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选征文纪实郭静书王老汉的新房梦

编辑/审核:肖龙总第期

王老汉的新房梦文/郭静书王老汉的老家在招苏台河东岸的前双井子乡国家村。当年由于河水失于治理,十年九涝,一家人难以维持温饱。村子里有一条南北走向九曲十八弯的小路晴天扬沙,雨天水泥。小路的两旁散落着稀疏的几十家茅草屋,村子中央有一口老井。这口老井的水熬出的高粱米粥不用放面碱,淡红色滑溜儿的。王老汉家的两间小土房就坐落在老井的附近。每到雨季就是最难熬的时候,遇上连雨天,一家人蜷缩在墙角胆战心惊,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答,经常是炕上摆满了大盆小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这摇摇欲坠的小房再也不能为王老汉一家遮风挡雨,王老汉脚一跺、心一横,打起了行囊带着妻儿老小投奔到大洼镇岫岩村岳父家的门下。有些经验往往来自于经历。王老汉久受水患,逃出了苦海,坚决要在村子里最高处选房基地。王老汉的岳父是生产队长,属于实权派,所以王老汉能在那个户籍管理森严的年代里顺利移民。搞定房址也很容易,不过离村子较远,一条弯弯的小河流界定了王老汉家与村子的分水岭。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本来就没有积蓄,要建房子,难免东挪西借,老伴儿的意见盖三间房,但是王老汉不同意。王老汉有自己的算盘,两个儿子,盖四间房,儿子结婚时就都有房子住,不用再张罗盖房子。老伴儿拗不过,又想到为儿子打下江山,也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低声下气地把亲属借了个遍,四间平房终于建成了。却也拉下了不少饥荒。为了还债,王老汉一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夫妻俩勒紧裤带、节省每一粒米每一分钱;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漏掉生产队的一个工分。到了田间地头,别人休息一会儿,王老汉夫妻俩就挖野菜打猪草;自留地里的青菜舍不得吃,都起早送到集市上卖给小贩儿;小儿子守在鸡窝旁摸了摸鸡蛋,老伴儿连忙说,吃那玩意肚子疼……生活虽然是苦点累点,但是看到有着产权的四间新房,王老汉的心头就有莫大的成就感。拉点饥荒不要紧,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少,房子总算一步到位。如果当初盖三间房,儿子结婚住不下,还得盖房子,张张罗罗的多不容易!实践充分地证明了王老汉理念的正确性,农村用的农具多,秋天分了粮食再加上破东烂西的都需要地方搁。东边一间暂时就做仓房,等儿子大了用房子,再盖仓房那时也缓缓手。虽然离屯子远点儿,但是甩手无边也是得天独厚的优越,养点鸡鸭不用喂食就等着卖蛋。这让老伴儿对王老汉十分佩服加崇拜,总称赞王老汉有头脑,看得远,这就更奠定了王老汉在家里总设计师的地位。一直到七十年代末还完了外债,王老汉如释重负感觉到一身轻,坐在炕上谈起过家之道,王老汉就得意洋洋地接过老伴儿递过来卷现成的旱烟,几个烟圈儿就欢快地在炕头儿上打起旋儿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乡村巨变,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子里的房子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红砖青瓦加院墙。王老汉遥遥地看着,似乎觉得当初的优越感缩水了,摸摸钱包,还不敢想象翻盖新房。都说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王老汉家有两个儿子,个头“嗖嗖”地长,建行的启动资金已迫在眉睫。当年和老伴儿结婚那彩礼就是尼龙袜子纱头巾,反毛皮鞋花背心。如今农村的彩礼可是今非昔比水涨船高。来了几个提亲的,姑娘们对这制高点上的四间房都不认可,提出要到村里里正常的宅基地上建房,离乡村公路近,说是赶集上店和以后孩子上学都方便。为了子孙后代,王老汉只得让步,只是看着这没能完成历史使命的四间房,多少有些困惑。经过了几年呕心沥血的拼搏,两个儿子都结了婚分居另过,都分别住进了带院墙的三间瓦房里。王老汉的钱包已经瘪瘪的,精力和体力也大不如从前,尝尽了盖房子的艰辛,心力憔悴,那是谈房色变,再也操劳不起了!半个世纪过去了,王老汉的四间平房已是蓬头垢面,儿子们也打算帮父母重选地点盖个新房,住得近点也是照应。多少次沟通王老汉百般不肯,说习惯了老窝,不喜欢住新房。其实王老汉的有自己的想法,这几年口挪肚攒地手里有了几个养老钱儿,有个天灾病业的不用向儿子要,如果都用在房子上,用钱的时候咋办!穷过方知穷中苦,劝君莫笑葛朗台。王老汉一路从小农经济上走来,克勤克俭,谨小慎微,更不愿意手心向上。近年来美丽乡村的规划渐渐实施,精准扶贫,落实到户。王老汉的住房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成了帮扶对象。根据王老汉家现有人口,国家拨给两间房的资金。王老汉倒为了难,政府出资盖两间房,农村没有仓库也不行,手里的钱还保不住,一动不如一静,还是对付住吧。对此老伴儿颇有异议:“你别捂着口袋翻老黄历了,就说去年我有病吧,这要是放在从前,咱兜里那俩钱早就花光了!现在看病有合作医疗,种地有补贴,还有养老金,国家政策这样好,咱还担心啥?!”老伴儿的话如醍醐灌顶,王老汉陷入了深思。这几年农村变化太大了,过去多年辛苦劳作,精打细算也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若不是党的好政策无论如何也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权利的转换就是这样机遇性,听老伴的没错!想通了的王老汉在政府的帮扶下,自己又拿出一部分钱在村子里盖了宽敞明亮的三间大瓦房。安装了暖气,铺上了地砖。和城里的楼房啥都不差。王老汉终于圆了新房梦。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偶尔和儿子喝点小酒儿,王老汉就唠叨当年离开老家时的凄凉,伤感过后很有幸福感。一天晚上,王老汉做了梦,梦中的情景好像是在老家,但是一切都变了,笔直的公路,整齐的房舍,怎么也找不到自己家那两间小房和房前的那口老井,一下子就急醒了。和儿子说了梦中的情景,儿子笑了,说老爸你还真挺时髦,现在习主席提倡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乡村,老家那里规划后的房屋,街道,自来水,有线电视……都和我们这里一样,不同的是招苏台河已经变害为利,浇灌着两岸万顷良田……王老汉不懂“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含义,只是逢人便说:“党的政策真好,给我们这些人盖了房子,国家得拿多少钱啊!”作者简介:郭静书(静赢),辽宁昌图人,汉语言文学和数学专业毕业,曾在工商局工作。诗书与我常相伴,笔墨之中求知音。愿与大家一起徜徉在文字的世界,物我两忘。

▼精彩回顾▼

平台发布

《颍州文学》征稿须知

“孔一坛杯”父亲节征文获奖名单

关于启用新邮箱的通知

关于征集《年度颍州文学年选》作品的启事

千元大奖征文,你准备“稿”了吗?

颍州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tianzx.com/dwxls/12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