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ldquo十三五rdquo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http://pf.39.net/bdfyy/dbfzl/191124/7637171.html

--------------------------------------------------------------------------------

9月23日,一场以“培育功能农业品牌,共迎小康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农业与农民的盛会——我市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郊区荫营镇上千亩坪村举行。当天,来自我市各县区的特色“好物”摆满展台,盂县的紫苏籽油、郊区的苹果、平定县的富硒小米……吸引众多消费者“赶大集”的同时,也亮出了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十三五”期间我市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以科学的决策、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书写了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的“三农”新篇章。

突出“特”字,产业更兴旺

打造品牌,山货变“尖货”

  平定县柏井镇将军峪村的村民养殖反季节种蛋鹅、鸵鸟、海兰褐鸡,种植油用牡丹、连翘、柴胡、小杂粮、秋葵,依托明长城遗址等发展乡村旅游……这几年,将军峪村的“一主二辅”产业发展路越走越稳。“如今,村里养殖的反季节种蛋鹅从初期的只发展到1万只,特色种植品种也逐年增多,不少村民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开起了农家乐。好产业领路,村民不仅脱了贫,而且光景越来越好。”谈起村里的特色产业,将军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巨明喜上眉梢。

  “十三五”期间,我市立足本地实际和产业基础,着力做好“特”字文章,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等方面精准入手,及时调整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逐步形成果品、杂粮、乳品、药材、畜禽、蔬菜等八大产业链,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我市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品牌培育,让特色形成品牌、山货变成“尖货”。目前,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个、绿色食品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创建“延年翘”连翘茶、“桃河谷”黑小米、“九州香”富硒小米3个省级功能农产品品牌和平定冠山连翘茶、阳泉蜂蜜两个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培育“谷味天”小杂粮、“晋阳府”老陈醋、半沟红薯等潜力品牌。

  鼓励连片“抱团”发展,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尝试线上直播“带货”……我市多措并举深耕本土品牌,在品牌效益的持续释放下,不少农特产品走出阳泉、香飘万里。山西晋婆婆农业开发公司的黑小米远销泰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山西冠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冠山连翘茶成为山西药茶中的一张亮丽名片,连翘红茶、连翘绿茶、连翘青茶成为省内外消费者的“新宠”;盂县梁家寨乡猫铺村深加工的花椒油、花椒粉、核桃油等,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转型融合,乡村变景区

深化改革,农村有活力

  又是一年秋意浓。进入10月以来,盂县孙家庄镇王炭咀村的大棚里,蔬菜、水果进入收获期,村里的核桃种植基地也陆续采收,村里迎来了乡村旅游的高峰。过去,王炭咀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村集体无收入。这几年,王炭咀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山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成为我市乡村旅游新晋网红“打卡地”。

  走产业融合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经济,找准产业融合点、培育融合支撑点、扎牢利益联结点,在农旅、农商和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上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到去年底,我市9个村入选全省首批家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市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有24个。

  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我市不断推进转型融合,着力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涌现出了平定县甘泉井村、娘子关村、宋家庄村,盂县王炭咀村、垴上村,郊区咀子上村、大洼村等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村,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许多曾经静寂的村庄红火了起来。

  深秋时节,下白泉村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依旧生机勃勃。养殖区里,散养的只鹅和1万只鸡在经济林下撒欢,生态黑猪在树林中悠闲地散步,林下种植的红薯今秋也获得丰收。山坡上,去年建成的年生产万公斤的红薯粉条加工厂已经试生产。前段时间,公司销售黑猪的收入有万元,每个大棚产出1万多公斤蔬菜,玉露香梨、苹果、樱桃等明年就能进入盛果期。

  这是郊区下白泉村建起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后取得的新成绩。这个我市首家挂牌成立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让项目资金发挥“造血”功能有了载体,土地通过流转由村里成立的农业开发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开发,全村户名村民变成了股东,闲置资源变成活资产,占地0多亩的田园综合体正带着下白泉村大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市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的举措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市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迈出了新步伐,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整市试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产权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业园区、“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土地领养等新型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深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实现了资本、技术、土地、劳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到去年底,全市注册登记农业企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个,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25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认定家庭农场个,培育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些经营主体有效激活了乡村的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开启了增收致富的新征程。

纵深推进,村庄“颜值”高

连片打造,共享好环境

  秋季,盂县秀水镇泥河村竹柳种植基地的竹柳叶开始变黄,即便这样,来这里观光、拍照的游客也有不少。几年前,这里的道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村里垃圾遍地、残垣断壁不可计数……脏乱差的环境让不少村民离开村子,到城里生活。

  年,秀水镇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在盂县水神山路沿线的村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项目。泥河村、上南庄村、下南庄村积极开展道路提质工程、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垃圾处理、院墙粉刷、亮化工程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如今,村子“颜值”高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生活改变了,治理效果明显了,村民的卫生习惯、环保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秀水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项目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年,我市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范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6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市提出要紧密结合乡村旅游,由点向面拓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片,并将郊区确定为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区,平定县张庄镇、郊区西南舁乡、盂县秀水镇确定为我市环境整治3个示范片。

  张庄镇以国道、阳胜河以及药林山、莲花山、浮山“一道、一河、三山”为划分标准,将西城、宁艾、南阳胜、新村、北阳胜、南后峪、范家掌、圣堂、张庄、夏庄10个村确定为连片整治范围,以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创建工作,并带动全镇各村分步推进环境整治。

  郊区西南舁乡是苹果之乡,“北七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西南舁乡以此确定了全乡果业提质、耐火转型、养殖做强、旅游做精的发展思路。近3年来,“北七村”通过实施农村改厕、粪污处理、管网建设和村容村貌改造等,努力实现“一区、三路、五园、七景”发展目标,振兴乡村。

  到目前,郊区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区)建设和3个连片打造示范区建设已经全面完成,20个示范村和个提升村村容村貌变化明显。我市还基本完成了4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一图一表一说明”实用性村庄规划,全市农村整体面貌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放眼乡村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正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

来源

阳泉日报

记者

任继萍苏建平郭鑫璐

编辑

史铁军

审核

苑金龙苏艳琴

---------------------------------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版权声明

阳泉日报社所属《阳泉日报》、《阳泉晚报》、阳泉新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y/9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