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蓬勃发展的民宿旅游改变了盘锦市荣

 7月15日,辽宁日报头版刊登了“蓬勃发展的民宿旅游改变了盘锦市荣兴街道村民的生活——吃上文化饭赚到生态钱”的报道。

本报记者刘立杉

湿地滴翠,苇稻丰茂。7月11日一大早,伴着声声鸟鸣,盘锦市大洼区荣兴街道“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接待中心里,呈现紧张有序的工作场景。

“老宋,A区房客人9点就到,备好大锅和木材,多准备几个蒸屉。”

“英伟,B区房客人预定的长炉和圆炉子,记得准时送到位。”

……

早间例会上,民俗文化村经理刘丹的话语中带着喜悦,“沈阳方面组织的64名客人上午将陆续抵达,大家抓紧时间再细化一下任务,做好接待准备。”

短会过后,十几名工作人员随即就位,各自忙碌起来。刘丹告诉记者,这是她们“五一”节后接待的最大一支市外旅游团队,“所有民宿都客满,好兆头!”

放大自身优势,荣兴街道打造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宿度假村,从默默无闻到天南地北游客慕名而来,从年轻人持续多年前往韩国打工到踊跃返乡创业,吃上文化饭、赚到生态钱的荣兴人,善谋善为,善作善成。

荣兴街道位于盘锦最南端,东临大辽河,西濒渤海辽东湾,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这里是盘锦市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1.6万人口中有多人是朝鲜族,域内民族风情浓郁。这里也是盘锦水稻规模化种植、河蟹孵化养殖的肇始之地,拥有张学良将军创建的营田公司旧址,辽河口文化中的海河文化、湿地文化、稻作文化、农垦文化、石油文化,均在这里有着集中展现。

进出荣兴街道的公路,曾经只有两个车道,路面还是砂石铺就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发生在这10年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盘锦‘向海发展’战略的实施,盘锦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的辽东湾新区崭露头角,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说。

“适逢盘锦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鼓励‘一镇一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占据地利天时,并借助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全域动迁之机,我们设计实施了荣兴田园综合体,重点建设以长白民俗街、‘稻作人家’民俗村、荣兴博物馆为代表的旅游项目,以此为起点,着力推进城市综合体特色小镇发展。”高贺坤介绍。

年8月,“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正式营业。由政府主导,总用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由50余栋保存完整原始风貌闲置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村,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鲜明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观光体验。年5月开馆的荣兴博物馆,更是成为人们感受荣兴百年农垦历史及辽河口文化内涵的一张“名片”。

发展至今,“稻作人家”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安置当地上百名村民上岗就业。年,“稻作人家”获批3A级国家旅游景区;今年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荣兴街道荣兴村榜上有名。

在民俗村走一走,建筑、服饰、饮食等多领域饱含朝鲜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商品吸引眼球,古船、马车、拖拉机等别具年代感的实物展示引人遐思。第二次来到民俗村的铁岭游客时熙然说,看着眼前的老物件,听着阵阵蛙鸣,一方风土人情入眼入心,乡愁油然而生。

今年59岁、在园区内做保洁工作的村民宋玉宝笑着说:“我在民俗村工作3年多了,每月收入有元。不用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既赚到了钱,又照顾了家。”

蓬勃发展的民宿新业态,强势拉动小镇长白民俗街购销两旺,更让出国打工的年轻人,有了回乡创业的激情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民俗街上,余家商铺林立,带动上千名村民创业就业。

民俗村里,曾在韩国务工7年的80后小夫妻金君臣、高红燕惊叹着家乡的巨变,这对头脑活络的年轻人开办的坪鑫阁餐馆,于年5月开张营业,填补了园区朝鲜族特色餐饮的空白。

近几年,随着多项政策接连落地,上百名外出务工人员踊跃返乡创业,成为荣兴街道振兴发展的有力支撑。

走·想

梅香朋不远,主雅客来勤。民宿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更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载体。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坦言,不仅要把游客引来,还要把他们留住。

“怎么留住?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才有魅力。”

立足“田园野趣”,荣兴街道推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型农业转变,走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年,荣兴街道人均收入已超2万元。户中,搬迁入住向海明珠小区楼房的住户达多户。

全面小康路上,荣兴人意气风发,步伐矫健。

“我们在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做好生活配套的同时,正加快推进续建博物馆、新建少数民族文化宫、民宿景观提升等工程。通过地域文化旅游拉动、凝聚人气,把特色小镇建设推向新高度。”谈及未来,高贺坤充满期待。

(来源:辽宁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w/8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