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姜子牙钓鱼台姜子牙钓鱼台位于静海县子牙村西米处,台高1米,阔几十米。民国《静海县志》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尚姓。镇(子牙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传说姜太公在静海一带避难时运气不好,事事都不如意:他在村里卖白面,面被大风刮走;他回家敲门,正巧手拍在钉子上;他张口骂苍天,鸟粪恰好掉到嘴里。他因不善持家休妻后,独自一人在河边钓鱼。后来,他在此遇到周文王,并助其推翻商纣,被封为宰相。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当初钓鱼的地方取名子牙钓鱼台,钓鱼的河叫子牙河,河旁的村子叫子牙村
(二)仙人墓的传说仙人墓,位于王口镇段堤村。《大城县志》载,“相传始皇巡狩沙漠驻跸于此,值幼子薨,葬于此。昔年,居民向冢祈福,无不得者,后因屡负不偿,遂不应。人呼为仙人墓。”太子墓又称仙人墓,位于段堤村北约米处。据段堤村的老人们传说,秦始皇在领兵攻打蓟州时,他的儿子病死在段堤村。当时,由于军务繁多,秦始皇便把儿子就地埋葬。因为坟里埋的是皇帝的儿子,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子墓。某日,一位病人走路累了,便在太子墓前歇息了一会儿,谁知他回家后,病就好了。这个消息传出后,太子墓前便兴隆起来,病人求医的,商人求财的,穷人求助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说来也怪,凡是求太子护佑的,大部分都灵验。尤其是穷人办喜事、丧事,只要写张借条,天亮以前放在太子墓前,就有许多盘碗在墓里冒出来;用后放在墓前,便会自动消失了。后来,邻村的一个黑心财主想发一笔横财,就向太子墓求了很多盘碗,并用大车拉到家里,归为己有。由于财主没把所借的物品还到原处,从此,太子墓便不灵验了。
(三)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位于县城西五里处。《太平寰宇记》载:“石勒四年(),凤凰见于此,故筑此台。”传说在西汉时期,静海一带被海水吞没。当时东海上有一座奇特的山峰,因外形像一个倒立的茄子,所以名叫落茄山。山正中的梧桐树上巢居着一只凤凰,它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神通广大,天下的万物都能尽收眼底。为了拯救遭受海浸的一方黎民百姓,它不辞辛劳,飞遍五洲四海,终于在太行山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一块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海宝石。它衔起这宝石,飞到静海上空,把宝石投入一望无际的海水中。只见宝石发出万道金光,很快就把海水吸干了。从此,静海大地又成了良田。凤凰落于此地,人们建起凤凰台,随之静海也逐渐兴隆起来。一年年过去了,也说不清在哪个朝代,有位残暴的皇帝听说静海有块凤凰落过脚的宝石,便强令静海的县官将此宝进献到皇宫。后来凤凰台也被拆毁,静海人民又过起了贫苦的日子。
(四)杨延昭屯兵处古城位于县城南二十余里处。相传宋辽交战时,这里是“杨家将”的古战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处。杨延昭率将士筑土城抵御辽军也发生在这里。在静海县的古城洼,陈官屯镇钓台村西北1公里处,据村中老人讲,解放前该地还有土城墙垣的遗迹,据旧《静海县志》载:“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城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相传为宋杨璟屯兵处。”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时,这里全部被改造为农田,如今已一片空旷,踪迹无法追寻。近年来,古城址附近发现不少宋代箭头等兵器,因此北宋在此筑城抵御辽军当无疑问。
(五)杨家将和静海地名的传说北宋年间,我国北方形成宋辽对峙的局面。为抵御辽兵,北宋以杨延昭(人称杨六郎)为高阳关副都部署(是时,高阳关辖今静海一带的乾宁军),坐镇距今日天津不远的河北省高阳县境内。当时的静海一带,则是抗辽的前沿阵地。据传说,杨六郎曾率兵驻扎在静海南运河与子牙河间的大洼内。当时辽国准备趁冬季渡过黄河,直捣宋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杨六郎将军队按八卦阵形摆成72座大营。辽军连遭败绩后改道南下,最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杨六郎驻兵的大洼,静海人称为古城洼。传说整个洼地都是杨延昭军的大营,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北部。后来这里建村,取名“辕门口”,元朝时改为元蒙口。为了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组建了两个侦探机构:一个设在辕门北1公里处,后来建村名“探马庄”,至近代改称谭庄子;另一侦探机构由杨五郎及其弟子等僧人组成。杨延昭在辕门西给他们建立庙宇,让其以出家人身份作掩护刺探辽国军情,于是这里被称为“禅房”。禅房现已发展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至今村民还有“五里三桥,双庙禅房”的口头禅。从禅房村再向西,是王二庄和宗保村。王二庄为今子牙镇政府所在地,原名“望儿庄”,传说是佘太君观望儿子杨延昭与辽军交战之处。宗保村为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驻防地。有趣的是,这个曾被史学家指为子虚乌有的人物,已被近年河南新安县出土的“宋朝杨令公停灵碑”所证实,出人意料的是杨宗保是位女性。宗保村西北不远,有东高庄村和西高庄村。这里地势相对较高,传说为大刀王怀女寻夫骂杨延昭忘恩负义的地方。子牙镇至今还有“站在高庄骂六郎,问你爱奴不爱奴”的民谣流传。另外,静海还有许多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和传说。如梁头乡孟庄子村为孟良驻防地,子牙镇焦庄子村为焦赞驻防地,与杨延昭的帅府辕门互成掎角之势;双塘镇杨家园村,为杨家眷属居住地;杨家园东北原有大粪堆村,为宋军养马场,现名大丰堆;村西又有八虎洼,为杨延昭八兄弟与辽军作战处。据初步统计,今静海一带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大约有30余处。
(六)静海的城隍庙在城外中国供奉城隍的习俗由来已久。城隍即是城郭之神,其庙宇自然要建在城内。可偏偏有例外,静海县城的城隍庙就坐落城外。传说这与明朝末年的河南巡抚玄默有关。玄默出生在静海县大邀铺村的一个贫寒农家。他自幼天资聪明,性格顽皮。少年时,玄默寄居在县城的叔父家,在城隍庙里读私塾。说来也怪,每天晚上放学回家,总有两盏灯笼在前面引路,他感到非常蹊跷。这天晚上,玄默壮胆去摸灯笼,竟触到一个头上长角的小鬼。他拍着小鬼的大脑袋说:“小鬼,小鬼,你好大的头!”小鬼听后慌忙跪倒:“督堂,督堂,您好大的胆!”年幼的玄默不知“督堂”是何意,便敷衍过去。秋去冬来。一天静海县城降了瑞雪,玄默和学友在课间团起了雪球。又要上课了,玄默望着手里两个团好的雪球不忍放下,可又不能拿到教室里去,便随手塞到城隍塑像的屁股里,并开玩笑似的命令说:“看好两个雪球,如化了,拿你问罪!”玄默本是笑谈,过后就将雪球的事忘了。可城隍却当了真,愁得无计可想,便在当夜给玄默的老师托梦,述说了事情缘由。老师醒后,唤来玄默狠很训斥了一顿。玄默一肚子气无处发泄,便跑到庙里,指着城隍塑像的鼻子破口大骂。他余恨未消,又写了一张纸条,用唾沫粘到城隍的额上。纸条上写道:“城隍城隍太猖狂,命你发配到辽阳。”城隍见到玄默的手书不敢怠慢,星夜赶往辽阳“赴任”。但辽阳没有空位子,城隍只好返回静海。可进了静海城隍庙,阎王已派来了新的城隍,老的城隍无处可去,只好蹲到县城西门外暂且栖身。严冬的夜晚,城隍冻得实在难挨,便给静海知县托梦。知县召来玄默问明经过。玄默自知说话放肆酿成大错,便答应给城隍在西门外重建庙宇。知县见玄默只是孩童,又知他家境贫寒,便以自己名义筹足银两,在西门外建了座简陋的城隍庙。明崇祯年间,玄默作了河南巡抚(俗称“督堂”)。为实践诺言,他对简陋的城隍庙进行了扩建,给城隍重塑金身。从此这个坐落在城外的城隍庙便成了静海的一大奇观。
黑龙港河
(七)秃尾巴老李很久以前,静海西部有条河,因为有条黑龙出没,人们习惯叫黑龙港河。有一天,杏花去河边洗衣服,看见在河上面飘过来一个桃子,杏花便吃了。过了两三个月以后杏花的肚子明显渐大,像是有了身孕。算命道士告诉她是黑龙港的黑龙看上了杏花,变成桃子,被杏花吃进腹内,要想去除,必须找口枯井,让杏花进去用锅扣一百日,不吃不喝到时候腹中的东西自然没有了,话说完道士不见了。姑娘的父亲按照道士说的去办了。但就在九十九天的时候姑娘的父亲实在放心不下了,非要看看女儿怎么样了。刚刚掀开锅的时候便从里面飞出一条小黑龙来,姑娘的父亲愣住了,急忙把锅放下,但把龙的尾巴掩了下来。姑娘的父亲后悔没有听道士的话,可是现在什么都晚了。后来,杏花因羞愧和思念孩子抑郁而死。十几年后,小黑龙修成后回来看望母亲,得知其母已死后,便立刻现出原形,成为一条两丈余长,没有尾巴的蛟龙。随即,天上乌云密布,暴雨倾盆。他在母亲的坟上盘旋三周,便飞回西山。因为他没有尾巴,人们便叫他“秃尾巴老李”。每到阴历六月二十八就会刮大风、下大雨,人们就会说是“秃尾巴老李”来看他娘了。
(八)郑布政吃马
在明朝,静海县府君庙村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名叫郑气。关于郑气的真实情况,新编《静海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郑气,字浩然,别号直庵,明弘治元年(年)生,府君庙村人。后因官居布政使,故世人称其‘郑布政’。正德五年(年)中举人,九年中进士。后任泾县知县、监察御史、河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等职”当时,朝廷规定,每年从静海县征集匹良马以备军队战时使用。但官府不出粮草,这些良马成天在田野里乱跑,糟蹋庄稼。当时,农民的赋税就已很重了,再加上这些战马的骚扰,静海人民的生活就更不好过了。郑气看在眼里,总想让皇上撤消在静海征马的规定。一天,郑气陪皇上下棋,无意间瞥见龙书案上有一份尚未颁发的圣旨。他仔细一瞧,正是在静海征马的圣旨。他灵机一动,趁皇上没注意,就把圣旨团成一团,攥在手里。然后,他车马炮一通猛攻,把皇上的马围了个严严实实。他举起棋子,冲皇上笑道:“万岁,臣要吃您的马啦!”皇上无奈地摇摇头:“只好叫你吃了。”郑气说完“谢主龙恩”,就跪在皇上面前,把握在手里的圣旨放进嘴里吞了下去。皇上这才弄清怎么回事。但金口玉言不能轻易更改,他只好扶起郑气,嗔怪道:“好你郑布政,一口吃了我匹马!”就这样,征马的规定撤消了,给静海县的贫苦百姓减少了负担。郑布政吃马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如知详情请扫初期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