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庄镇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把热爱教育的根须深深地扎下去,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在今年的中考中,黄庄中学名毕业生中,有19名学生考上宝坻一中;黄庄小学首批入选少年宫建设,教育教学成绩不俗,今年教师节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布兜子与分层教学
黄庄中学是整个黄庄镇仅有的一所中学,一共有42名老师。每天放学,不管是回到附近的住处,还是回到城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配置”,肩上背着一只布兜子。布兜子里装着学生的作业,拿回家去批改,常常要到深夜。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可是他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布兜子里装的是作业,更是一份深深的责任。
老师们布兜子不离身,小剪刀和胶棒不离手,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老师们。由于教材里的复习资料有限,他们就利用放学的时间,从书上或者网上找,将找好的资料用剪刀剪下来,再用胶棒黏好拼接在一起,给每个学生复印一份。有一段时间学校的复印机坏了,毕业班的沈老师就把拼接好的卷子拿回家,让在小学当校长的爱人“帮忙”。爱人在复印机前经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看着学生们“吃得”饱饱的,各个营养丰富,老师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背后肯定有一批爱岗敬业的老师,但是和他们的“秘方”也分不开。这个秘方也许不是黄庄中学首创,但是他们把它很好地执行了,让它发挥了最佳的效果。秘方的名字叫“分层教学”,同一个班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三到四个组,以ABCD冠名。针对不同的组,老师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如此一来,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毕业班里的夫妻对手
马凤云老师前几天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她是黄庄中学毕业班九一班班主任,今年毕业班考上一中的19名学生里,她的班级占了7个,成为一中上线率最多的班,终于“打败”了与她一墙之隔的二班,报了“仇”。她和九二班班主任张老师在教学上是对手,在生活中是夫妻。
夫妻两个有一个约定,谁带的班级中考成绩好,谁就在家里说了算。前年中考以一个名额之差失利,让马老师实在“窝火”。她悄悄打探爱人管理班级的秘方,改良后用到自己的班上。在原有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小组,默写小组、背诵小组、作业质量小组、纪律小组等等。两周评选一次,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获得口头上的奖励,还会享受值日由落后的小组替代等“待遇”。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遵守纪律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积极表现。为了营造争一流的气势,马老师自己掏钱给每个学生买了一件T恤,上边印着“我班最强92”的字样。
新的学期开始了,两位老师跟班走。在一周小测中,看着马老师班级的成绩领先,张老师沉不住气了,第一时间召开班会,发表励志演讲,鼓舞学生的士气。两个老师的“较劲”,演化成两个班级的“较劲”,进而蔓延到整个毕业班乃至全校,掀起一股浓厚的赶超氛围。今年中考,黄庄中学体育成绩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在全区排名第三名。
大洼的娃娃不输给城里的娃娃
黄庄镇除了拥有一所中学,还有两所小学和四家幼儿园。中学的成绩风光无限,小学和幼儿园也丝毫不逊色。在黄庄小学,一至四年级的班级,一个老师既当班主任,又得同时担着语、数和副科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异常繁重,却丝毫不松懈。前不久,刘艳梅老师高烧不退,他让爱人把卷子拿回家,批改完了再让爱人送回去,发到学生手上。由于很多学生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家,49名老师还要担负起家长的责任。怕烫到学生,老师们将热汤一份一份地端到学生面前,等所有的学生都用完餐,才顾上吃自己的那份。往往是刚撂下饭碗,下午的课就该开始了,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在所有的荣誉中,有一块“全国优秀少先队”的牌子格外醒目。学校少先队分成21个小队,常年不定期地活跃在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军烈属家里,飘扬的红领巾给老人们送去无限的温暖。此外,学校还拥有象棋、舞蹈、书法、音乐等8个兴趣小组,舞蹈《春到草原》年在全市舞蹈展演中获得二等奖。
随便走进哪家幼儿园,都会惊叹它的独具匠心。和城里的幼儿园不同,它们把更多的地域特色和自然风光融入进来,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活动室和走廊里吊着造型各异的葫芦,摆放着飘散清香的水稻、玉米,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自采集来的。小葫芦经过孩子们的巧手打扮,变成可爱的小狐狸、小玩偶,还有老爷爷。小朋友们把采集来的树叶拼贴成各种图案,小房子前边铺满了绿地,树下有一只聪明的小狐狸在东张西望,充满了童趣。
没有专业的钢琴教师,每周利用放学的时间,通音律的校长亲自给老师们培训。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老师们就自己学。他们编辑的韵律操,在同一段音乐的伴奏下,不同班级的孩子,跳出不一样的动作。就是这样,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播洒下一串又一串的汗水,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快乐生长的空间,无悔做一个扎根在大洼地区的教师。
作者:霍君摄影/薛颖转载自《宝坻报》
生态水乡人文黄庄科学发展天地人和
乐游黄庄
等你来
一水一稻一黄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