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大港的王徐庄,刘文德被人们称为“德爷”。通常能被人称为“爷”的多是社会上很有灵光的人。他可不行,他只是因为辈儿大。
现在的南大港是个县级单位。历史有六百年。说不上长,也说不上短。这里原来是退海之地。现在还有古贝壳堤的遗址。外面的人们把这里叫“大草洼”。
南大港的历史是以刘氏从兰州迁来定居算起的。文德十七世,现今刘氏已繁衍到二十五世,人口近两万,竟占了整个南大港的近半数江山。
南大港是个小地方。
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建国以后,又列为农场,直归省里。行政的独立性保持了文化的独特。今天,很多人把这方土地的文化称作为“大洼文化”。
咱没有文德的心理体验。满街尽是小辈,出口而是“德爷”。心里会不会有些骄慢?
这是大洼文化的一部分。
想必文德不会。在我看来,这个文德,除了对木头有心、用心、费心,他对世间的这些风尚实在是木讷。
文德身上有一种木性。
南大港有二十一个自然村,王徐庄是最大的一个。这里的人们古质、朴实、勤俭、善良,身上尚有未被现代文明洗染过的野性和率直。
这些个文德身上都具备。他是病人。在酒桌上见了他觉得亲的人,不管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还是情投意合,他先把自个儿整醉。为情伤身,着实让人心疼。
嫂子最疼他。在朋友面前常说两句话:
“你们别怪他,他傻。”
“以后别让他喝了。”
让不让他喝酒,其实完全要靠他自己的觉悟。关于他的“傻劲”,了解他的人反而都喜欢,不了解的也大不必在意。因为他心里干净,没有害人的心思。话说出来像炮弹也伤不着人。你若跟他计较可就上了自己的当。齐白石画两只小鸡争一条小虫,题个“他日相呼”。这境界不能靠一个人来完成。
文德跟小孩儿一样。
若说他“怪”,莫说常人,在当下艺术家的眼里,也确实有些怪。八十年代,他就到中央美院跟钱绍武先生正儿八经地学了两年雕塑,听说当年还很受老先生的赏识。回来怎么就在个大草洼里一窝二十多年?
他平日里的穿着,夹在百姓里,你是不会挑出他的。农忙的时候,戴上顶破草帽,扛把锄头下地,完全一个原生态。这怎么也没法和一个“腕儿”联系起来。
全国十一届美展就上这么个人的作品?而且还是仅有的几件木雕作品?
那天,他打电话叫我过去吃饺子。嫂子从地里采了关东谷的野菜包的。坐在他家院子里,顶着一天星星,伴着院子里蔬果的清香,吃着自然赐予的美味,聊着家常。我好像品味到了文德的妙处,难怪他的作品里充溢着纯真和朴实。
今天的艺术界大局,东西文化被搅在一口锅里,美其名曰:交融碰撞。等哪天通会了,清清亮亮的,大家就会受用其美的。文德这二十几年好像是个局外人,他享用着这一切,自然而然。不像一些人,把生活演的跟电视剧似的,把艺术家当得跟神仙下凡似的。
文德娶了个好媳妇,几十年陪着这个大男子主义的大男孩,还义无反顾地阳光灿烂地支持他,真是了不起。
文德这几年也常出门,尤其到云南走动的多。嫂子一个人独撑大局,一个九十多岁的公公,两个儿子,用两只手给人打工维持生活。她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文德不懂得经营自己,抱着个金饭碗,不知该咋用。今天,多数艺术家都得具备商人、解说员,甚至演员、纵横家的素质。这下可要了文德的命,也让这一家老小遭了罪。
老人弥留之际,文德正在海南。嫂子打电话让他往回赶,不敢告诉他老人已归西。文德后来说,回到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丧事都是嫂子操办的。他在我面前哭诉,却未必跟嫂子表达,这人大男子主义得可以。
文德多情,老人的走让他半年缓不过劲来。贵新大哥打电话叫我回来一起劝劝他。见了面真是让人着慌,他的神情的确有些恍惚。文德是个不善于表达和宣泻的人。感情的出口几乎只有艺术。当艺术也无法排遣时,情感的积聚就容易伤人了。
听文德说话,几乎是经受倾盆大雨的洗礼。他的想法,在这大村子里难找知音。整天陪着他的,是他的作品。无声相对时,文德成了有温度的木头,木头成了会说话的人。
他说独自在香格里拉坐拥雪山,泪如清泉。
他说青州龙兴寺的北齐造像,眼放精光。
他说木头有生命,木性如人性,声音颤抖。
……
我静静地听,如在清水河边照取自己的身影。
一个年近五十的人,燃烧自己来供养艺术,把艺术供养给世间。这其间,要消解掉人生际遇的种种烦恼、困惑、不幸和艰难。绽放他的向往、期许和体验。
文德有很强的造型基础,对东西方雕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几十年来他没有把注意力局限在形相和技术上。他运用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体悟来解决艺术的问题。把材料的命运等同于自己的命运。亨利摩尔说:好的雕塑家首先要真诚地面对材料。文德以东方的方式诠释了这句话。当心物一源,事理一如时,才是真诚的真实入处。否则,谁知道有多少虚妄的成分?
时代走到今天,谁给真诚打分?
对于时下的这个艺术环境,文德有些特别,他避开了概念、判断和逻辑,有机会走在自然和心灵的田野里。他直接运用的是寸寸肌肤和眼耳鼻舌身意的体验,而不是教科书或艺术理论规定出来的规矩、教条和标准。他取材于最朴实真切的生活,听从内心的召唤。古人说:“即雕即琢,复归于朴。”文德与他的作品则是“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天人合一的状态里,何来复归于雕琢。
文德运用诚敬的心展现了一段段朽木的生命。文德的木性激发了木头的人性。
他在他那个大草洼里饱受寂寞。家长里短是不足以安顿他的心灵的。但寂寞也提供了他这时间最稀有的从容和自由。享受寂寞的时候,他听到了心灵的呼唤,他做佛菩萨的形象,做阿罗汉,他做母亲、村童、樵夫、渔夫,寄托他世出世间的理想和信念。
人类的文明走到今天,当西方邂逅了东方,当活生生的人面对着渐渐被风干的历史,当人类感情遭遇到了生计金钱,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处置?
文德也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在等着他的外面的世界也在等着他。真希望文德的作品中永葆这种纯洁和真诚。让村里的爷儿们吹的腔调永远传唱下去。
那分明是一曲生命的和谱的歌。
大洼里的雕塑家刘文德作者:胡庆恩,南大港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央美院雕塑系毕业,著名雕塑家,师从于中国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作者心语:
大朴心造相外心声
风格是艺术家的即心所现。刘文德是个隐者。多年来,他安守着远离名利,远离都市和现代文明的生活。他在继承中西优秀雕塑传统的同时,一直将表达内心精神操守、展示和谐的人文理想贯穿于艺术实践的始终。他不光真诚地面对材料,还同时真诚地面对着自己的内心。
因此,其作品表现的题材均是能打动作者内心的境相:慈悲智慧的佛菩萨,神异奇特的阿罗汉,虔诚安详的修行者……其另一类作品则是他身历身为的事物——农村乡野中真稚纯粹的形象;慈祥的母亲,朴厚的农民,天真的儿童……作者希望在传达自己人生感动感思的同时,将平和、安宁、舒展和快乐传达给世间。
近年来主要参展与获奖:
1.雕塑作品《把酒问青天》获年河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九月》、《祈盼》入选年全国第十九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
3.《虔诚》入选年首届“空间”中国美术作品展,
4.《祈福》入选年河北省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5.《小把式》入选年全国雕塑家“我雕故我在”作品联展,
6.《那村那人那个调》入选年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并获河北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美展银奖。
7.《回家喽》、《美丽的嫂娘》入选中国首届现当代木雕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