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故城运河文化

独具特色的故城运河文化

叶景涛

题记:年11月,故城县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叶景涛同志应河北师范大学之约,专程前往省会石家庄交流故城运河文化,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策资料。现已整理,供大家商榷。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讲座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诗人皮日休专门写大运河和隋朝兴亡关系的一首诗。从隋炀帝开挖运河这一点上说,对后人的益处,比起大禹的功劳不小。但在这个过程中滥用民力,开挖完后由于过度奢靡,带领满朝文武在运河中造起水殿龙舟,使隋朝成为短命王朝。也正是因为隋因开挖运河而导致亡国,后人不论史学家还是文人墨客,对运河写的说的少之又少。隋炀帝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滥用民力,3月15开工修同济渠,8月15就已开通,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其间死了多少人啊!后人都认为隋炀帝修运河导致隋朝灭亡,这个观点至今未变。唐宋的汴京运河,才有了唯一一首关于运河的诗,把隋炀帝的功劳和他的不足都写了。

今天,我就运河做一些文化上的阐述。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上图是一幅大运河史料图,这个绿色的叫做隋唐大运河,往南去的是通济渠,向北到北京的是永济渠,这个横线是我们现在叫京杭大运河,我们今天讲的区域文化就跟这一段有关。

我们故城县,位于冀东南、鲁西北的交界处。大运河在县域东界隔运河与山东省德州的武城、夏津两县相望。历史上,故城县南部区域属于山东管理,北部区域属河北省管理。年,以运河为界,原武城县河西区域归河北,原故城县河东区域归故城。也就是说,年以后的故城,北部为故城区域,南部为武城区域。大运河在我县东界呈南北流向71、2公里,在运河流经县域当中为全国最长。

运河图

自年始,出于对家乡运河的热爱,我开始挖掘、整理运河文化。研究区域由故县城始,北到沧州,南到聊城,包括德州、临清。先后创作散文集《运河旧事》三卷;总策划、出版了以运河变迁和故城文化渊源的文献书籍《故城探源》一书;出版反映运河风光的摄影集两集;有幸应邀参加了中国大运河高峰论坛、河北省运河文化高峰论坛等。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故城区域运河文化。

那么,什么是故城的运河文化?我认为运河文化是指因为运河的千年存在,两岸存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和各种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人们逐渐形成的某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进而融合、演变,形成为一种“齐风鲁韵、燕魂赵魄”的集体人格。具体说来,就是:

1:行为模式上的礼仪至上,崇文尚武;

2:人格模式的行侠仗义,重义轻利,不怕牺牲;

3:思维模式的改革创新,兴利除弊;

4:生活模式的好客好酒,朴实无华。

由以上因素所产生的传说故事等文化元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都在故城运河文化的范畴之内。

一、隋唐运河造就的故城运河文化

1、故城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

故城是黄河冲积平原最核心区域。年,我们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对我县进行土层考察,在我县南部区域地下18米处,发现远古时期逆河期的土层(什么是逆河?就是黄河入海处的一段河流,以迎受海潮而得名),充分说明黄河和渤海在这个区域的碰撞和交融。而再往南5公里的地下16米处,则发现了汉代的锅台及陶罐等生活用品。

历史上有关后裔的故事、少康中兴的故事,就发生在故城县,据考证这里的“夏城”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的遗迹。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前年),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相。封于东武城(今天的故城南部,史称东武城)。他礼贤下士,门客数千。长平战后,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民困兵尽,形势危急。他散尽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有多次派人向魏国告急,亲率门客毛遂等人往楚国救援(毛遂自荐也发生在我们这个地方)。终解邯郸之围。他“公忠体国”的精神,成为赵文化在故城最早的范例。

黄河的无数次泛滥,故城总是在劫难逃。早在公元前年,黄河决口,泛滥故城区域,形成“两河一湖”的大格局(高鸡泊图:东有定王河、西有漳河、中有高鸡泊),为运河造就了天然的条件。公元前年,黄河决口,又殃及故城。在故城区域定王河的古道上又冲出一条河流,史称屯氏别河。

隋朝的统一,为运河的形成开创了先机。在完成了通济渠之后,隋大业四年(公元年)隋炀帝杨广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这里说的永济渠,就是运河的前身。其实,就是利用人工,疏浚了屯氏别河而成。

永济渠流经今故城南部,大约东西流向四十华里,由清河县入故城县的张里村,呈东西走向,经过王行杖、东西冯王庄、南召村、马庄村、宋庄村、建国村等村子。后向东北入山东境内今德州。此河,史学家统称隋唐大运河。在我们故城的这段运河,因杨广从此坐船经过,也称“回銮河”,现在还有遗迹可考。

唐朝末年至宋的统一,北方政权更迭频繁,黄河无人治理。永济渠也没了往日风光。到了宋庆历八年(年),黄河又一次大规模决口,行流年的永济渠从此湮灭。据史料记载,这次黄河发大水,水面高十八米。年此地挖出一家四口人,在黄河水淹的时候他们正在打麻将,孩子还在吃奶,水哗的就过来了,就埋了起来,就说明当时黄河决口非常厉害,把河的大洼给填平了。

2、永济渠从开挖到湮灭的年里,为故城区域留下以儒学为主的灿烂文化

(1)永济渠的存在,使故城县城三次迁治。我们故城县年以运河为界,河东归山东,河西归故城,实际上现在故城南部是原来山东的武城县,北部是河北的故城。我们的祖先是临水而息,人都得跟着运河走。因为永济渠,故城曾三次迁治,唐调露元年(年)一次,由今西半屯镇盐场村西往西南移至今军屯镇的刘行杖;宋时,又因水患移至王行杖;宋大观(年)年间,还是因为水患,迁往今天的建国镇(年前称武城)。这三次迁治,都重修子游(孔子弟子《论语·子之武城》)祠,弦歌台。杀鸡焉用宰牛刀就是说子游,由于教化改进,儒学文化在故城出现一个新景象,这是一个文化的成功。

(2)出现了以董仲舒(前年——前年)为代表的儒学大家。董仲舒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人。在今天的故城西北部,还有因董子下帷讲学而取名的董学村和董子讲学遗迹。关于董仲舒,至今还存有争议。史料记载,他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人)人,可景称董仲舒是景县人。年,我们专门对董仲舒的出生地做了考察,我们找到了董仲舒的家庙遗迹,就在离故城区域五华里处的枣强东北的小董古庄。因此他出生在枣强,在古城教学,他是从这里被“举贤良”走进长安的,他下帷教书的董学村历史上曾是高鸡泊与漳河中间的高阜区域,当时称“十里长村”,这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年前,这一带(含小董古庄)属于故城辖治。客观的说,董仲舒这一文化巨人,该是枣强、故城、景县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名人。

(3)出现了以东汉末年崔琰为代表的东武城崔氏。在唐代,崔氏家族到了鼎盛时期。年间,共出现了27位宰相,史书称“天下甲族”。在唐宪宗年间,崔群任宰相,和韩愈、柳宗元一起,反对宪宗迎佛骨入朝,韩愈、柳宗元因此被贬或降级。而崔群为官,一直秉承儒学的“中庸”之道,劝谏唐宪宗,使全国形成了儒释道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崔群由此在家乡——今故城南部关庙村及运河两岸周边区域,大力弘扬儒学,使故城成为名噪一时的儒学圣地,历代传承风气不断。明代成化年间“重修丹阳公(子游)祠堂记碑”至今完好的存放在武城县文化馆内,供人们瞻仰。

后来,崔氏中的崔浩、崔宏,因在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中尊崇儒学或治国有功,被收入《辞海》一书。崔浩(——):官至司徒,北魏明元帝时,参与军国重事。长天文历学,制定五寅元历。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他对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荐拔,又汲引寇建之助道抑佛;并主张辨别姓族门第,企图恢复五等公爵制,以发展士族势力,与北魏统治者发生矛盾。曾主修国史,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年)以修史暴露“国恶”的罪名被灭族。其宗族与亲戚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灭门之祸。崔宏(?——)初仕前秦、后燕。北魏道武帝时,任黄门侍郎,执掌机要,参与草创各种制度。天兴元年(公元年),定议称国号为魏。官至吏部尚书,封白马公。宋代,崔氏衰落。但崔氏倡导的子游文化却影响至今。今天的关庙、刘庙、赵庙,都因子游庙而得名。而邻村的王行杖、刘行杖、高行杖,传说为子游在此任宰时,鞭杖不法之徒而得名。

崔氏墓群考察图

(4)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孙伏伽。据车吉心先生主编的《中国状元全传》称,科举取士始于隋,但隋代进士科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有确切材料可证的第一榜进士,始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年),到哀帝天佑四年(年),唐朝可考的榜数为榜,但状元的姓名多已失传,有姓名可考的仅人。其中,有四人科分不详,一人仅知姓氏。在名状元中,事迹可考的极少,只有孙伏伽是考证资料最全的。

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曾在隋朝为官。唐朝建立后,成为唐高宗李渊的宠臣,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新唐书》记载,他对李渊提出了治国三策。1、纳谏。臣听说,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也不能失天下。2、禁奢靡之风。“百戏散乐本来就不是雅正的乐舞,隋末非常兴盛,人称淫风,不可不改”。3、选贤任能。“臣还听说,性相近而习相远。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不可不严格选择”。孙伏伽的奏疏,直言无讳。自李渊称帝以来,他是第一个上书进谏的人,李渊对孙伏伽的逆耳忠言很是赞赏。提升他为治书侍御史,职责是评议狱案得失,还赐给他精美丝绸匹。一次,李渊对大臣裴寂说:“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无道,大臣只知阿谀奉承,君臣之间互相蒙蔽,上不闻过,下不尽忠,所以社稷倾覆,国家灭亡……孙伏伽上疏言弊,诚直可嘉。其他人仍旧重蹈前朝的弊风陋习,只是俯首听命而已,这那是朕所希望的呢”。这时候,孙伏伽已是名闻朝野的官员了。但他并不满足,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那年的科举考试,名列第一。

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支持、拥护李世民,他鞍前马后,奔走效劳。李世民即位后,赐孙伏伽男爵,食邑安乐(今山东广饶);第二年,又提升他为大理寺的副长官——少卿;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提升为大理寺最高长官——寺卿,永徽五年(年)孙伏伽因老辞官,四年后离世。

从唐王朝兴盛的角度看,孙伏伽的上书直谏对李唐王朝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意义。年,我们对孙伏伽的墓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的墓址在今西半屯镇双屯村(该村以双冢村命名,后简化之)。下图就是孙伏伽和他父亲的墓,是否是衣冠冢还是个谜。

孙伏伽与其父的墓

(5)在今运河西岸的建国镇宋庄村北米处,存有春秋时期的秋胡墓遗迹。今天,故城的人们还在传诵着贞洁烈女罗梅英的故事。说的是秋胡和妻子结婚五天后外出做官,十多年后回家时,在桑园相见,秋胡故意考验妻子是否忠贞,其妻因不堪受辱跳运河而死的故事。这个古老的故事最早因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而流传下来,她是否就是罗敷我们不知道。唐代,有人编写《秋胡变文》一书,元代剧作家石君宝著有杂剧《秋胡戏妻》,近现代有《桑园会》都是名篇剧目。

(6)永济渠沿岸,成为“三教合一”的所在。明朝初年,这里一度成为明朝军屯、民屯的首选场所。故城县最大的村庄——何刘屯村,就是一个例证。这个村,杂姓很多。相传,该村曾有卧佛寺一座,据这个村二里地,是十二里庄的天主教堂,落户虽然是近百年的事儿,也是因毗邻故城县最大的村庄——何刘屯村(人左右)的缘故。

(7)窦建德起义是故城运河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窦建德及其率领的河北(黄河以北)农民起义军,和运河有着紧密的关联,对故城运河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窦建德(—)今故城县东三务村人。隋大业七年(年)率领农民在高鸡泊起义。大业十三年(年)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占领了河北大部。唐高祖武德元年(年)称夏王,改元五凤。《旧唐书》称他为“贼”,宋代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就没有了时代的局限,比较接近实际了。

《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窦建德,出身贫苦,“材力绝人”。年少时就特别讲义气、守信用,仗义疏财,扶危济贫。老乡有人去世,无钱发丧,窦建德听说后,卖掉耕牛为其办理丧事。建德的老人去世,乡亲的礼钱都原数归还。窦建德出身劳动人民,“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因此,人们争相参加建德的队伍,情愿跟他去死。窦建德统治了黄河以北到燕山这一带,一扫隋朝“长吏多脏污”的弊政。他“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每次克城破阵,所得资材,全部分赏将士,本人则“一无所取。”在生活上他又不吃肉,以蔬菜米饭为常食。其妻曹氏,也不穿绸缎。建德对俘虏不虐待,得隋朝官人上千,非常得民心。与李世民、王世充成为三角鼎足之势。后来在中原与唐进行了孤注一掷的决战,失败后被杀。当时,唐王朝有言在先,只要交出夏王印玺,不杀窦建德。可李世民言而无信,杀了窦建德。这才有窦建德部下刘黑闼“以朝廷不守信用”为由再聚起义的壮举。为什么说窦建德起义对故城运河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窦建德起义被杀年之后,唐魏州(今天的魏县区域)书佐殷侔路过故城,见窦建德老家及山东的人们,还在为窦建德修祠堂,成群结队的祭祀他。为此,殷侔甚为感慨,在人们的要求下,撰写了《窦建德碑》碑文。至今,在故城大地上,为纪念窦建德而命名的村庄就有27个。在故城的志书中,《窦堡晴烟》为八景之一。反映窦建德起义的《隋唐演义》《罗成叫关》《虎牢关》等剧目,还在全国盛演不衰。其中,《罗成叫关》剧目,故事原型就发生在故城大运河段。年初夏,我们专门对窦建德出生地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唐邢窑瓷片遍地的一个地方。经对瓷片的鉴定,确定为被湮灭的窦建德故居地。

附:《窦建德碑》碑文

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元黄(即玄黄,指血)之祸成,而霸图之业废矣。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威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官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劫(同创,开始)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力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分雄分,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唯天有所勿属,唯命有所独归,故使失计于救邻,致败于临敌,云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为而为者欤!向令运未有统,时

仍割分,则太宗龙行乎中原,建德虎视于河北,相持相支,胜负岂须臾辨哉!

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激于其文,遂碑。

二、京杭大运河造就的文化

宋金时期,双方为战争的需要,金和宋对故城段运河都做了截弯取直,基本形成今天的流向,故城运河文化也逐渐达到了成熟期。

1:猛安谋克进驻故城区域和明初移民故城区域。

故城区域曾经的“胡化”而后被汉化的现象,以及明初大移民,是故城运河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宋辽对峙,其分界线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往西。当时,故城隶属河间府,已是战争的前沿地带,故城人民积极参加反对外族入侵是必然选择。故城古志书中有故城人“尚武”“好斗”的民风记载,应是窦建德遗风的表现以及与辽兵斗争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之一。更主要的,还有南宋时期金国猛安谋克进驻故城区域,统治八十年的结果。

女真族在年建立金国,年就已经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区。为加快女真族的汉化进程,正隆四年(年)金朝统治者下令从东北地区迁徙全部女真人(29—50岁)到华北地区,命下之日,“比屋联村,屯结而起”。到华北平原后,将其原有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相等于防御州,高于刺史州。户为一谋克,相当于县,但地位高于县。)”转为屯田军,计口给田,以冲口食。运河沿线,成为“猛安谋克”的首选之地。至今,故城县还有名称千户庄的村子,河东武城还有称千户营的村子。

举一例证。年,故城一家族续修族谱。因这一家族历史上属于土著居民,家谱保存比较完整。为了把族谱续修的更完整,族人千方百计寻根溯源,最后,祖先竟是金人。这一族人以此为耻,找到我问及此事,我把金人的历史介绍完毕,才解开心结。

金人统治故城区域的八十年间,胡汉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故城区域的“慷慨悲歌,勇武任侠”的风气由此扎根。

2、明初大移民,使故城的运河文化趋于形成。

明初大移民。故城区域成为首选。原因有三:

(1)宋庆历年间的黄河大水,淤积“高鸡泊”为肥沃良田。

(2)抗辽、抗金以及逐元,都以运河为主运送军需。运河区域成为战争的前沿。

(3)元末的天灾人祸,使故城区域成为“无人区”。

因上述因素,故城成为政府移民的重建县。政府有组织的向沿运河高阜区域移民成为必选。山东移民把“礼乐之邦、务实开放”的齐文化带过来了;山西移民把“重商业,更重信誉”的三晋文化带过来了;江浙移民把“经商传统、宗教信仰、迷信习俗、崇尚文明”的吴越文化带过来了。

经过几代人在运河岸边的共同生存、生活,逐渐融合成一种“齐风鲁韵、燕魂赵魄”的集体人格。

大运河的贯通和繁荣,为故城运河文化带来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1)大运河的繁荣,在故城区域的运河沿岸,先后涌现出三个城镇。隋唐大运河就已经繁华的武城;金元大运河繁荣兴起的故城;明清大运河繁荣形成的郑口。这三个城镇在不同时期成为县城所在地。

三镇航拍图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今天的县城所在地——郑口。郑口镇原称郑家渡口。经考证,郑家渡口在宋庆历大水后,由黑龙港河迁入运河。郑口因此而得名。这里地处水陆要冲,商贾云集,到清朝中期,已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大集镇。这里有山西省的大布、染坊二十多家;山西阳泉、河南焦作的煤炭业;江浙一带的土纸、竹货;杭州的丝绸和茶叶;山东章丘的药材、锻造业等。早在乾隆年间,山西商人就在郑口建造了“山西会馆”。当时,郑口本地为了和山西商人争夺影响,也集资建起了“閤镇会馆”。“清道光十二年(公元年),汰巡检移县丞驻郑镇”。可见,当时郑口已是全县唯一繁华的市镇。到了民国以后,一些外国商人也从水路进入郑口,有苏联大华和美国德士古洋行的石油经销商和美国南星靛水(染料)经销商等。

(2)故城区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慷慨悲歌、勇武任侠”之士。

明代,故城出现了嫉恶如仇的马中锡。一篇《中山狼传》名满天下。侠士王正谊(年—年)京城人称“大刀王五”,在“戊戌变法”中,为谭嗣同的武术老师。失败后不怕清廷追杀,护送变法人士而牺牲的仗义行侠的故事名传京城,他的故事还被编入影片《神州第一刀》、《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五》等。

在现代历史上,故城县更有在抗日战争中,冀南军区军民痛击日本鬼子,引来日军“铁壁合围”、“四?二九”胜利突围的悲壮故事。在这里,走出开国上将宋任穷,陈再道;开国中将等革命前辈。

抗日英雄节振国是故城县刘堂村人。从小爱武,八岁跟父母到唐山煤矿。他英勇杀鬼子的事迹,被编写成电视剧《节振国》、戏曲《节振国》在中央台广为传播。

三、大运河文化遗存

大运河的繁荣,成为明清两代不断向沿岸移民的主要区域。从而为故城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1)民俗:如丧俗,故城南部为五日发丧,而北部则为三日。婚俗更是丰富多彩,真是“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乡”。

(2)美食:如被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故城龙凤贡面,为乾隆亲笔题名。建国郭庄饼,享誉大江南北。故城的熏肉,因有着别样的风味被著名商标等等;甘陵春酒的酿造技艺,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遗存:

邢窑龙柄凤首皮囊壶为唐代邢窑精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周石佛造像——四面佛,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石佛,国家二级文物。

庆林寺塔因历史上的庆林寺而得名,为唐朝建筑。唐武宗灭佛时,庆林寺被毁,庆林寺塔也被毁,留下塔基。宋朝在塔基的基础上重修,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陵书院:明朝洪武年间初建,清雍正年间扩建。

运河第一湾:挑水坝;龙尾埽;百年柳林。

四、弘扬传承运河文化的现实意义(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xw/9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