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台小吃载入国家文献老字号味道依旧指尖飘香
年上半年,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计划拍摄辽河口区域的特色美食,我市田庄台镇的6个饮食非遗类项目经市文化广电局的推荐而得以入选。录制团队于7月22日抵达,拍摄工作在酷暑中正式启动。
随着工作的推进,又有一道道特色美食跳入镜头,品质之佳令人难以取舍,不得已将原定的6个项目增加到9个,继而又增加到12个,工作量由此翻倍,拍摄了整整10天才得以返沈。8月10日,又因1家小吃风味突出而特别赶回来补拍。
这意味着我市有13个饮食类非遗项目将统以“田庄台小吃”之名,于近期通过在《文化共享》频道的播出而被全国人民所识。这是我市辽河口饮食文化走向全国的第一步,是漂亮而又响亮的一步。
有人说“味蕾是有记忆的”。这里将陆续向读者推出这出自田庄台13个家庭的13种老味道,期望更多人的味蕾记忆能够被那13位传承人的老手艺所成功激活。
孙家扣肉孙家扣肉的手艺源起于孙世武的爷爷孙兆林。
孙兆林是晚清人氏,祖籍山东登州,生在田庄台。11岁到沈阳学徒,学了6年。头三年给东家打洗脸水、倒尿盆、带孩子,后三年得以上灶间干点杂活儿,生火扒灰、洗菜改刀带挑水啥的,眼睛也就放得贼亮,边干边偷艺。17岁返乡,跟地方的厨子承办红白喜事的宴席,那年月田庄台兴办大棚子席,都是大锅灶大锅饭,手艺得到了拓展与巩固。
其子孙广明从小耳濡目染,也渐渐掌握了一手好厨艺,参加抗美援朝时就在团部做饭,复员后也相继在田庄台旅社、敬老院、招待所的食堂供职。年,中国决定帮助非洲马里共和国的人民种植水稻,由此在全盘锦地区遴选了一名水稻技术员和一名炊事员,技术员选的是杨银山,炊事员选的就是孙广明。孙广明也就在马里掌了两年勺,年回国。回来后到田庄台镇委机关食堂继续掌勺,直到退休。那是年或年了。
老爷子闲不住,就自己买来猪头、猪蹄、下货等材料,在家里酱制了,搁小车子推出去卖,卖得相当快。年,又索性开了家饭店,名“广明饭店”,一直干到年。两年后,老爷子就去世了,可谓是跟灶台打了一辈子交道。
孙广明育有六子一女,孙世武行四,人称“孙老四”。父亲开饭店时他就始终给打下手,父亲干不动了,他就操家伙上灶。他对厨艺似乎也有着先天的悟性,时下还常常颇为自负地说“扣肉我爹只告诉过我三次,我就学会了”。
父亲去世后,孙世武把“广明饭店”更名为“老四小吃”,接着干。扣肉仍是其主打菜肴。据老四讲,田庄台最早的扣肉就是他父亲始创的,此前人们办席置宴都用红烧肉。不过他也承认扣肉在他父亲之前应该也有存在,后来淆于社会经济所限才消失了一个时期。扣肉在经济不好的景况下是难以做出来的,它只能用下五花肉,一头猪只有10—12斤,就是现在都得花高价买,集体经济时期则是高价也买不到。
“老四小吃”开了六七年,本来那一碗碗扣肉就足够孙世武活得潇潇洒洒了,他却偏偏又养上了翻斗车,自个儿又大手大脚,管理也不在行,几年中就生生赔掉了几十万。然后又跟人合伙在大洼开了家“长城大饭店”,听这名头就知道肯定干不长,也果然如此。
然后,孙世武消停了。
接下来的这些年里,没了翻斗车也没了老四小吃和长城的孙世武,仰赖着他那没法儿赔掉的手艺也活得挺滋润,而且不必再麻烦饭店,他索性就在自家做扣肉了,一次做一批,分份包装,冻进冰柜,人们随要随拿,每拿都是十碗八碗。拿回家去上屉蒸,先武火,后文火,20分钟后出笼,滋味丝毫不损。
近来,孙世武又有点支棱了,一心想着要重开饭店,理由是“我家不止有扣肉啊,我家的水煎包那也是一绝,我得让大家伙儿知道,吃到!况且还有更绝的老汤炖鱼呢!”
那么,好吧,我们期待着。
万众瞩目的辽河口博物馆还需一段时间才能闪亮面世,
为了让人们更及时地了解辽河口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