凳、扁担等农具的修理都不用找人,他留下许多木工工具至今使用起来,还得心应手,如:斧、锯、秃噜钻等。他会干石匠活,家里门墩有的是爷爷自己干的,家里的石磨不快的时候,是爷爷自己锻的,不仅如此,还经常帮助外人去锻石磨。他会干铁匠活,自己锻石磨用的錾、家里的掘头等铁器,在不能用的时候,都是爷爷自己淬炼。

六、我和爷爷相处的日子里

爷爷去世时我已16岁,要说是已经老大不小了,但对爷爷的印象很多都是那么的模糊,而唯有爷爷去世的那个晚上记得很清。那时,我们还在下边老院西边的一条土窑洞里住,那天晚上我家突然来了很多人,有大伯(福翠)、二伯(福朝)、二叔(福庭)、西院胜利哥家的娘等,他们说话的议题是,人是不行了,看是不是让回来。光听人都说咱家一个人,年龄又臻大了,不回家不行。大伯(福翠)说,那就听五娘的,让回来吧!于是,母亲就叫我“金明?快起来”,我一骨碌就爬了起来。实际我早已知道,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爷爷昨天还是好好的,为什么?说没就没了。我也不知道几点,跟着家里人来到了中站二分院,看到爷爷已安详的躺在了太平间,一时间也不知所措。后来办爷爷丧事期间,先是给家住东王封的三姑报丧,三姑听到噩耗,泣不成声。后又去寺后,找舅父拿给爷爷写的祭文,我只是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一些事。爷爷丧事的办的很隆重,所有亲戚和村里的人都参加了。

回想和爷爷相处的日子,记忆中很少,都说那时候的孩子很傻,多大了还不记事,说实话,可能是真的,我很多儿时的记忆,都想不起来。在我十一岁时,我父亲兄弟几个就分开了(这还是后来听母亲说的,自己是不记),这就表明已不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了。当时分家后,我家五口人,父母亲、哥哥、妹妹。因为父亲在贵州工作,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只有我们四口住在一条窑洞里。哥大我三岁,我俩躺一张床,妹妹和母亲一起睡。也可能我和哥经常吵架,那几年晚上我一般不在家住。不是和胜利哥一块睡,就是在马房和喂马的老王老姑父睡,和爷爷在西场喂牛哪里睡的时间最长。

西场喂牛的院,三条窑洞,坐北朝南,东一条窑洞是半截,放一些杂物,西边两条窑洞喂牛。当时有20多头牛分两群,分别生产队安排有两人喂养。爷爷在中间那窑洞喂牛的时候,我就和爷爷在一起。冬天经常帮爷爷把牛从圈里往院里牵,一头一头牵出,还得分别一头一头栓到一个一个桩上晒太阳。夏天牛一般都在院里的牛圈里喂养,我和爷爷就在院里边睡。就在那时,每当繁星布满天空的时候,爷爷就教我认识了北斗星、牛郎星和织女星。就在那时,爷爷给我讲了许多寓言和故事。

记得一个也是关于星星的故事。说有弟兄三个,要共同去一个地方,去取一件宝物。当天晚上三兄弟商议,次日天明一起去,然后各自回家准备去了。回家后,老三辗转反侧睡不着,心想明天俩哥如果不叫我,岂不我什么也得不到吗?何不现在就准备准备走,也就是大约现在的晚上10点左右就出门了。晚上天空较明的一颗星往西慢慢移动,那就是老三。老二回家后,睡到半夜忽然睡不着,心想明天哥仨都去,我能得到几何?何不现在就准备准备走,也就是大约现在的晚上12点左右就出门了。晚上天空半夜较明的一颗星往西慢慢移动,那就是老二。老大睡到早上6点左右睡不着,起床后,谁也不叫就出门了。清早天空较明的一颗星往西慢慢移动,那就是老大。这个寓言故事,我现在回想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让兄弟们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才能心想事成。二是对星星的认识,大约对时间的一个管控。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过去一个财主对下别一个长工,管的非常严格,一会儿也不想让他休息。一日财主有事出门办事,需要一天的时间,他怕长工在家无事可做,于是一大早就把长工找来,安排了很多活。由于财主一口气把所有的活一筒说完,就走了。长工早就不想给这个财主干了,对今天安排的活更加生气。于是就将错就错,干吧。他把财主夜壶里的尿,倒到财主的茶壶里;然后把牛槽里,倒进一些煤,用水活好;另外就是担很多水倒在牛圈里,他还蛮有理的说:反正你就这样安排的。等天快黑时候,财主一进家门,渴的不能行,拿起茶壶就去倒茶喝,当闻到一股尿骚味时,大怒;财主预感不对头,就赶快去牛圈里看,一看牛槽里全是煤,更怒;又一看牛圈里全是水,怒火冲天,立即让人把长工叫来训斥,谁…让…你…这么干的?长工不紧不慢的说:是你让干的。财主:难道我是那样给你说的吗?长工:你说,提夜壶倒茶,砸煤喂牲口,担水垫圈,难道不是吗!哈哈!财主把鼻子气歪了,长工人家也不给他干了。

第三个故事是:两个人吹牛,甲说:我比你年龄大,比你知道的事情多。乙说:我比你年龄大,比你懂的事情多。说说,两个人都急了。甲说:天上铁树是我栽,地下黄河是我开,你说,我比你大不大?乙说:不知道!你说比我大,我只知道娶你娘的时候,我是去当了娶女客,你说,我比你大不大?甲无言以对。

爷爷什么时间开始喂牛,我是不记得,只记得爷爷去世后,那群牛才让别人喂着。爷爷奶奶您们安息吧!您们的子孙,一定会把您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勇于奋进的精神传承下去。

焦作市中站区干戈掌村毋禄有

年4月16日

我们,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海内外毋氏年轻人,彼此感到了家族姓氏的孤单与家族历史文化记忆的迅速失落,正通过QQ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w/7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